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教学的《机械制图》教材的二次开发
2019-05-20陆文琼
陆文琼
(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浙江 宁波 315800)
0 引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也让教育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从早期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到重视设备、资源和软件的配备,再到如今重视应用以及长期可持续发展,教育信息化正逐步朝教育现代化迈进。2018年4月18日,教育部(2018)颁布的《教育信息化2. 0行动计划》强调,要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征程,每个人都要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创造者[1][2]。教育信息化是由政府主导设计和规划的,教学信息化是由学校主导设计和规划的,而信息化教学则是一线教师要去实践和操作的[3]。我们可以从信息化教学着手,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参与者和实践者,进而向推动者和创造者迈进。
1 机械制图教材二次开发的提出
1.1 机械制图对机械类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相关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该课程主要教授工程图样的识读和规范画法。工程图样是工程与产品技术信息的载体,也是每一位从事机械领域工作的技术人员都必须掌握的国际性的“工程语言”。
机械制图是一门直观、理论联系实际且集创造性与艺术魅力于一身课程[4]。要学好机械制图,不仅要求学习者掌握图样绘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要求学习者有严谨的工作作风,绘制的图纸能严格符合国家或国际标准,从而保证其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此外还要求学习者有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强化。
1.2 当前中职机械制图教材的局限性
目前,浙江省中职机械类专业应用的教材为省编机械制图教材,该教材采用“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课程模式,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来说形式独特,内容新颖,可圈可点,但是也存在着以下局限性。
(1)知识引入缺乏吸引力
现在的高中生均已经是00后,表面上,他们“少不经事”,事实上,他们非常深沉。对于从小在炫酷的声色世界中长大的他们,要打动他们显然需要花更多的精力。传统的教材在这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项目式教学的教材虽然考虑到这点,但是每个知识点的引入还是停留在简单的机械零件上,呆板的图片描述着与学生的生活相隔甚远的物件,并不具备太大的吸引力。
(2)视觉表达不够形象
在视图表达中,有些产品结构非常复杂,其表面或内部会形成错综复杂和截交线或相贯线,而这部分内容对于空间思维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学起来非常吃力,甚至有些同学根本寸步难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强化训练来提高这种空间想象力,传统的教材依靠静态的轴测图来表达,由于书本容量的限定,无法纳入太多的模型,内部表达也不如能动态显示各个角度的视频来得清晰。
(3)部分知识点分散不够系统
省编教材由于采用项目式教学,势必会打乱传统的知识架构,容易造成知识呈现上的不系统,以及知识点的分散问题。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个比较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快餐文化影响下的当代高中生,他们更没有耐心去细细寻找和整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
1.3 省编机械制图教材二次开发的遵循原则
教材的“二次开发”是相对于“一次开发”而言的。“一次开发”指的是专家、学者编制的教材,“二次开发”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一次开发”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对教材内容做出合理调整或删减,并使之成为适合教学和学习需求的教学材料[5]。教材的“二次开发”不仅包括教师对现有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还包括教师对自己开发的新资源及其他整合资源[6]。
为了避免教材二次开发过程中出现随意性,尽量减少不严谨的情况发生,在本教材的二次开发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1)遵循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评价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教材的“二次开发”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不能偏离课程标准。因此,这里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对教材进行分析,并且从学生的角度去把握教材的“二次开发”,使抽象的课程内容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教学内容[7],从而体现教师对课程和教材的理解,并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
