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碳减排研究热点及其演化的知识图谱

2019-05-20陈晓婷

长沙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碳税热点议题

杨 威,陈晓婷

(长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22)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碳排放量大国,中国在改善环境和节能减排方面的举措成为国际热切关注的问题。2015年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了《巴黎协定》,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1]。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之下的经济放缓会对化石燃料能源的消耗及碳排放量的问题产生影响。在这样的形势下,分析碳减排的研究热点与演化就变得至关重要,可以为中国更好进行低碳经济和履行承诺提供参考[2]。

余菜花和王成城等分析了低碳研究文献的关键词、作者、机构、期刊、重要学者,绘制了关键词知识图谱[3]。郭宇等对SCI和CNKI数据库中低碳技术领域近15年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时间序列、国家/地区文献分布和学科与期刊分布等方面的研究,对低碳技术整体研究状况进行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并对比分析国际和国内低碳技术领域在发展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吴方等WOS核心合集作为数据源,以碳排放权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国际范围内碳排放权领域的文献基础、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进行辨识和追踪[4]。

由上面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目前学者们主要对碳排放、低碳技术、碳排放权等进行研究,并为有关于 “碳减排”的知识图谱研究。基于此,本文在运用知识图谱对知网2002—2018年CSSCI文献数据库602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碳减排”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演化,为碳减排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 中国碳减排的研究分布

(一)时间分布

图1 碳减排论文的年度发表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截止日期2018年10月10日

中国关于“碳减排”的研究,始于2002年贺菊煌等人所写的《碳税与二氧化碳减排的CGE模型》,文章[5]建立了中国环境问题的CGE模型,用静态模型分析征收碳税对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影响。自2003年国家提出“低碳经济”,碳减排进入国民视野,此后中国逐步出台了《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条例。2009年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公布了中国的碳减排目标,即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6]。由此可见,政府为碳减排设定硬性目标,中国正日益重视碳减排问题。由图1可知,2009—2010年中国“碳减排”相关研究文献数量激增,在2016年达到高峰。2015年中国参与签订了《巴黎协定》,旨在将全球平均气温控制在两摄氏度之内,从而避免更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后果。目前中国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在节能减排上面临着重大挑战。随着极端天气、温室效应危害的加深,加上高端低碳技术的高壁垒高门槛,如何从技术、法规、管理等多方面制定好碳减排的规章和方案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二)机构分布

由图2可知,发文数量排名前10的“碳减排”相关研究机构,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机构是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共发布13篇关于“碳减排”的文献,其次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10所机构中除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外,其他都是国内高等院校,可见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是研究“碳减排”的重要机构。

图2 碳排放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

图3 碳减排研究主要机构共现图谱

从图3可以看出各个关键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紧密程度。合作较为紧密的是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其次是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与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和重庆大学能源电力技术经济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背景物资学院现代物流产业研究院也有进行学术合作,研究“碳减排”的问题。碳减排研究主要分布在经济学、管理学、人口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等几大学科上,由此可见,中国碳减排研究机构间表现出学科交叉的合作趋势。

总体上,中国碳减排研究主要以经济管理类专业背景为依托,结合各研究机构的专业优势,促进了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形成,但各机构的合作强度偏低,联系还不够紧密。中国碳减排研究机构相互之间以及和国际研究同行间展开积极学术交流,促进了科研资源优化配置,加速了碳减排科研成果的产出。

(三)高被引作者分布

表1 碳减排研究高产作者排列

通常来说,学者在某个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可以用其发文的数量作为参考。由表1可知,10位高频发文作者共45篇文章,占总数(602篇)的7.48%,其中徐盈之、张翼分别发表了7篇论文。张俊飚4篇论文被引频次为168次,占被引频次排行榜首,其次是发文量排名第一的徐盈之,7篇论文被引频次为138次,接着是张翼(56次)、卢现祥(56次)、孙睿(38次)。张俊飚基于农地利用的主要碳源测算了农地碳排放量,发现效率因素和结构因素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但效果不够显著,研究进一步发现规模因素对农地碳排放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据此提出实行碳减排的政策建议[7]。徐盈之通过构建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内涵排放的间接效应及其部分转移机制,并加以实证分析,得出各产业部门的碳减排责任的不同特点,并作出碳减排的政策建议[8]。

由图4显示可知,碳减排研究作者间的合作较为紧密,形成了以下几个合作网络:孙睿、任玉珑、况丹、常冬勤、顾高翔和王铮,张俊飚、田云和吴贤荣,张翼与卢现祥,张明志、程永伟、穆东和余东华等。

图4 碳减排研究作者合作分析图谱

二 碳减排的主要研究议题及热点

(一)主要研究议题

主要研究议题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在联系较为紧密的文献共同探讨的科学问题,对研究议题的分析有助于研究者准确把握科学研究动态[9]。利用CiteSpace的引文聚类法可归纳出2002—2018年碳减排研究所关注的主要研究议题,如图5所示。除去与碳减排相似的聚类#1“碳排放”议题,可得“隐含碳”“碳中和”“低碳经济”“低碳供应链”等议题。

聚类#0的聚类标签是隐含碳,近年来关于中国原材料加工和出口贸易带来的隐含碳和碳泄露问题备受关注,如何公平地承担减排责任和争取在国际社会就碳减排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10]。

