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变异性在冠心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9-05-18周春蕾
周春蕾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南京分院心电图室,江苏 南京 210015)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主要是由于心肌的负荷受到冠状动脉狭窄的影响,引发心肌短暂且急剧的缺氧、缺血,使患者产生焦躁、抑郁等心理,降低生存质量[1]。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严重,冠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逐渐成为威胁老年人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有研究指出,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出现降低,可用于预测该疾病的发生。本文将以我院100例门诊患者为对象,探究心率变异性在冠心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门诊冠心病患者50例为干预组,研究时间为2017年12月-2018年12月,选取同期门诊体检正常者50例为常规组。常规组,男21例、女29例;年龄52岁-77岁,平均年龄为(65.85±5.67)岁。干预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53岁-78岁,平均年龄为(65.38±5.53)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于选取研究的门诊患者,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体质量、身高、疾病史等,运用心电图等辅助检查。给予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使用动态心电图记录器,并由专人在使用前调试,检查过程中日常活动均正常,24 h后将记录器卸下,由专业人员回放,通过自动分析与人工修改进行分析。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所推荐的心率变异性正常值与时域指标为标准。指标分别为:全程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100 ms表示正常,50 ms-100 ms表示中度降低,<50 ms表示明显降低;心率变异性三角指数(TRI)<15表示明显减弱;相邻正常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正常值(138±41)ms。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进行分析。
表1 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对比(Mean±SD)
1.4 统计学方法 所选统计学软件为SPSS 21.0,分别对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的表示方法为均数±标准差(Mean±SD),行t检验;计数资料的表示方法为率(%),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对比,干预组患者SDNN、TRI、SDANN均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见表1。
3 讨论
心率变异性是对心脏副交感与交感神经平衡与活动的显示指标,其若出现降低,则表示神经活动出现异常,与长期交感神经损伤与心肌缺血相关[2]。有关研究指出,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指标均出现降低,可用于筛查冠心病。近年来,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24 h动态心电图提供了较多的心率变异性指标,但由于正常群体样本研究缺乏,因此其正常值标准暂未统一。本研究中,所选择的指标为SDNN、TRI、SDANN,均存在明确公认标准值,可避免正常值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另外,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干扰因素还有很多,如性别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等,因此排除以上因素对探究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影响分析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比对两组患者SDNN、TRI、SDANN,干预组均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表明了此三项指标冠心病患者较低,可用于鉴别诊断冠心病患者,从而促进疾病的治疗。
综上,心率变异性指标与冠心病患者存在相关性,若变异性治疗降低,特别是SDANN,则表示冠心病发病概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