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时与共时视阈下中心城市电大的发展贡献和功能重塑
——以青岛广播电视大学为例*

2019-05-20张锡科孙治国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青岛中心发展

张锡科 孙治国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一、引言

中心城市电大既是中国远程开放教育的首开先河者,同时也是其中活跃的组成部分,其实践探索、发展壮大是我国远程开放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从微观的个体公民继续教育与发展,或者从中观的学习型城市的构建与完善,甚至从我国人才培育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层面考量,中心城市电大都是重要的依托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具有鲜明的特征。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转型为国家开放大学(下简称“国开”)之后,在办学体系新的发展阶段里,在“互联网+教育”迭代的当下语境中,中心城市电大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模式都值得再度聚焦。

二、历时视阈:中心城市电大的功能定位

(一)城市与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电大区别于省域电大(或开大,下同),在于其立足服务于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独特性又在于“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主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的大城市,对该地理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集聚和辐射作用”[1],其与区域经济协同度的评价体系又包括“经济龙头作用、极化聚集作用、扩散辐射作用和创新示范作用”四个一级指标内容。但多数情况下,基于中心城市特点的电大发展思考,对于中心城市内部的差异性往往认知不足。

根据2010年2月国家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目前我国中心城市可分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两类。此外,还有厦门、青岛、大连、宁波、无锡、杭州、济南、福州、兰州、郑州、长沙、昆明、贵阳等城市,由于其经济发展较好,在所属区域拥有一定的辐射能力,对周边城市具有较强影响力,也被归为其他中心城市的范畴。由此,根据城市规模和行政级别,三类中心城市可梳理为表1。

可见,中心城市的构成规律是随着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到其他中心城市的等级轴向,其构成也由直辖市、省会城市向计划单列市和区域优势城市过渡。中心城市的类属与城市的行政级别和经济辐射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特别是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广州、区域中心城市和其他中心城市的5个计划单列市,以及无锡,都凸显了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具有的辐射影响功能。由此也表明,中心城市电大在筹谋不同于省域电大规划发展路径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考量其所在中心城市的特质。

(二)电大系统与中心城市电大

从历时角度划分,中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见表2。第一阶段,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天津、北京、沈阳、哈尔滨、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依托广播、电视(或同时采用广播电视)自发开展教学实践的阶段;第二阶段为文革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统筹创建阶段,国家层面成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并逐渐形成了“1所中央电大和44所省级电大、945所地市级电大分校(工作站)、1842个县级电大工作站”的覆盖全国的远程教育系统①;阶段三为1999年至2012年,电大系统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是电大改革发展的重要阶段;第四个阶段,2012年至今,国开成立之后的转型升级阶段。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远程开放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常态[3]中,作为国开这所“新型高等学校”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心城市电大体现出多样性的校本特色,办学定位也在不断与时俱进。

表1 中心城市类属及构成

表2 国开(电大)的发展阶段及中心城市电大的作用

在电大系统(国开体系)的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电大无论是在系统创建之前的自发实践阶段,还是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之后的系统创建和改革发展过程,抑或当下的转型升级中,都是重要的参与者,并发挥了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国开与中心城市电大发展

经历40年的发展壮大,国开体系共有45所地方分部(即原省级电大,下同),包括17所中心城市电大②,其中4所是直辖市广播电视大学(北京、上海已成为地方开放大学)。除长春和哈尔滨外,其余15所中心城市电大所在地与表1一致;但作为省会城市的长春和哈尔滨,在东北地区也符合中心城市经济引领、极化聚集、扩散辐射和创新示范四个指标的内容要求。换言之,两座城市在类属上也可归为其他中心城市的类别。同时,该两所中心城市也是我国最早开办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的城市,见表2。

国开体系的第二个层级45所省级电大,实则包括三个组群。其一,4所直辖市电大。其二,27所以所在省份名称冠名的省级电大(或分部),位于省会城市,办学业务辐射全省大部分,但不涵盖中心城市电大的办学区域。其三,除直辖市外的中心城市电大,共13所,主要设置于区域中心城市和其他中心城市,办学空间为其行政区划,与所在省份的省级电大错位发展。

中心城市电大具有“先天的地域(经济)优势”和“较强的辐射性”[4],也面临地域发展空间相对狭窄等不利因素。如辽宁省拥有三所省级电大,除辽宁电大外,还包括沈阳电大和大连电大两所中心城市电大;西安电大与陕西电大同处一城;广州电大与广东开大共临一街……但也正因此“形成了中心城市电大自身的一些鲜明特点”[5],“长期以来,这些(中心)城市电大深度融入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转变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6],“为全国电大……提供了许多经验”[7]。