(2)充分尊重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最基础的教学资源,因此教材的二次开发必须立足教材。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尽量尊重教材的已有设置,在教材原有的知识脉络上做整合和扩充。
(3)关注学生的视角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材的二次开发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学生的视角自然是老师最该关心的问题。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应尽可能关注学生的需求,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基于信息化教学的《机械制图》教材二次开发的策略
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弥补传统教材的局限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下面从课内和课外两个层面展开开发思路。课内主要考虑对教材中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扩充,满足课堂教学。课外主要是对配套习题册的开发,并应用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利用好周末时间,强化练习,满足课后自主学习。图1是整个开发流程图。
图1 《机械制图》教材二次开发流程
2.1 基于信息化技术的课程内容开发与组织
2.1.1 教学内容表达和呈现方式构思
教学内容的表达和呈现既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又要基于教材内容,同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根据不同的教学单元,构思不同的教学方式。
对于简单图形的抄画,可以采用录屏方式。例如抄画平面图形这部分内容,看起来很简单,却有许多细节是必须掌握的,初学者容易轻视导致抄图的随意性,自然就无法保证图样的规范和准确。这时老师往往需要手把手地教,这种方式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学生的领悟力和动手能力有快慢,导致旱涝不均,教学节奏很难把握。因此,教师事先将图样画好,并将绘制过程全程录下来,再用视频编辑软件对内容进行编辑,将重复的内容快进,将细节部分重点标注。这样既能节约时间,也能重点突出,而且学生可以重复观看,加深理解;对于制图标准部分的内容,理论性强,先采用讲授法,再用诸如找茬游戏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复杂零件的内部结构表达,则采用3D软件造型,详细展示其内部结构,加深学生的图形记忆。
2.1.2 信息化资源的收集与制作
设计好每单元的教学内容该如何表达和呈现,该知识单元需要制作什么样的教学素材自然也就出来了。将这些资源按单元罗列,之后就可以收集和制作资源了。
一些通用的资源可以网上下载,与书本配套的资源需要自己制作。例如两圆柱相贯线的知识,教材中采用立体图、正面观察图、三视图来表达两圆柱直径的变化而形成的相贯线的变化。这里采用3D建模软件Inventor中参数化设计的功能,得到不同直径的圆柱相贯的情形,然后利用视频处理软件Camtasia合成做出动态演变的效果,比书本上原来的三种情形更有说服力。
此外,还可以制作PPT、word、图片或者其他形式的富文本,作为单元知识的补充、总结和拓展等。这些都可以丰富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2.1.3 信息化资源与教材的有机整合
有了教学思路和教学资源,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实施呢?这个问题在信息技术被引入教学之初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不管是视频、Falsh动画、微课等可视化资源,还是将各种资源整合后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如慕课(MOOC)、SPOC、翻转课堂、云班课等,都被应用于教学。但是如何将丰富的教学资源高效地组织起来,同时又不限制教师的个体发挥,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此,我们基于教材,将各种教学资源与教材有机整合,搭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用移动设备实现资源在课堂上的实时呈现。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完成以下步骤:
(1)将资源上传至网络平台
当制作和收集好资源后,要把编排好的资源上传至网络平台。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和wifi的全覆盖,让上网变得无比便利。存储在网络平台的资源能随时被打开,反复浏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利用物联网技术生成二维码
如何以最快的方式检索和播放相关的教学资源?物联网的二维码技术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扫码收付款、扫码乘车、扫码溯源等等,相信每个人的生活都已经与二维码密不可分。这里我们也来个扫码学习。
利用互联网可以便捷地制作二维码。根据每个教学资源的储存网址,在二维码生成网站生成二维码,将此二维码保存,并让二维码的名称跟该教学资源名称相同。这里制作二维码时可采用活码形式,优点是将来若想更换资源,不必同时更换二维码,为后续的修订带来便利。
制作完二维码,将其黏贴在教材的相应知识点的位置。这样不仅实现了教材与资源库的完美匹配,也解决了资源的快速检索和浏览问题。
(3)搭建课堂教学环境平台
二维码与教材整合后,只要扫一扫书中的二维码,就可以在手机上播放存在网络平台里的教学资源,并可以反复观看,便于学生在家里预习和复习。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中职生自控能力弱,不予使用手机。因此教师还需要利用同屏技术将手机的内容展现给学生,同时掌控教学进程。
