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城市视角下上海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2019-05-17王承云

城市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浦东新区空间结构跨国公司

王 鑫,王承云



全球城市视角下上海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王 鑫,王承云

(上海师范大学 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上海 200234)

全球城市是全球经济的控制中心,是全球经济的联系和纽带。为了对全球城市视角下上海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进行分析,利用2007年、2016年相关统计数据并借助引力模型,重点分析影响上海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相关因素。研究表明:上海市整体经济水平呈现“核心—外围”模式,上海市经济中高水平以上区域都集中在中心城区,而中低水平以下区域则都分布在远郊区,呈现出明显的梯度递减性,两极分化态势显著。上海市各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不断增强,网络化趋势明显。中心城区内部以及中心城区与浦东新区之间经济联系强度稳定增长,网络化程度最高。浦东新区、中心城区与其他区之间经济联系强度也逐渐增强,辐射范围更广。经济全球化水平上升(经济竞争力提升、贸易水平增强、跨国公司总部集聚)、产业结构优化、政府政策改良等因素正在逐步推动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步伐。

全球城市;上海市;经济空间结构;演变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上开始出现一些具有全球性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的城市,即全球城市。全球城市的出现,对世界、区域、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城市经济空间结构作为城市经济在空间上的投影,是研究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都直接取决于城市与全球经济的融合方式和程度。作为我国经济中心,上海的发展历来与世界格局和经济环境变化关系密切。如今,上海正处于“五个中心”和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关键时期,通过研究全球城市视角下上海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可以为上海经济空间格局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为建设卓越全球城市提供相关建议。

有关全球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 全球城市经济格局的演化及其动力机制。[1-3]早在1991年国外学者Sassen就提出了全球城市的概念,并基于银行数和跨国公司总部数对纽约、东京、伦敦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研究并总结了其发展模式。[4]杨俊彦等对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经济空间格局进行分析,认为区域中心联动、产业与创新均衡、政府政策是推动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5]

2. 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全球城市经济空间结构演变。[6-8]王涛分析了东京的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认为产业空间结构的改变影响了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以发展“多核多圈层”的都市圈的模式推动了东京经济快速发展。[9]罗振东等通过全球城市区域理论分析了长三角产业与空间发展情况,认为“网络+等级”的演化模式已经显现。[10]

3. 跨国公司总部和生产型服务业集群发展对全球城市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11-13]国外学者Holloway等研究了跨国公司总部与全球城市之间的关系,发现在美国跨国公司总部,更倾向于向全球城市中心区域集聚,并且这种趋势保持稳定。[14]杜德斌等构建世界跨国投资网络并对其时序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15]综上所述,上述文献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全球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但经过整理归纳发现,研究上海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文献多集中于策略理论分析、区域视角分析,缺乏全球视角结合地理学的研究。因此,本文从全球城市视角出发,对上海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研究并选取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政府政策等指标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区域为上海市16个区(注:2009年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2011年卢湾区并入黄浦区,2015年闸北区并入静安区,2016年崇明县撤县设区),研究数据来源于上海市统计年鉴中2007,2016年的有关人口、经济数据。

(二)研究方法

1. GIS空间分析法

首先,采用上海市2007年、2016年两个时间维度的人均GDP数据,利用ArcGIS 10.2对上海市经济水平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其次,根据影响上海市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的相关指标对其演化成因进行分析。

2. 引力模型

利用物理学万有引力定律公式(1)来分析上海市各区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以反映上海市各区间经济辐射能力的变化。式中:ij表示两区经济联系强度,PP分别表示两区人口规模,GG分别表示两区经济规模,D表示两区空间距离(选用政府驻地两两之间的欧氏距离)。[16]

二、上海市经济空间结构演变

(一)上海市经济水平空间结构分析

根据2007年、2016年上海市各区人均GDP数据,按人均GDP平均值的50%,100%,150%,200%将上海市经济划分为低水平区域、中低水平区域、中高水平区域以及高水平区域,借此来反映上海市经济水平空间结构的演变。结果显示(见图1),上海市经济水平两极分化态势显著。2007年和2016年两个时间断面下,人均GDP水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区共有19个,占总体的59%。从低水平区域的变化来看,2016年只有嘉定区迈入中高水平行列,而其他区人均GDP水平仍旧低于上海市平均水平,两极分化现象很显著。

