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9-05-18夏佩彦梁秀明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偏瘫康复训练肢体

夏佩彦,梁秀明

(佛山市高明区中医院,广东 佛山 528500)

脑梗死属于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由多种因素造成患者的局部脑组织出现血液供应障碍,使得患者的脑组织出现缺氧性病变的一种神经功能缺失现象[1]。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肢体麻木、头昏及无力等。治疗不及时则会导致患者出现肢体瘫痪,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提升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可以运用强化康复护理模式促进患者身体恢复[2]。基于此,本文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脑梗死偏瘫患者共计48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脑梗死偏瘫患者共计4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4)和观察组(n=24)。对照组男性患者为11例,女性患者为13例,年龄介于55岁-75岁,平均年龄为(58.3±3.5)岁,观察组男性患者为13例,女性患者为11例,年龄介于56岁-77岁,平均年龄为(61.7±3.2)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及基础康复训练等等护理内容;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强化康复护理模式,具体的措施为:(1)认知护理。护理人员应定期组织认知交流会,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选取恰当的话题,刺激患者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采用音乐等艺术形式刺激患者的听觉等,实现患者功能的恢复[3]。(2)肢体训练。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有针对性地科学合理地制定患者肢体康复训练技计划,护理人员定时指导患者关节、四肢的肌肉训练。活动幅度由小到大,护理人员在患者康复训练过程中,全程陪护,避免患者出现坠床行为。当患者出现懈怠、消极情绪时,护理人员应给予鼓励,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增强患者的依从性。(3)坐起与站立练习。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针对恢复较快的患者应指导患者保持坐起角度为90°,针对恢复比较慢的患者应指导患者保持坐起角度为60°;对于站立训练,指导患者在床边下垂双腿,训练时间控制在30 min,为患者后期行走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4]。(4)按摩护理。护理人员应按摩患者的各谷、曲尺及三里等穴位,按摩手法为:每个穴位向左向右各转动18次,按摩气冲穴与气冲穴旁下的动脉;其次,按摩患者的脚底,按压涌泉穴的同时摩擦患者脚底,让患者产生热感;最后,在按摩患者的淋巴部位产生热感,且治疗次数为2次/d,按摩时间控制在30 min。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表(FMA)评分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 19.0处理,以均差±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的计数资料,经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护理前,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老龄化不断地深化,脑梗死患者数量在逐年增加,需要加强对偏瘫的康复训练,以此增加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目前针对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主要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护理效果欠佳[5]。因此需要加强患者康复护理模式的落实。而强化康复护理模式是康复医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就是通过将患者的康复训练计划与常规的护理模式进行充分融合,提升患者肢体的康复程度,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表明: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主要原因在于,康复师和护理工作人员协同商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利用按摩护理方式辅助,刺激患者机体内的血液循环以及经络疏通;通过认知护理增强患者的生活自理意识,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n(%),n=24]

表2 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表(FMA)评分比较(Mean±SD,分,n=24)

综上所述,针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采用强化康复护理模式具有显著的护理效果,并且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偏瘫康复训练肢体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