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2019-05-18沈伟杰

考试周刊 2019年42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道德与法治课初中教育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与核心素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本文主要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措施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课;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将是我们中华民族持续千年的发展大计,并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建设措施,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程。”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是强化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基础保障,对学生今后的长足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效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更好开展。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教育从广义上来讲,受众群体是全体社会公民;从狭义上来讲,受众群体是学校的学生。因此,在实际教育中,学校与教师应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切实践行绿色发展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以改善现行的生存环境质量,促进我国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 环境所需

目前,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落实生态保护行动,强化人民环保意识,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潮流。此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首要课题,同时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方向。

(二) 学生所需

据教育部门统计,截止至2017年底我国的初中生总人数为4330万人。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要想进一步提高生命文明教育效果,实现思想品德与生态文明理念的有机融合,应从初中生抓起,从青少年抓起,以实现生命文明建设目标,促进我国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意识、品德观念、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由于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都存在着践踏草坪、乱丢垃圾、浪费水电等不良行为,这都是缺乏生态保护意识的体现,因而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

(三) 资源所需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蕴藏着许多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资源,是提高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主要途径。例如,通过《积极奉献社会》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奉献精神,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还能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多元文化的共享与融合,从而在提高学生个人修养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势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措施

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与完善,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更好地满足新时期初中生的发展需求,因而积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势在必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全球性的热议话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创设更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活动,制定更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在强化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同时,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 创新教学方法,培养生态意识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是提高生态文明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到学生群体当中,创新教学方法,切实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与兴趣爱好,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学生更感兴趣的教学活动,以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深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例如,在学习《维护国家利益》這部分知识时,首先教师应准确导入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加深学生的知识认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爱国题材的影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爱国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再次,通过组织辩论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加强美好祖国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联系,提高学生对于生态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后,教师应对学生课堂表现给予及时、积极的课堂评价,并运用大量赞赏、激励性的语言,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我国初中教育事业的有序发展。

(二) 注重生态体验,实现自我教育

情境教学是现阶段中小学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其更加注重强化学生的教育体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教学质量。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场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体验,深化知识理解,坚定生态信念,强化道德品质,实现生态行为内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在课余时间,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亲近自然”的社会活动,让学生亲历城市雾霾、汽车尾气、工业污染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提升学生的生态体验,从而在深化生态文明教育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更好地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促进当代初中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三) 加强实践联系,增强教学效果

生态文明建设与思品教育密不可分。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在满足新课程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细节当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坚定学生生态文明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应加强实际生活与教学活动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增强生态文明教育效果,从而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共同话题。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效果,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应积极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融合,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国民素养,从而在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红.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的实践[J].求知导刊,2016,43(3):108.

[2]王益龙.探索和思考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J].教师,2015(6):14.

[3]雷在文.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探究[J].吉林教育,2014(14).

[4]孙桂娟.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的探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作者简介:

沈伟杰,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杭二中树兰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道德与法治课初中教育
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路径选择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研究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