图1 2007、2016年上海市人均GDP演化

上海市经济中高水平以上区域呈片状分布及点状分布。2007年,以浦东新区和中心城区形成稳定的中高水平经济集聚区域。2016年,嘉定区迈入中高水平经济区域行列。究其原因,嘉定区汽车制造业十多年的发展促进了嘉定经济的腾飞,2016年嘉定区汽车制造业产值达3 865.1亿元,占上海市汽车产值的67%,以汽车为强势产业为特征的高端制造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在转型升级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上海经济水平呈核心—外围模式。其经济中高水平以上区域集中在中心城区,而中低水平以下区域则都分布在远郊区。总体看,上海经济发展符合中心地理论,从中心地区向四周逐级递减。

(二)上海市各区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利用2007年和2016年上海市各区常住人口规模和地方生产总值两个指标测度上海市各区经济联系强度,对上海市各区经济联系强度的演化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2007年和2016年两个时间断面下,中心城区内部(黄浦区、静安区、徐汇区、普陀区、虹口区、杨浦区)、中心城区与浦东新区的区域联系强度持续增强,网络化趋势明显。中心城区和浦东新区的经济核心地位稳固,以中心带动周边区的格局在逐步形成。究其原因,浦东新区在空间距离上与中心城区最近,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显著,因此经济辐射能力强。此外,中心城区和浦东新区产业集群发展。浦东新区产业和科技优势明显,新区已形成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等三大支柱产业,生物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新能源等三大新兴产业,形成了高新技术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群,而中心城区商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高度集聚。浦东新区和中心城区作为经济发展的活跃点,在整个区域内具有绝对核心地位。

图2 2007、2016年上海市各区联系强度

近郊区与浦东新区、中心城区间经济联系强度逐渐提升,辐射范围更广。2007年和2016年,浦东新区与宝山区、闵行区、中心城区与闵行区、嘉定区间经济联系强度进一步加强。究其原因,宝山区、闵行区、嘉定区产业转型升级,支柱产业重构,与浦东新区、中心城区产业融合发展密切相关。2016年,浦东新区与闵行区围绕建设临港科创中心与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浦东临港地产集团与闵行区联手推动闵行开发区智能制造高地建设。浦东新区与嘉定区被选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区”,两区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能力为目标,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三、上海市经济空间结构演化成因分析

上海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根据全球城市经济评价指标并参考相关文献选取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以及国家政策作为衡量全球城市经济发展的指标,上述要素共同推进上海市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

(一)经济全球化

1. 经济竞争力提升

经济竞争力是衡量全球城市发展的核心,是引领城市多方面发展的基础。无论是纽约、洛杉矶等顶尖的全球城市,还是新兴经济体中崛起的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都是衡量其发展的关键指标。由表1可见,2016年上海市经济竞争力指数(GDP、GDP增长率、就业率、劳动生产率)为0.8367,排名第14位,相较2007年大幅度提升,涨幅明显。但也应注意到2016年全球城市竞争力10强中,欧美城市整体优势明显,且发展水平较为均衡。对比同处于亚洲的顶级全球城市东京,上海的经济竞争力排名与之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上海虽已迈入全球城市行列,但与顶级全球城市的差距明显,需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表1 全球主要城市经济竞争力排名

数据来源:中国社科院《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

2. 贸易水平上升

贸易水平也是衡量全球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伦敦发展成为全球城市和国际经济中心,起初就是以发展国际贸易为基础的。因此,利用上海各区对外贸易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GDP三个指标对上海市各区的经济外向度(对外贸易总额/GDP)和内部经济活跃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GDP)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可知,中心城区(黄浦区、静安区、徐汇区、长宁区、虹口区、杨浦区)内部经济活跃度集聚明显。而浦东新区以及郊区(松江区、嘉定区、闵行区、青浦区)经济外向度水平较高。