(四)中心城市电大的历时功能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作为中心城市电大之一,40年来,扎根岛城,务实奋进,为岛城学习型城市建设和市民终身教育做出了贡献。作为城市公共教育服务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青岛电大有着区别于其他教育机构的鲜明特点。以历时视阈维度,概括了其功能。

1.错位发展,成绩斐然

青岛电大是青岛唯一的成人高校,学校科学定位与其他驻青高校错位发展,承担城市城乡各层次居民的继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社区教育等职能。截止2015年,通过开放教育、远程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等形式为岛城培养了15.88万高等教育学历人才,见图1。根据2015年青岛常住人口904.62万人计算,市民中青岛电大培养的高等学历人口为1.76%。此外,还完成继续教育等合计45万人的培训。

图1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培养高等学历城乡居民数量(单位:人)

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的水平,推算并比较青岛电大在城市高等教育学历人口中的贡献率。2010年青岛市高等教育学历人口为129.54万,青岛电大培养了其中10.88万人,占比达8.40%(见图2)。按当时全市人口871.51万计,每百人中就有1.25人在青岛电大接受了高等学历教育。2015年,该数字增长为1.76。

青岛电大现共开设本、专科专业58个,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35118人。已形成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2012年,中央电大转型升级成立国家开放大学后,青岛电大成为国开地方分部,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图2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对青岛高等学历人口的贡献率(单位:万人)

2.构建覆盖城乡、行业的办学系统

青岛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在主城区,拥有市北大连路和李沧金水路两个校区;并下设胶州、胶南、即墨、平度、莱西、崂山、城阳共7所分校;建立了3所直属学院;与行业和企业合作,成立了海信、海尔、南车、青岛港、汉河电缆等7个学习中心。已经形成了覆盖青岛城乡、行业和知名企业的公共教育服务系统,是城市教育体系扎根市民、延伸服务的重要抓手,形成了基于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系统优势,助力城乡各处、各行各业市民素质的全面提升。

3.对接政府部门延伸公共教育服务平台

青岛电大积极对接政府职能部门,多管道融入城市的公共教育服务平台,不断改革创新,延伸教育服务体系。先后与市委组织部、市总工会、市妇联、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残联、军转办等部门合作,举办了“农村实用人才高等学历教育”、“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劳模班”、“新市民班”、“基层妇女干部班”、“残障市民班”、“市民再就业培训班”、“军转干部培训班”、“大学生创业培训班”、“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班”、“青岛市民大讲堂”、“青岛市新型农民双创与学历提升班”等培训项目。将教育送到了市民的身边,同时促进了教育的公平,保障了弱势群体的继续教育权利,促进了特殊群体的学习发生,有效促进了学习型城市建设。

4.充分利用国家级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

青岛电大也是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青岛分中心。学校通过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和国家开放大学内部资源共享机制,以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框架,与山东省图书馆签订“文化共享”协议,在自建、新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购置、整合、改造、交换、优化等措施,不断完善发展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青岛分中心的教育资源库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市民多样的学习需求。

5.凸显“一库多网”的“互联网+” 教育优势

《青岛市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后,青岛电大凭借“一库(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青岛分中心资源库)”的先发优势,结合现代教育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的契机,研发建设了“青岛电大在线”、“青岛远程教育网”、“青岛市干部在线学习网”、“青岛全民学习网”、“青岛‘头客’创业学习网”等学习平台。目前,正在建设的还有“职业教育网上大学”和“老年教育网上大学”等。形成面向全体市民,融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开放性终身学习网络平台。青岛电大“一库多网”的建设格局,体现了“互联网+”教育的优势,在城市教育格局中独具一格。

6.建成服务市民终身教育的教学科研队伍

青岛电大及其系统教职工的教育服务对象是城乡居民,服务的内容是终身教育,履行的功能使命主要是提升城市人口素质。青岛电大及其系统现有教职工总人数792人,包括专任教师501人,教学管理人员113人,技术人员73人;高级职称140人,中级职称223人。设置了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会、学习型城市研究中心、“三创”教育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创办了《青岛继续教育》学术期刊……在市民终身教育领域内,形成了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

