从慢处起,向宽处行
2019-05-20赵光辉范星星沈丽君
赵光辉 范星星 沈丽君
摘要: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春江分校从“慢教育”理念出发,涵融“大阅读”的教学思想,通过创建阅读平台、整合阅读资源、优化阅读活动等三项系统工程,构建“经典阅读”学习场域,建设省级语文课程基地。
关键词:慢教育;大阅读;课程基地;学习场域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4A-0035-05
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在全省组织实施课程基地项目建设,力图使课程基地成为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苏教基〔2017〕27号)。这一项目对推动新时代江苏教育质量的提升和育人模式的转型,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2017年,我校申请的“经典阅读”省级语文课程基地成功立项。此后的两年多里,春江人一直孜孜以求,默默探索,以期通过这个项目的深入推动和实施,我校课程的形态、学生的情态、教师的状态、校园的生态发生实践性的嬗变。
一、“经典阅读”语文课程基地的建设理念
我校“经典阅读”语文课程基地的建设理念主要基于“慢教育”的教育观和“大阅读”的课程观。
(一)“慢教育”:“经典阅读”语文课程基地建设的核心理念
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其真谛在于潜移默化。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张文质先生说: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的、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也需要精耕细作式的关注和规范。“农夫体道,工匠用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是天道自然,“自然并不性急,他只慢慢前进”。“推天道以明人事”,教育是一个过程,“慢”是教育的本质特征,将“慢”冠之以“教育”实属“头上安头”,并非明智之舉。将“慢”冠之以“教育”只是阐明我们对教育的基本态度,是一份等待,更是“牵着蜗牛去散步”的一份教育情怀。慢教育本质上蕴含着生命化教育的特征,是对教育发展规律的推崇和个体成长规律的尊重,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1]。
从宏观的社会维度剖析,“慢教育”越来越被社会众多学者、教育者关注是有其历史背景的。一段时期以来,学校和教师急功近利,教育由“农”转“工”,这样的教育模式走向自己的异化面,在培养人的同时压抑人。“慢教育”理念的提出正是试图突破应试教育带来的困境,给受教育者提供更为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受教育者开启个体化程序,发现和构建一个独立的、个性化的自我。
从学校微观角度分析,在本校提倡和践行“慢教育”尤为重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春江分校是一所区属九年一贯制学校,大部分生源是来宁务工人员子女,家庭阅读和课外阅读较为缺乏,不爱读书、不会读书的学生比例较高,阅读教学开展困难,以至于影响整个教学水平的提升,甚至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进入中学,学生贫乏的知识储备与迫切的探知需求之间更是出现了极大的不平衡。针对这样的现状,经过充分思考与专家指导,学校希望通过建设经典阅读语文课程基地,加强学生对经典文本的诵读、感悟和演绎,对学生缺失的阅读素养进行熏染式弥补,让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素养在语文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得以提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因此,我们将“慢阅读、深思考、宽发展”确定为课程基地建设的核心理念,将“春江水暖、经典润泽、生命花开”作为本课程的价值旨归。
(二)“大阅读”:“经典阅读”语文课程基地的实施理念
阅读是主体利用语言文字、符号、图示等来获取外在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是人独有的一种生存状态和精神活动。“大阅读”是不局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相对开放和文化熏染作用的阅读方式,其目的是激发人的学习兴趣、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校的语文课程基地建设是源于“经典阅读”这一基点开展的。此处的“大”有这样几层内涵。
第一,境界高远。“大”者一人也。“大阅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健全完满的人格,让学生在阅读生活中磨砺意志、养护心性、体悟至道、徜徉人生。
第二,内容经典。我们将国家语文课程和校本阅读联系起来,以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为主,同时选择性收入科学、艺术等各类阅读资源,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注重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科学素养等其他综合素养。我们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适时引进优质资源,从课程资源、阅读资源、名师资源、活动资源等方面入手,拓展“经典阅读”语文课程基地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充分发挥阅读的育人功能和人文魅力。