同屏必须使两同屏的设备处于同一网络环境,如果教室的电子白板没有无线网卡,需要添置一个无线USB网卡。并且在手机和电子白板上同时安装一个可同屏的软件,然后让手机和白板连接同一个wifi,以便实现同屏播放。此外教师授课时,也可以实时拍摄学生的解题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生动的教态让课堂教学情境交融、栩栩生辉。
2.2 基于云班课平台的课后习题开发与练习
课内的学习进度和效率是教师比较容易把握的,而对于课外的时间,特别是周末的学习,是家长和教师都头疼的问题。学习主动性弱,手机依赖性强是中职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平时住校没法玩手机,回到家都是变本加厉玩游戏。家长束手无策,寄希望于老师多布置些作业,让他们能多学习些时间。而事实上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作业的多少并没有多大区别。所以设想通过云班课平台,在周末远程发布作业和测试,来监管学生周末对该课程的学习。同时平台会统计作业的完成情况,并根据设定的分值和答案给出测试成绩,非常高效。只要作业量不是很大,学生也愿意自主完成,日积月累下来对于理论性强的知识的掌握非常有帮助。基于云班课平台的课后习题的开发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习题和配套资源的制作
习题开发主要取材于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册。对于一些理论性强的题目,直接将题目和答案打印成电子稿即可。对于补画缺线、补画三视图等绘图题的答案,必须利用3D造型软件绘制相应的实体并生成三视图,这样不仅能对题目进行重新设计和编排,而且软件自动生成的三视图既规范又准确。对于较难的题目,可以利用软件做出旋转,局部放大和剖切的效果,来降低理解难度。
(2)云班课的搭建和习题上传
有了电子资源,就可以建立云班课,并通知所有学生加入该云班课。将制作好的题目和答案上传。当然也可以上传其他必要的可视化资源供学生预习和复习。
(3)发布习题
教师可以事先约定大概会在周末的什么时间发布作业,或者利用其他通讯平台再次通知作业或测试已经发布,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于故意忽略不做的学生,应该采用相应的惩罚措施,当然对于完成及时优秀率高的学生也会给予一定的奖励。
(4)评价和诊断
云班课平台会给出学生在平台的学习时间,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测试成绩的统计。教师可以从多角度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从知识点层面去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盲区,并找出原因和调整教学策略。或者从个体层面发现某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步特别明显或者退步特别明显等,适当的给予鼓励和帮助。
3 基于信息化教学的《机械制图》教材二次开发的具体实施
下面我们将以截交线为例,阐述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以及课堂应用的具体过程。
3.1 构思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截交线的形式变化多样,特别是有些几何体,例如图?所示的圆锥的截交线的三视图绘制,对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但是基本几何体的截交线形式就固定的几种,所谓的复杂的图形,只是几种不同截交类型的叠加罢了。因此在讲授形体分析法时,从简单的截交类型开始,不断强化记忆,接着展开变式训练,由简入难,练习两种和多种形式叠加的情况。
例如圆柱的截交线可以分成三种情况:截平面与圆柱垂直(垂切)、截平面与圆柱平行(平切)、以及截平面与圆柱倾斜(斜切)。所有的圆柱截交情形都从这三种演变而成,都是这三种情况的组合叠加。因此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采用程式化的讲授方法。首先让学生掌握三种基本截交线的形状,熟记于心。接着变式训练,两两结合,例如垂切与平切、垂切与斜切等。最后针对三种截切方式结合的题展开训练。
图2 圆锥体截交例子
3.2 制作资源
根据课程内容制作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包括图片、动画、视频等。例如在实践上述截交线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建立很多模型来完成一系列的演化和变式训练,这些模型可以通过Inventor软件制作完成。图?是圆筒切割的演变图之一。对于圆锥截交线,采用动态的演变方式更加直观,可以利用剖切视图录制动画效果。对于补画三视图的部分,可以采用动画强调重点,逐线演示。最后将这些资源命名后归类存放。
图3 圆筒截交线实例
3.3 搭建平台,实施教学
将制作或收集好的教学资源上传至网络平台,并生成名称与资源名同的二维码,将其黏贴在教材的对应位置。同时设置教室电子白板与手机的同屏环境,以便教师在授课时根据教学流程随时打开所需要的资源,并展示给学生。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该环境与学生有更多的互动,使课堂教学更丰富生动。
3.4 课后作业
将习题和答案上传至云班课,让学生在周末完成习题和测试。不仅能对学生周末的学习进行一定的监管,也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延伸。
4 结语
应用信息化手段对机械制图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将各种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应用于课堂教学。首先可以使课堂变得紧凑,提高上课效率。其次,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展示,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抽象的图形变得更直观易懂。此外,云班课平台的引入提高了学生对周末时间的利用率,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吸收。通过以上的探索和实践,学生对于机械制图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