2007年和2016年两个时间断面下,从内部经济的活跃度来看,中心城区集聚程度明显高于郊区。其中杨浦区、虹口区涨幅明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上涨,经济活跃度分别增加0.25、0.17,表明中心城区对内向经济的依赖度较高。从经济外向度来看,浦东新区和郊区要高于中心城区,这与浦东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以及市郊众多国家级贸易出口加工区的分布密切相关。总体上来看,内向经济主要集中在上海市中心城区,外向经济向浦东新区和郊区分散。

3. 跨国公司总部集聚

全球城市作为建立在全球经济层面的重要产物,通过跨国公司分配全球资源,因而一个城市拥有的跨国公司总部越多,它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关联能级就越高,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也就越大。通过对2007年、2016年两个时间跨度的在沪跨国公司总部分析发现,跨国公司总部相比十年前大幅增加并且呈现“核心—外围”扩散模式。跨国公司总部整体集聚分布在中心城区与浦东新区,说明中心城区以及浦东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如图3所示,2007年,跨国公司总部主要分布在外环线内侧,其中外环线以内跨国公司总部为总体的80.4%;2016年外环线以内的跨国公司总部数量为73.9%。

表2 上海市各区经济外向度和内部经济活跃度

数据来源:上海市经济年鉴2008、2017年

图3 2007、2016年上海市跨国公司总部空间分布

(数据来源:上海市商务委报告2008、2017)

中心集聚并向四周扩散空间格局逐渐显现。由上海市跨国公司总部数量按街道分布(见图4)来看,2007年跨国公司总部主要集中分布在浦东新区的陆家嘴街道,张江街道,其他区域则呈现点状集聚。2016年,上海跨国公司总部的空间分布有所变化,浦东新区出现组团状集聚空间,除陆家嘴商圈、张江科学城外,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区等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也出现组团集聚。此外,以嘉定安定国际汽车城、莘庄工业园为中心开始向四周扩散。反映了上海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化趋势集聚与分散并存,多核心并举的空间格局开始形成。

图4 2007、2016年上海市跨国公司分街道分布(5级)

(二)产业结构调整

2007年来,上海市中心城区“退二进三”演变格局开始显现。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为0.8: 47.3: 51.9,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为0.4: 29.1: 70.5。第三产业增加了18.6%,第二产业下降18.2%。先进制造业等工业集中在郊区,各区的工业总产值快速增长。目前,上海市第二产业已形成了以六大产业基地为核心、各区工业产业园区为支撑的总体格局。而第三产业则主要在中心城集聚发展,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郊区工业产值快速增长。如图5分析得出,嘉定区汽车制造业十年间快速发展,工业总产值增加3 419.10亿元。宝山区、松江区、闵行区其工业产值也明显上涨。郊区已形成六大产业基地(见图6),包含张江微电子产业基地、安亭汽车制造产业基地、金山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宝山精品钢材产业基地、临港装备产业基地、长兴船舶产业基地等,发展势头迅猛。中心城区因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产值相较2007年增加值不多,黄浦区反而减少了184.44亿元。

中心城区第三产业十年间快速发展(见图7),浦东新区、黄浦区、静安区、长宁区发展最为迅速。浦东新区产值增加4 917.13亿元,增加值位于所有区第一。其余中心城区产值增长相较2007年涨幅都在三倍以上。其中,商务办公服务业(见图8)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主要聚集在世纪大道—延安路沿线,包括陆家嘴—外滩商务办公区、人民广场商务办公区、南京西路商务办公区、淮海中路商务办公区、虹桥商务办公区、徐家汇商务办公区。以上区域集中了上海市中心近80%的中高档办公楼,吸引了全球的大型企业、金融财团、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此外,在五角场、不夜城、长风、中环、打浦桥等区域也正在形成商务办公楼集聚区。

图5 2007、2016年上海市各区工业总产值

图6 上海市工业园区分布

图7 上海市各区第三产业产值(2007、2016)

