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腑泄热祛湿法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25例临床观察

2019-05-17杜广亮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5期
关键词:咽峡炎通腑咽痛

杜广亮

(广东省广州市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510130)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1],主要致病原为柯萨奇A组病毒,好发于夏、秋两季,发病急,传染性强,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或持续高热、咽痛、拒食等。查体可见患儿咽腭弓、悬雍垂、软腭处黏膜有多个2~4mm的灰白色疱疹,周围伴有红晕,数日后破溃形成小溃疡,可伴有明显疼痛。病程1周左右。西医治疗本病多予抗病毒治疗,但疗效欠佳。本研究应用中医通腑泄热祛湿法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广州市中医医院门诊收治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50例,年龄2~5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疱疹性咽峡炎的诊断[2]:在该病流行期间;咽腭弓、悬雍垂、软腭处黏膜可见疱疹;突发发热、咽痛。中医辨证属湿热蕴结阳明气分,临床表现为发热、烦躁口渴或渴不欲饮,咽痛,拒食,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或红绛,苔黄厚腻或白厚腻,脉滑数或指纹紫。年龄2~5岁;所有症状、体征出现不超过24h,未接受其他治疗;体温≥37.5℃。

1.3 排除标准 对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过敏者;有其他急、慢性病者,包括心肺肝肾疾病,血液、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心理、精神类疾病等;手、足或臀等部位伴有疱疹者;血液检查提示细菌感染者;有严重并发症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湖北科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095,0.15g×6s/盒),剂量为15mg/(kg·d),每日2次。疗程3~5d。

2.2 治疗组 予以通腑泄热祛湿中药汤剂口服。处方:生石膏20g(先煎),黄芩片5g,牛蒡子5g,薏苡仁15g,绵茵陈10g(后下),生地黄10g,玄参10g,甘草片5g。偏湿重者加藿香、佩兰;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玄明粉;腹胀满者加枳实、厚朴;口渴喜饮者加麦冬、白芦根;烦躁不安者加淡豆豉、莲子心。用量以3岁小儿为例,随年龄不同增减,每日1剂,加水煎煮至药汁浓缩为200mL,分早晚2次温服。疗程3~5d。

两组患儿均在高热时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口服退热。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患儿体温及咽峡部疱疹变化情况。

3.2 疗效评断标准 显效:治疗3d内热退时间,疱疹变小或消失,食欲好转;有效:治疗5d内热退,疱疹变小或消失,食欲好转;无效:治疗5d以上,仍有不同程度发热,疱疹无改善,甚至形成溃疡[3-4]。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热退、疱疹消失时间比较 治疗组热退、疱疹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热退、疱疹消失时间比较(d,x±s)

(2)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例)

4 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的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的急性上呼吸道疾病,常见于婴幼儿,传染性强,主要以粪-口或呼吸道传播,病程1周左右。发病初期,起病急骤,临床症状较重,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热,可持续或反复高热,易诱发小儿热性惊厥。极少数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可合并肺水肿、脑炎等严重并发症。局限于咽峡部的疱疹、溃疡可引起咽痛、拒食、流涎等,易引起患儿水、电解质紊乱。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伐昔洛韦、利巴韦林等抗病毒治疗。

中医学认为疱疹性咽峡炎主要是由外感暑热时邪疫毒所致,是一种时行疫疾,好发于夏秋暑湿当令之季,大多夹湿且合并暑热湿毒。现代医家有从湿热论治者[5],亦有从外感邪毒、肺胃内热论治者[6]。中医认为口咽为胃系之所属,与胃相通。脾、胃互为表里,足太阴脾经络于胃,上挟咽喉,故咽喉与脾、胃关系密切。暑湿之邪蕴郁肺脾,卫气同病。湿热熏蒸,循经上壅咽喉,聚于咽峡部,初起热郁发为疹,湿聚成疱;湿热蕴遏,毒热化火,则疱疹潮红或破溃为疡,故本病为湿热蕴结阳明气分,治则通腑泄热祛湿。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经,通腑泄热以除阳明气分之热。黄芩苦、寒,归肺、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清上焦,尤其是肺经实火;牛蒡子疏风清热,解毒利咽,助石膏解表退热,又可利咽散结,缓解咽喉疼痛;绵茵陈苦泄下降,清热祛湿;薏苡仁清热祛湿,解毒消痈;生地黄、玄参清热凉血解毒;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通腑泄热祛湿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石膏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可迅速解热,对内毒素引起的发热,解热效果明显且可减轻其口渴状态[7];黄芩主要含有黄芩苷元及黄芩苷等,具有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解热作用[8-9];牛蒡子具有抗炎、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10]。本次研究表明,中医通腑泄热祛湿法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效显著,能迅速缓解患儿的症状和体征,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咽峡炎通腑咽痛
观察通腑平喘汤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
夏季幼儿疱疹性咽峡炎多发
1分钟了解疱疹性咽峡炎
手足口防治速查
流感和感冒是一回事吗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喉罩在全身麻醉腹腔镜胆囊摘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通腑逐瘀汤治疗创伤后腹胀122例
自拟通腑理气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73例
通腑法治疗癌症术后承气证
凉膈散加减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