7.勇于担当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中流砥柱

在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中,市政府依托青岛电大成立青岛社区大学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青岛电大勇于担当是全国首批成立的社区大学之一,也是全国首批建立的社区教育实验中心之一。自主建设的“青岛市民学习网”已有170余万人次登录学习。2014年,青岛电大又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第一批社区教育培训体验基地。当下,在智慧化学习型青岛战略发展规划中,青岛电大以贴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贴近市民发展需求为宗旨,积极履行青岛社区大学的职能,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8.创办学分银行,当好市民终身学习的好管家

2013年,青岛电大成为全国首批13所国开学分银行分行,即学习成果认证分中心。国开学习成果认证中心是国开学分银行面向社会开展学习认证的公共教育服务窗口,是综合实践“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的载体。学分银行在青岛落地生根,对城市教育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国开学习成果认证中心落户青岛,成为市民终身教育体系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式与非正式教育之间的桥梁纽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凸显了电大对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贡献。过程跟踪记录、学分积累兑现,这种终身教育领域的创新机制必然为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三、共时视阈:中心城市电大的功能重塑

中心城市电大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在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自身的优势、发挥了重要功能,但也应意识到其客观的劣势,研判机遇挑战,进而实现转型升级的功能重塑。

(一)机遇与功能重塑

城市电大的生存空间相对狭窄,又受到业态竞争进一步挤压,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于抓住机遇,重塑功能。在充分保有现有功能的同时,抓住两个政策方面的外部机遇,有助于固本开源,实现功能重塑。其一是“十三五规划”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其二是大众创业、万种创新的时代主题。

1.结合“十三五”规划,打造市民学历提升工程

“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人口素质的全面提升,对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著名人口学专家北京大学张纯元教授将人口素质界定为“人本身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人口素质,在我国的历次人口普查中,是通过“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来统计考察的,其中又以“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即高等教育学历人口作为衡量人口素质发展水平的首要指标。

根据最近一次③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青岛在全国337个地市级以上城市的GDP统计中,居第10位;在5个计划单列城市中,居第2位。但在城市的人均GDP排位中,青岛市在全国337个地市级以上城市中,仅居25位;在计划单列城市中,仅居第4位(倒数第2位)。青岛市经济位居全国城市前10位的总量优势,在人均指标上却并不理想。青岛甚至是计划单列城市中“GDP总量排序与人均GDP排序”指标反差最大的城市,在全国337个地市级以上城市中排名被拉低15个位次。人口素质是其中关键的负面因素之一。依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横向比较了计划单列城市的高等教育学历人口指标,发现青岛市的高等教育学历人口水平在全国计划单列城市中仅居第四位,分别落后于厦门、大连和深圳2.937%、2.503%和2.311%,仅高于宁波,这也与青岛的人均GDP排名并不理想的客观现实相契合。

要破解制约青岛经济运行质量提升的瓶颈,关键途径之一就是要大力提升城市的人口素质,特别是城市的高等教育学历人口比例,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和提升城市人力资源构成、服务青岛经济的全面发展。

2.顺应“双创”需求,一体化建设青岛创业大学

为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创新创业慕课平台》的批示,实施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创新创业慕课平台和众客之家》的部署,以及贯彻青岛市《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经市政府批准,青岛电大与青岛创业大学一体化办学正式启动。在转型升级的历史阶段,青岛电大顺应了城市“双创”工作的需求,积极探索构建服务全市城乡居民的无围墙模式的创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利用线上线下虚拟与现实融合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推进城市创新创业慕课和众客之家的建设。

“创业大学不同于我们过去的大学,也不同于我们过去的教育机构。它是一种新型的创业载体”;从2015年起,青岛、淄博、威海城市的“创业培训任务全部由创业大学承担”[8]。青岛电大抓住时机,担当起城市发展“双创”的责任,提升市民相关知识技能,也体现了政府赋予的新职能。青岛电大与青岛创业大学一体化办学是中心城市电大的一种非学历教育的创新模式,并且结合“创新之城、创业之岛、创客之都”的建设,青岛电大适时提出以金水路新校区为基础构建青岛市的“三创”教育基地的构想,并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固本开源:探索“3+1+1”发展模式

随着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标准化和终身化的发展,在国开体系的转型升级中,青岛电大抓机遇、勇担当,结合历时职能的积累和当下功能重塑的探索,在实践中固本开源,形成了“3+1+1”的发展模式,涵盖学历教育、创业教育和社区教育三种教育模式,还包括继教培训,以及学分银行和市民智慧学习等教育新契机。