聚类#2“碳中和”是一大研究议题。碳中和,也叫碳补偿,指通过计算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 (增加碳汇) 、二氧化碳捕捉和埋存等方法把排放量吸收掉,以达到环保的目的[11]。随着碳补偿机制、方法学与碳市场的不断成熟,碳中和作为一种应对全球温室效应问题的一个重要环境管理工具,逐渐获得越来越多政府、企业和民众的支持,全球自愿碳减量行动趋势随之发生变化。

聚类#3“低碳经济”也是一大研究议题。低碳经济最早是由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12]。从2007年国家主席胡锦涛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到2012在广州召开的第二届低碳地球峰会,我国在促进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方面的步伐也一直没有停止,主要探讨如何在低碳的前提下发展经济,以及从技术和政策的双重角度探讨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13]。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倡导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鼓励节能减排,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技术创新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聚类#4“低碳供应链”是另一大研究议题。低碳供应链是指从原材料的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都采用低碳化运作管理[14]。张新提出用 “低碳度”这一概念来衡量供应链运行时低碳程度的综合效果,构建了供应链低碳运行的规划、供应链物质流动的时间、供应链企业资源布置等7个指标来衡量供应链低碳程度[15]。胡培在竞争市场下,研究了不同低碳产品定价策略下的消费者行为以及政府补贴对制造商低碳产品竞争策略的影响[16]。

图5 2002—2018年碳减排研究主要研究议题

(二)碳减排研究的热点演化分析

为清晰呈现中国碳减排研究热点演化脉络,将文献分为2002—2010年、2011—2014年、2015—2018年3个子集的关键词聚类结果,如图6所示,自2002年碳减排提出至2009年学术界才出现研究剧增趋势,跨度较大,因此第一个子集时间较长。从图5可看出,“碳减排”“低碳经济”“碳排放”“气候变化”“低碳发展”“碳税”和“碳交易”等词在各个时期被大量引用,说明这些研究内容是近年来“碳减排”的重点研究热点。

2002—2010年,随着全球气温逐年升高,温室效应的危害加剧,学者们开始关注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从发展低碳经济、气候变化的影响、低碳生活等方面关注碳减排的研究,该阶段属于碳减排研究的基础阶段,如表2所示。

图6 2002—2018年碳减排研究文献关键词动态演化

关键词频次/次关键词频次/次碳减排30碳交易4低碳经济11碳金融3碳排放6碳关税3气候变化5低碳生活2低碳发展4碳减排潜力2

2011—2014年,伴随碳减排研究的不断丰富和深入,学者的研究从“低碳经济”细化到对“碳税”的研究上,如表3所示。碳税是国际公认的实现碳减排的有效经济手段。我国相关部门联合颁布了《“中国碳税税制框架设计”专题报告》,报告指出建议及早开征碳税。近期上调的成品油消费税实质上扮演着“碳税”角色。可见,我国关于碳税的碳减排政策体系正加速形成。夏良杰等将碳交易和碳排放约束融入企业利润函数,研究了存在转移支付契约的供应商与制造商联合减排问题[17]。杨珺等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了强制排放和碳税两种碳排放政策对供应链的影响,认为碳税虽然会增加政府收益,但可能带来供应链总成本上升和碳排放增加[18]。随着碳减排体系的逐步确立和相关立法提上日程,基于碳减排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碳税逐渐成为我国学界关注的热点。

表3 2011—2014年碳减排研究热点2高频关键词

2015—2018年,学者们在研究碳税的基础上,逐渐加强“碳交易”的研究,如表4所示。碳交易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稀缺的碳资源配置,与其他碳减排方式相比,碳交易具有更低的碳减排成本和更高的效率,是实现碳减排的主要方法。我国在参与《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清洁发展机制之余,还积极推进国内试点碳交易市场的建设。2013年开始运营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所,截至2017年共成立北京、天津、上海等7个试点碳市场。

表4 2015—2018年碳减排研究热点3高频关键词

三 研究结论及建议

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工具以及中国知网中2002—2018年602篇有关“碳减排”的文献,分析了碳减排的研究时间、机构、高被引作者分布,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了碳减排的主要议题和热点演化趋势,绘制了相关研究分布、研究主题聚类和热点演化知识图谱,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从研究分布来看,CSSCI论文中,碳减排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02年,在2009年之后文献发表数量出现剧增的情况,于2016年达到高峰。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发表论文数量最多。10所机构中非高校形态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是研究“碳减排”的重要机构。在高被引作者和高发文量作者中,徐盈之、张翼、孙睿、卢现祥、潘安和张俊飚等专家在碳减排研究领域影响力显著。

2.从研究主要议题来看,我国碳减排研究包含“隐含碳”“碳中和”“低碳经济”“低碳供应链”等主要议题。从热点演化来看,2002—2010年这一阶段属于碳减排研究的基础阶段,学者们开始关注气候变化对碳减排影响的研究。2011—2014年学者们的研究从“低碳经济”细化到对“碳税”的研究上,虽然我国还未开征碳税,但已是大势所趋,碳税的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2015—2018年学者们在研究碳税的基础上,逐渐加强“碳交易”的研究。碳交易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政策工具,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刻影响,需要学者们认真研究,尽快进行顶层设计,以抢占未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

猜你喜欢

碳税热点议题
热点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碳税立法模式问题探究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热点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结合热点做演讲
欧盟征收航海碳税对我国航运业的影响与对策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