图8 上海市大型商务区分布

(三)政府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在经济、社会等多方领域全面发展,确立了长三角地区的引领地位,为构建全球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2006年党中央对上海的发展提出“四个率先”,意味着在中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转折点,上海承载着率先转型发展的历史责任。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作为深化改革试点城市,这又为上海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契机。2017年,按照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上海2035”的主题是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17]因此,这段时期正是上海全力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时期。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经济中心城市,这些政策成为推动上海经济空间格局发展的根本原因。

四、上海经济空间格局与全球城市东京比较

东京是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中涌现出的典型的全球城市,它不仅是日本的经济中心,更是全球城市的代表,东京对区域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从产业结构上来分析,2016年东京三次产业结构为0.05: 11.89: 88.06,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与上海一致。但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比上海多17.56%。东京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业、信息通信业、不动产业及金融业作为支柱产业,其结合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自1990年以来,全球影响力较强的生产性服务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成为改变东京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18-19]与此同时,东京的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日本制造业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却开始略微下滑,从28.6%下降到了24.8%。但是制造业等工业在东京城市经济中的地位并没有降低,2010来以来日本政府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支持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因而不同于其他全球城市去工业化的进程,东京先进制造业等工业的发展与时俱进。此外,从产业空间布局上分析,制造业等主要分布在中心外围,占全东京制造业企业规模的40%以上。而金融业、商务办公服务业等整体上呈现出中心城区上升,周边下降的态势。

全球辐射能级也是衡量全球城市的根本指标,而全球城市与外界的联系则是实现全球辐射的根本途径。[20]跨国公司总部常被用来衡量全球城市与外界的联系。跨国公司总部的分支机构遍及世界各国,因而跨国公司聚集的城市就拥有掌控和影响其他城市和地区经济的能力。从跨国公司总部的集聚数量来看,2016年东京跨国公司总部达到531家,上海470家,上海与之还存在一定差距。此外,金融业的集聚也是凸显全球城市辐射能级的纽带,由于金融业所遵循的经济主体在地理区位和空间集聚的规律,因此其通常聚集在经济最发达国家的核心城市。东京拥有高度集中化的金融业,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2016年发布第20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0)排名中,东京综合评分734,排名全球第5,而上海则排名16。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 上海市整体经济水平呈现“核心—外围”模式,上海市经济中高水平以上区域都集中在中心城区,而中低水平以下区域则都分布在远郊区,呈现出明显的梯度递减性,两极分化态势显著。其次,上海市经济中高水平以上区域呈片状发展及点状发展,而低水平区域呈现环状空间。

2. 上海市各区经济联系强度总体上看,网络化更加密集,各区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中心城区内部以及中心城区与浦东新区之间经济联系强度稳定增长,网络化程度最高。浦东新区、中心城区与其他区之间经济联系强度也逐渐增强,辐射范围更广。

3. 从成因来讨论全球城市视角下上海市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发现上海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全球化(经济竞争力提升、贸易水平增强、跨国公司总部集聚)、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政策等因素共同驱动上海市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

(二)建议

1. 上海市经济空间格局的发展应合理调整产业布局,郊区重点培育与扶持优势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创新研发能力,形成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就目前上海的情况而言,制造业已转移到郊区,但制造业本身并不强劲。因此,郊区应树立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地位,注重创新研发。

2. 政府应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对外贸易,加快推进中心城区金融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集聚发展,增强上海全球辐射能级,缩小与顶级全球城市差距。营造支持高端行业领导和技术创新的氛围,不断完善支持高端行业领导和技术创新的制度机制。

3. 从东京经济发展的经验中可以发现,上海经济空间结构应按照城市功能定位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集聚,实现方向明确、产业布局合理下的有序发展,注重产业链融合,不断改革以适应全球城市发展的需求。

[1] 马海涛, 罗奎, 孙威, 等. 东京新宿建设城市副中心的经验与启示[J]. 世界地理研究, 2014, 23(1): 103-110.