第三,形式丰富。“大阅读”理念下的阅读形式多样,我们通过阅读平台建设、校本课程实施、举办阅读节活动、建设阅读基地、构建阅读场景等方式,力求课程基地建设的方式多元化、生态化,并融入到学生学习和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去,使其成为现实的、鲜活的、有生命的东西。
第四,主体多元。“大阅读”的阅读主体不仅是学生,还涵盖教师、家长、校外专家等各种不同层次的参与者。
二、学习场域视角下“经典阅读”语文课程基地的构建策略
“慢教育”是“经典阅读”语文课程基地构建的核心理念,“大阅读”是“经典阅读”语文课程基地的实施理念。执“慢”而必须“大”,不“大”不足以调动学习主体的阅读倾向;因“大”而涵养“慢”,没有包含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大”,慢阅读只是空中楼阁。如何科学地融合“慢”和“大”,是课程基地建设必须直面的课题。
从社会学视角看待课程基地,其本质是一种学习场域。课程基地作为一种场域,是与学校课程领导相关的各种特殊力量在这一特殊时空相遇和较量后的关系构型[2]。学生、教师、资源、环境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形成了具体学校的学习场域。这四大核心要素相互作用的客观关系构成了学习场域内在的结构形式,彼此之间基于特定目标与任务的冲突、矛盾与竞争,内在地规定着学生作为学习行动者的具体学习实践,并形成学习场域内部的动力关系[3]。因此,学校从实际出发,通过建设阅读平台、整合阅读资源、优化阅读活动三项系统工程,在学校内营建了“慢”与“大”相融合的阅读学习场域。
(一)建设智慧阅读平台,让阅读更加自由
智慧阅读平台是我校专为语文课程基地建设重点开发的一款语文综合阅读网站。这个平台主要包括图书阅读、阅读社区、阅读活动、领读人、阅读资讯、阅读挑战、排行榜、个人主页等8个版块,同时还与学校图书管理系统和豆瓣等第三方系统进行整合。平台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运用,将学生的阅读过程从线下延伸到线上,从离散的阅读信息汇聚成大数据智能分析,将单一的阅读行为拓展为集阅读、娱乐、互动、分享为一体的综合性阅读活动,让“想读就读”成为可能。
1.构建线上图书馆。原先我们的学生阅读量较低、阅读面狭窄,存在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学生获得阅读资源的途径不通畅、不便捷,学生想读到一本自己需要的书困难重重。面对这种困境,学校以生为本,积极构建线上图书馆。目前,我校智慧阅读平台存有电子书近3万册,可以满足学生对各类书籍阅读的需求。学生登入系统后可以自由选择添加电子读物。学校教师结合国家课程标准、南京市教研室推荐阅读书目,为学生开出了符合学生学情的书单,将图书分为文学类(小说、随笔、散文、诗歌、名著、童话、儿童文学、古典文学)、流行类(漫画、推理、绘本、科幻、悬疑)、文化类(历史、哲学、传记、艺术)、生活类(旅行、摄影、美食、健康、养生、心理、励志等),引导学生更好地去阅读。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对这些书在线进行收藏、分享、评分和领读,可以撰写读后感,还可以对别人的读后感进行评论。
2.选择专属领读人。我们在平台中开设了“领读人”功能,目的是为了让一部分优秀的阅读者带领学生一起阅读,通过自己的阅读体会向学生推荐好书进行导读。学生可以在这个模块里,选择自己喜欢的领读人,跟随领读人一起阅读,并进行在线互动讨论。学校的教师、学生,校外的专家均可设置为领读人。领读人申请领读一本书需要提交一篇不少于200字的书评。书写书评的过程,也是教師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的过程。以前在课堂上由于时间的限制,向学生介绍的图书数量很少,现在通过领读人写书评的方式,更多的书得到了介绍。我们还将这个领读功能与名著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要求班上的学生在老师的领读下,按照进度撰写书评。这样,教师就可以在平台中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和阅读深度,同时将好的书评设为精品书评推荐给大家鉴赏、学习。
3.定制自主阅读趴。在这个版块里,只要将活动的时间、地点、详细介绍等要素设置完成,学生可以自主发起一场阅读活动。活动发起后,学生们可以自主点击“报名”参与感兴趣的活动或者对相关活动添加“关注”,活动参与者可以上传活动照片、可以进行活动评论及与其他用户互动,每个活动页面上可以直观地呈现哪些用户已经报名参与此活动,有哪些用户关注此活动,以及与该活动相关联的一切话题、照片、评论、留言等,以此记录整个活动的过程。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发起一个活动后,会比较各色各类活动的参与率,并为自己发起阅读活动的成败进行归因,并自主地改进和创新,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共建阅读朋友圈。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我们在平台中设立了阅读社区模块,该模块与时下流行的论坛模式一致。通过开展讨论主题、阅读活动等,构建一个包含家长、孩子、教师、作家共同参与的阅读社区,可以亲子共读、师生共读,也可以各自阅读、共同探讨,在更大的时空里让更多人一起阅读经典。学生通过这样的阅读,以一个平等主体身份自由交流,提升阅读的兴趣,发现阅读的意义。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对老师和家长的评论特别关注。他们想知道对于同一本书、同一段文字成年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思考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然后通过与不同人直接而又充分地探讨交流,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加深。