1.学历教育上台阶

青岛电大将功能重塑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首先,抓紧制定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并与《青岛市教育局等7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若干措施》、《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青岛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紧密结合,进一步开创转型发展的新局面,遏制并扭转边缘化趋势,办好“大教育”,凸显独有的城市服务功能。其次,寻标、对标,找差距,学习上海开大、西安电大、成都电大等中心城市电大的经验。第三,将专科课程体系与中职学校进行对接,尝试将本科课程体系与高职高专院校进行对接等等。

2.创业教育谋新篇

创业教育属于非学历教育,是关于创业的全方位服务,包括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引导、创业政策信息服务等环节。围绕创新与创业两个维度,锁定创客,青岛电大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的特征和需求,探索构建“1+X”课程体系,其中“1”为核心公共课程,“x”为个性化选修课程。深化探索创业培训模式,充分发挥电大优势,采用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结合线上的创业培训打造了极具青岛地域特色的“头客网”;依托模拟仿真实验室开展线下实景实训。与此同时,积极引导相关相近专业教师向创业培训转型发展,并从社会各界聘请创业导师现身说法,形成专兼结合的创业培训师资队伍。逐步形成“选、育、助、推”的创业培训及服务模式。

3.社区教育大改观

社区教育是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抓手,是中心城市电大体现自身独特功能的重要战场,具有突出的公益性特征。学校探索集研究中心、培训中心和管理服务中心为一体的社区大学建设。随着金水路新校区的启用和学校绝大部分职能部门的搬迁,依托大连路老校区,打造青岛市社区教育旗舰店,因应乐龄市民、新市民、残障市民等群体的学习需求。此外,实现青岛全民学习网的改版升级,以适应城乡居民的数字化学习需求。

4.继教培训助声势

不断加强继教培训,扎根岛城,面向山东,推进定制化非学历培训。在继续保持并扩大培训规模的同时,研究制定线上线下相结合,以实践教学为特色,融合专题讲座、仿真实训、创客实践、现场观摩、情景教学“五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因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学习者学习方式需求的相应变化,发挥“五位一体”培训模式的效能,让学习者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学有所得,学为所用。同时,加紧继教培训专家库建设,开展社会培训项目的嫁接和引进,为学校的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5.动态捕捉新契机

“3+1+1”办学模式的最后一部分主要包含两个环节,分别是学分银行的后续深化发展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市民智慧学习的实现途径。

(1)学分银行深化整合区域化“大教育”版图

在初步建成学分银行的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国开启动各类学习成果认证的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符合青岛市情及各行业实际需求的“城市学分银行”实施路径。青岛电大作为中心城市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业已形成的多元教育形式,以及对接城市各行业领域、政府职能部门的办学优势,以“城市学分银行”的后续建设为抓手,深化融通义务教育、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学习成果认定,最终建立打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兼顾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甚至闲暇教育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多管道对接、嵌入、融入,最终实现城市学分银行的区域化“大教育”深度整合,从而提升城市(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水平。

(2)“互联网+教育” 无缝对接市民智慧学习

在终身教育领域中,“互联网+”教育的迭代影响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青岛电大经过办学积累,初步形成多网模态的办学特色,实现了较高程度的市民终身教育覆盖。譬如学历教育的“电大在线”和“国开学习网”;创业教育的“头客网”;社区教育的全民学习网、网上老年开放大学;继教培训的青岛干部网络学院、安全生产培训网、学分银行等。多网模态的办学特色有效地支撑了“3+1+1”的办学模式,并且不断演进整合,无缝对接市民的智慧学习。学校深化网络和资源的建设,加快建设远程直播中心、课程制作中心、资源管理中心和展示中心,为多网模态的办学提供支持。

四、结语

从历时的发展脉络到当下共时的时代特征,中心城市电大既具有优势,也面临着挑战与机遇,需始终“把握趋势,破解难题”[9],努力提升中心城市电大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乃至城市发展中的“贡献度”[10]。在抓住机遇,重塑功能的过程中,青岛电大的发展案例结合了自身中心城市的特质,积极探索并逐渐形成了“3+1+1”的办学模式,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基础上,为系统增添了创业创新教育的新内涵。此外,还涉及了社区教育、继教培训的思考实践。希望青岛电大的实践探索能为体系转型升级,特别是中心城市电大的科学定位和功能重塑带来有益的参考。

注释:

① 广播电视大学系统:http://www.crtvu.edu.cn/topicpage/xitong/jianjie.html.

② 17所中心城市电大包括:北京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两所地方开大,天津、重庆、沈阳、大连、长春、哈尔、南京、宁波、厦门、青岛、武汉、广州、深圳、成都和西安广播电视大学。

③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猜你喜欢

青岛中心发展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青岛明月申牌?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