[2] 王兰, 刘刚, 邱松, 等. 纽约的全球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J]. 国际城市规划, 2015, 30(4): 18-23.

[3] 王成至, 金彩红. 世界城市的经济形态与空间布局——经验与启示[J]. 世界经济研究, 2003(7): 11-16.

[4] Sassen S. 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J].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2013, 107(2): 501-502.

[5] 杨俊宴, 陈雯, 孙伟, 等. 上海全球城市形态、空间结构及大都市圈建设研究[J]. 科学发展, 2015(11): 24-33.

[6] 雷新军, 春燕. 东京产业结构变化及产业转型对上海的启示[J]. 上海经济研究, 2010(11): 66-79.

[7] 石光宇. 全球城市比较研究——以纽约和上海为例[J]. 城市, 2015(7): 13-17.

[8] 陈建华. 我国国际化城市产业转型与空间重构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 社会科学, 2009(9): 16-23+187.

[9] 王涛. 日本东京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变动、规划变迁及其启示[J]. 城市, 2013(11): 12-16.

[10] 罗震东, 张京祥. 全球城市区域视角下的长江三角洲演化特征与趋势[J]. 城市发展研究, 2009, 16(9): 65-72.

[11] 杜德斌. 跨国公司R&D全球化: 地理学的视角[J]. 世界地理研究, 2007(4): 106-114.

[12] 贾德铮, 高汝熹, 车春鹂. 伦敦金融业国际化探究[J]. 现代管理科学, 2012(04): 12-14.

[13] 王承云, 毛睿奕, 张婷婷. 上海跨国公司总部的空间集聚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10, 30(6): 893-898.

[14] Steven R Holloway, James O Wheeler. Corporate Headquarters Relocation and Changes in Metropolitan Corporate Dominance, 1980-1987[J]. Economic Geography, 1991,67(1).

[15] 杨文龙, 杜德斌, 游小珺, 等. 世界跨国投资网络结构演化及复杂性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9): 1300-1309.

[16] 武前波, 孙文秀. 湾区经济时代浙江省域经济发展态势及其空间格局[J]. 浙江社会科学, 2018(9): 29-38+156.

[17]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题组, 张健明. 未来30年上海城市发展的愿景目标和发展路径[J]. 科学发展, 2016(2): 20-28.

[18] 石光宇. 东京全球城市的形成及其功能考察[J]. 日本研究, 2014(3): 45-50.

[19] 雷新军, 春燕. 东京产业结构变化及产业转型对上海的启示[J]. 上海经济研究, 2010(11): 66-79.

[20] 唐子来, 李粲. 迈向全球城市的战略思考[J]. 国际城市规划, 2015, 30(4): 9-17.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Shanghai 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Cities

WANG Xin, WANG Chengyun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and Geographical Science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The global cities are the control center of the global economy and the link of the global economy. The paper analyses the evolution of Shanghai’s 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lobal cities, and it emphatically analysed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the evolution of Shanghai’s 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Research shows: the overall economic level of Shanghai presents a “core-periphery” pattern. The areas above the medium and high level of Shanghai’s economy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central city, while those below the medium and low level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outer suburbs, showing obvious gradient decline and significant polarization. The economic connection strength between each district of Shanghai rises ceaselessly, the network trend is apparent. The econom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inner part of the central city and the Pudong New Area grows steadily with the highest degree of network. The economic ties between the Pudong New Area, the central city and other areas have gradually strengthened with a wider range of radiation. The rising level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enhancement, trade enhancement, headquarters gathering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policy improvement are gradually promoting the pace of Shanghai's construction of an excellent global city.

global cities; Shanghai; 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2019-01-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110)

王鑫(1994-),男,甘肃天水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研究;王承云(196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创新空间研究

F 293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9.02.004

2096-059X(2019)02–0018–10

(责任编校:彭 萍)

猜你喜欢

浦东新区空间结构跨国公司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为“浦东新区法规”开启众筹模式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行业协会在科技创新中的政策选择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
浦东新区公立综合性医院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现况分析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对上海浦东新区政府职能转变的定量评价
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文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