5.养成阅读技能树。鉴于学生的注意力总是会被诸多事情干扰,且大部分学生难以持续进行有体系的阅读,我们在阅读平台中增添了“阅读挑战”这一版块。阅读挑战参考牛津阅读树而设计,将阅读任务设计成为一个个阅读挑战,每个阅读挑战会分解为几个阶段任务,每个阶段规定需要阅读的书目。学生们在读完某些图书后,平台会要求学生来挑战答题,答题通过则表示挑战成功。挑战设计活动类似一棵树,学生需要像爬树一样拾级而上,大大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同时学生在挑战的过程中可以同时pk其他挑战的同学,又提供了阅读的竞技性,学生在答题游戏、pk闯关中完成某个方面的体系阅读,同时达到了提高阅读数量和质量的目的。
智慧阅读平台的建成为学习场域的构建提供了虚拟的时空支撑。虚拟交往无极限,超越了现实世界的阅读时空。在这样的时空中,学生可以自由、自主地进行阅读、鉴赏、感悟、交流、探究,教师、家长、专家可以与学生平等交流、沟通,可以说参与者对阅读和阅读过程的认识获得了彻底的、革命性的转化。
(二)整合优质阅读资源,让阅读更加厚重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前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我校经典阅读课程资源的建设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1.整合校内课程资源
①开发、整合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我校教师整合小学、初中的课外阅读材料,教学中渗透教学课外小古文、浅易议论文、说明文等文章,让学生在部编教材之外有所拓展。不断修订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春江花月夜》经典阅读教材,选择性收入科学、艺术等各类阅读资源,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还注重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科学素养等其他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我们将经典阅读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鼓励语文教师开发校本选修课程。如七年级开设了“我爱记歌词”“影视名作欣赏”“群英荟萃读《三国》”“演员的诞生”等校本选修课。在美术课程中,将经典文本以书法、水墨画、板画等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在劳技课程中,让学生制作小灯笼、刻纸、风筝、书签等,在小作品上题诗作画,展现学生们不一样的情操。体育课程中,学校自编武术操,边做操边诵读《千字文》,既强身健体,也能增长学识。音乐课程中,学校挑选了中国古代适合亦吟亦唱的古诗作品,和着音乐,给经典古诗文插上翅膀,让学生在小合唱社团中受到良好的熏陶。跨学科的课程整合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也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②建设浸润式的经典阅读环境。学校近两年在校园内建成了经典阅读角、经典阅读长廊、经典阅读专用教室,在所有班级教室添置了书柜,书柜里装满图书,用诗文、诗画、名言佳句和绿色植物装点环境,建立班级书吧,并定期更换图书,确保学生的阅读活动随时可以发生。
2.拓展校外课程资源
①签约校外阅读基地。我校积极与南京市新华书店合作,将书店搬到学校中,开设了“春江书社”。书店中展示各类经典书籍,书店的维护运行大部分由学生自行操作。学校还与社区共建,发动学生捐书建设社区书屋。将阅读课搬到金陵图书馆去上,让学生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
②融合周边文化资源。学校所在地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沉淀,我们专门开发了铁心文史课程,让学生在这类课程中感受家乡的牛首山、秦淮河,培养学生了解和熱爱家乡的情感和意识。我们还利用周末及节假日组织学生带上书本走进南大、南师大等高校,体验不一样的阅读。
③牵手高校资源。江苏三江大学为我校近邻,三江文学院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学校定期邀请三江的教授来校跟学生零距离、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领略大家风范,拓宽人文视野。
3.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
学校利用课程基地的专项经费,建设了未来阅读教室,室内的窗帘、灯光、投影均使用物联技术,彰显智慧元素。阅读教室在功能上分为阅读区、报告区、讨论分享区、成果展览区,让阅读和分享真正可以即时发生。阅读教室内还建有小型的舞台、学生可以进行课本剧表演。阅读教室内还配备了50台阅读终端,可以登录凤凰在线网站,让阅读的时空更远、更长。
