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基于精准扶贫理念的高校资助育人研究

2019-05-16李扬郝献琪

商业经济 2019年3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高校大学生精准扶贫

李扬 郝献琪

[摘 要] “精准扶贫”作为各项扶贫工作的重点,在高校资助育人中也有体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更是促进教育公平,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扶贫工作。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代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必然迎来新挑战。而将“精准扶贫”这一理念深化到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中无疑是面对挑战的新思路。通过对长春市8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并深入贫困县进行入户走访,对资助管理工作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困难等级认定制度缺陷、重物质轻精神、资金来源较少等问题,提出从顶层设计、思想教育、社会参与的对策,助力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 精准扶贫;高校大学生;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03-0132-03

一、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引入精准扶贫理念的内在逻辑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在绝大多数贫困地区,大学生上学难仍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上学难”不仅成为高校大学生生活经济上的困难,还成为思想上的负担。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而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我们发现,仍有一些助学资金发放不精准、重物质轻精神的问题。高校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针对家庭经济条件困难且思想上有负担的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帮助。此时,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引入精准扶贫理念,具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高校资助育人中的精准扶贫如何理解

精准扶贫最早源于习近平2013年11月的湘西考察之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是当时提出的扶贫内涵。著名学者汪三贵(2015)指出,精准扶贫最基本的定义是扶贫政策和措施要针对真正的贫困家庭和人口,通过对贫困人口有针对性的帮扶,从根本上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和障碍,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郑晓茹(2019)认为,精准扶贫其实已经超越了单纯脱贫的含义,而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在教育领域中,学者王嘉毅(2016)认为,教育支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要采取特殊措施、精准发力,畅通贫困学子纵向流动渠道,扩大资助帮扶政策覆盖面,而且,他还强调各项支持政策既要有利于贫困家庭子女自强自立,还要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总的来看,各界学者对精准扶贫的界定各不相同,但有共性之处。综上,笔者认为,高校资助育人中的精准扶贫,一方面是资助政策要精准,要让助学资金、助学优惠政策等落实到真正贫困的学子身上,另一方面是精神育人要精准,对于思想上有困难、学习上不努力的贫困学生,要精准发力,既要扶贫,又要扶智,更要扶志。

三、调研的基本情况

为深入了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笔者的调研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长春市净月大学城内吉林财经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进行了走访,并发放调查问卷,对每所高校的“奖、勤、补、助、贷、减(免)”六大资助体系进行了深入了解。二是参与了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作为入户调研员深入黑龙江省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拜泉县进行入户走访,对家中有大学生的农户做了详细了解。

四、高校资助育人中实施精准扶贫的难点与问题

(一)高校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等级认定制度的完善存在难点

高校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等级认定是各项助学扶贫政策精准到人的要害所在,助学资金发放精不精准,关键要看高校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等级的认定。而在认定过程中,则出现诸多难点。

1.认定标准的设定存在漏洞。据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居住在农村和乡镇的占大多数,在四分之三以上,但大中城市和县城的贫困生数量也不在少数。而对比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及标准来看,大部分高校对贫困生的界定标准是统一的,但其中却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居住地、户口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由于学生家庭所在地区的消费水平以及学生所学专业所需的花费等不同,学生家庭所承担的经济压力也相差甚远。例如,家在大中城市的学生家庭比家在农村的学生家庭的花销要多一些,而家在大城市的学生家庭的收入因为城市经济水平高等因素也往往要比家在农村的学生家庭多一些等等。这些因素都应该被考虑到认定标准中去,但大多数高校却忽略了这些因素,认定标准多以家庭收入、在校生活费等为依据,没有考虑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水平差异。

2.认定等级的方法存在难度。对于贫困生的界定,每个学校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都有自己的界定标准,但是这些标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很难真正完全实施,大多表现为界定困难等级方法不科学。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92%的贫困生所在高校是依据学生的实际家庭收入情况和每月的生活费支出来界定学生的贫困等级的,有78%的贫困生需要向学校上交有关行政机构开具的贫困证明。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的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却很难准确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所以一般以贫困生填报的家庭平均收入和生源地所在地开具的贫困证明为依据。也有一些高校,通过学生在班会上上台演讲、同学进行民主投票的方式来界定贫困学生的困难等级,也就往往会出现声泪俱下的同学得到票数多、平时在班级人缘不错交往多的同学得到票数多的现象,但其是否贫困或困难等级是否符实则有待商榷。这种不严谨的界定方式,将很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冒充贫困,浑水摸鱼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真正的贫困生失去得到资助的机会。但这种情况在各高校中却普遍存在。而真正实地走访、调查学生家庭困难情况的少之又少。