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学习场域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资本,引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从基于教科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资源的教与学,打造了生态、生活化的阅读方式,也转变了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三)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让阅读更加轻松
多种活动的开展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书香的浸润下,在互相交流中,共同走进书籍,品味经典,传承文化,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1.文化走廊,浸润经典。学校在每个年级走廊上布置具有班级和年级特色的文化景观,或是通过手抄报的形式展览学生摘录的经典诗文名篇,或是张贴学生的读书推荐或读书感悟。
2.图书漂流,传递经典。学校图书角有各种类型的图书供学生阅读,图书角的每个书架上都放有便签和钢笔,供学生随时在阅读的图书上写下批注,记录自己读书的收获和感悟,或者写下自己的困惑。当图书漂流到另一位小读者手中时,便签上的批注可为他人提供参考,便签上的问题也可从他人那里得到解答,以书为媒,让经典传递。
3.诵读欣赏,聆听经典。结合学校美丽的自然景观,我们每学期组织一次经典诵读欣赏活动,内容可选古典诗文,现代诗词散文,配上相得益彰的背景音乐,让同学们在参与诵读中更深刻地理解,在聆听中更直观地感受经典的美好。如在金秋九月,学校在桂树下举办“月桂下的约定”诵读经典诗文活动,让孩子在皎洁的月光下吟诵,感受自然之美,体验生命美好,抒发青春激情。
4.读书报告,分享经典。学校充分利用“未来教室”,指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发布读书报告,与同学分享读书心得,畅谈读书感受,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与勇气胆量。接下来,我们还将推进“大手拉小手”读书分享会,让中学生给小学的小朋友们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推荐好看的图书。加强中小学两部联系,既能促进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5.校刊创作,传承经典。学校中学、小学两部都有《春雨》校刊,每期《春雨》都会刊登学生阅读作品。一段时间后将优秀学生作品整理出来,汇编成《春江花月夜·繁星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们把经典创作传承下去。
6.剧本表演,演绎经典。学校以报告厅为主要场所,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经典剧作,深入角色内心,揣摩台词,设计动作,演绎心中的经典。无论是饰演主角还是配角,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能在课本剧表演的舞台上得到收获。
多元阅读活动为学习场域构建提供了活力因子,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挣脱了传统课堂中的被管理、被支配的枷锁,成为学习的主人,围绕活动主题自主、合作、竞争、探究、体验、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做中学、学中做”,阅读变得更为轻松、开放、灵动。
三、“经典阅读“语文课程基地建设的展望
通过两年多的建设,经典阅读语文课程基地建设已经在春江校园落地生根,基地建设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甚至影响了每一个学生的家庭,原本不爱读书的家长们也在耳濡目染中捧起了书,跟随着孩子一起享受着美好的心灵之旅……
新事物的产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我校也出现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滞后,不能及时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学生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不平衡,阅读空间狭小等需攻坚克难的问题。但瑕不掩瑜,“慢教育”经典阅读场域的构建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课程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从慢处起,向宽处行”,我们将在“慢教育”的学习场域中将“大阅读”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邱广东.慢教育的“冷”思考[J].中学数学(初中版),2014(1):78.
[2]康红兵.从学习场域的视角探寻课程变革的可能路径-对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社会学审视[J].教育科学研究, 2015(4):26.
[3]王一军.校本课程开发走向学习场域建构[J].上海教育科研, 201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