(二)对贫困生的资助偏重于物质而忽视精神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84%的困难生在学校受到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很少,几乎没有。而且,大多数受资助的贫困生学习成绩或者在校表现并不是很突出,有很多困难生受到国家助学金资助却与同学互相攀比,大吃大喝。究其根本原因,除了家庭教育不到位之外,就是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大多将精力集中在物质资助方面,而对精神方面的资助力度却很小。这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弊端:一方面,相关资助行为本身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自卑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缺失更加剧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另一方面,充分的物质资助和贫乏的精神资助也可能会助长部分学生的惰性,使其养成依赖资助的坏习惯,不思进取,也不想依靠自己的能力勤工俭学,因而成为思想上、物质上的双困生。由此可见,在资助上重物质轻精神不利于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才。

(三)助贫经费较少,资助力度上存在难点

通过调查发现,贫困生家庭月收入有44%在1000元以下,37%在1000-3000元,大多数家庭月收入在0-3000元之间。而贫困生的每月生活费有44%在1000-1500元之间,生活费在600-1000元的同学占到总数43%,并表示每天的饭菜营养较少,不敢买贵的。

当前高校的助贫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学费提成和社会捐助三个途径。而就现实情况来看,由于贫困生基数大再加上物价水平的不断攀升,使平均到每个贫困生身上的经费并不能满足解困的需要,甚至显得杯水车薪。总之,助贫资金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助贫作用,只是起到暂时的缓解作用而已。

五、精准扶贫理念下对完善高校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一个保障——顶层设计助力高校精准扶贫

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只有不断完善认定制度,才能使助贫经费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大学生,使奖助学金更精准地发放到真正贫困的学生手中。首先,要丰富认定形式,提高认定材料的可信度比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前往学生家庭进行实地走访,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认定方式;其次,要健全认定内容,要求学生在提交认定表格时附带一些可以反映家庭真实情况的材料,尽量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再次,互联网技术要引入资助育人工作,探索建立计算机网络平台,利用大数据来对学生提供的材料进行量化测评,体现科学性和公平性;最后,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使其思想觉悟得以提高,树立实事求是的为人处事原则,举办相关的主题活动和讲座等,宣传资助对贫困家庭的重要性,以减少非贫困生冒充贫困,浑水摸鱼的情况发生。

(二)一盏明灯——思想教育助力高校精准扶贫

在当前提倡精准扶贫的大环境下,精神扶贫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明确阐述了扶志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扶贫先扶志,首先要脱离贫困的精神才能真正脱离物质上的贫困,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也是如此。高校应将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结合起来,鼓励贫困生奋发进取。第一,学校应尽可能多的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让其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培养其吃苦难劳的精神,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第二,可以開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例如素质拓展训练营活动,引导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和正确的消费观,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第三,聘请相关心理专家,缓解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国家和社会对其的资助,以此为动力,发奋图强,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奉献社会。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

(三)一团火焰——社会参与助力高校精准扶贫

从高校的角度来讲,要想筹得更多的助贫资金,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第一,高校积极寻求与一家或几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企业来冠名相应的助贫基金,这样于企业来讲,可以提高其知名度,还可以为其引入高素质人才。于高校来讲,不仅解决了助贫经费的短缺问题,也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第二,对于各企业、个人热心支持教育事业的行为要广为宣传,形成社会轰动,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总之,高校应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广开助学渠道,筹集助贫资金帮助更多的贫困生。

六、结语

如今,扶贫工作不再是泛而广,愈来愈趋向精而准。高校扶贫工作亦是如此,如何精准地资助育人,已是各高校扶贫工作的重点。通过对长春市净月大学城内各高校的资助管理工作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及对收回问卷、访问资料的分析,发现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困难等级认定制度缺陷、重物质轻精神、资金来源较少等问题,并提出从顶层设计、思想教育、社会参与的对策,助力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的完善。

但本次调研还存在许多不足,诸如资料不全面、一些受访者对访问敷衍了事导致数据不真等等。期望本文能对长春市各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改革灵感。

[参考文献]

[1]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

[2]方思仪.精准扶贫背景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新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8(23).

[3]郑晓茹.先锋队引领与赋力村庄:精准扶贫何以落地生根?——以湘西苗寨十八洞村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

[4]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37(7).

[5]习近平赴湘西调研扶贫攻坚[EB/OL].新华网,2013-11-03.

[责任编辑:潘洪志]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高校大学生精准扶贫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