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软弱围岩隧道塌方处治施工技术
2019-05-16王磊
王 磊
(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辽宁辽阳 111000)
0 引言
大量工程案例表明,铁路隧道塌方是极为频发的问题,进行处治时难度较大。处治路隧道塌方施工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可预见的风险,若无合适的处治方法,将会引发更为严重的事故。有必要探讨出一套高效可行的塌方处治方法,实现塌方处治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1 工程概况
涉及铁路隧道总长953 m,区域周边的地表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冲沟陷穴现象,最大高差达到83 m,总体偏压现象较为严重。发生塌方事故后,相关人员随即赶赴现场进行勘察,发现塌方大多集中在DK60 km+753 m区段。工程人员还发现了隧道存在变形侵限现象,产生的下沉量达到40 cm。勘察结果表明,该铁路隧道出现了塌方处治所涉及的各类问题,整体稳定性较差,且塌方区域表现为第三系粉质黏土特性,因此具有微量的膨胀特性。
2 总体原则
处治塌方事故施工过程中,应尽可能降低次生灾害,在最大程度上控制塌方量,所选取的工艺方法应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基于以上原则,工程人员对塌方周边50 m区域进行了密切监测,以所得到的结果为基础,对围岩变形情况做出判断,从而展开相关的施工指导工作,确保施工过程具有足够的安全性[1]。
3 隧道塌方处治
根据对塌方段的分析可知,塌方大多发生在浅埋以及偏压区段内,所对应的最小深埋为19.84 m,同时,隧道左侧区域为明显的深切冲沟,地层整体稳定性较差。对洞内土体进行检测可知,含水量已经达到22%,可以发现下导区域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地下水渗出现象,所开挖出的土体表现为泥状塑性特征,在外界的影响下极容易出现滑落问题。此外,围岩应力较大,受此影响隧道初支出现了开裂,由此进一步引发洞内坍塌,现场情况见图1。
3.1 洞外地表处理
对于DK60 km+753 m-DK60 km+851 m区段,工程人员对其进行了偏压卸载处理,由此降低对隧道的压力,实际卸载高度达到37 m。以所出现的裂缝为基础,向其右侧延展30 m,作为卸载宽度。基于1∶1的选择进行刷坡,但考虑到线路左侧沟存在一定程度的渗水问题,因此在沟底区域设置一道盲沟,从而起到控制沟底积水的作用。在进行盲沟施工时,从DK60km+650m作为起点进行施工,以卸载段的长度为参考,由此确定出合适的盲沟长度。需要对盲沟地表处进行换填处理,所得到的沙砾石深度应达到50 cm,宽度以5 m为宜。在此基础上进行碾压作业,施工后所得到的地面标高不可超过周围地面线。在结束换填碾压作业后,应随即进行盲沟施作,所得到的宽度为4 m,深度以1.2 m为宜,而后利用土工布进行覆盖养护处理。注意盲沟换填材料规格,所使用砾石粒径应达到15 cm及其以上,同时应具有高度的透水性[2]。
图1 现场塌方情况
3.2 侵限段换拱施工
在对DK60 km+805 m-DK60 km+763 m区段进行施工时,严格控制好上台阶的填筑高度,其应与拱顶保持3m的距离为宜,利用机械设备进行压实处理。对于DK60 km+805 m-DK60 km+780 m区段而言,需要将其设置为坡道形状,在起作用下可以提升材料运送的便捷性,确保材料可以顺利运输至上台阶处,此外还需要使用I20工字钢搭建临时仰拱,由此增强上台阶的稳定性。以DK60 km+771 m为起点进行管棚施工,相比普通断面,经换拱施工后所得到的高度与宽度均大80 cm。在施工中应密切关注区段内的地表与拱顶沉降现象,具体内容可见图2。当结束临时仰拱施工作业后,应随即施工一定数量的径向锚管,基于梅花型的原则进行布置,所得到的长度以5 m为宜,将彼此之间的环向间距控制为1 m。若初支结构出现了侵陷现象,此时应以爆破的方式将其拆除,换拱材料以I25a工字钢为宜[3]。
在对拱架进行拆换作业时,单次施工数量以1榀为宜,严格遵循由下至上的顺序进行,以单个分节为单位将其视为一个完整的作业单元。在进行初支施工时,所得到的厚度以32 cm为宜,严格遵循大里程优先的顺序进行换拱处理,单次换拱长度达到8 m时便需要随即展开衬砌施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二衬施工,严格控制单次仰拱开挖长度,本工程中应控制在3 m范围内。考虑到DK60 km+805 m-DK60 km+736 m区段围岩具有较强的松散特性,加之围岩所承受的压力较大,因此宜采用衬砌紧跟的施工方式,由此提升施工安全性。当结束下台阶初支作业后,应随即进行仰拱施工,将单次仰拱开挖深度严格控制在2 m范围内。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换拱施工时应预留一定的沉降量,所得到的二衬砼厚度以60 cm为宜,所使用的钢筋规格以A25 mm为宜,各个钢筋之间的间距应控制在20 cm水平。在进行换拱初支过程中,需要使用到C25网喷砼,其施工厚度应为32 cm,单个网格均为边长20 cm的方形状,上下台阶均需要设置锁脚锚管[4]。
图2 拱顶沉降监测
3.3 DK60 km+763 m-DK60 km+753 m塌体段施工
经过换拱施工后将会得到一定规模的土料,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搭建出管棚操作平台,将所得到的平台与拱顶保持3 m的距离,将其与大里程之间的区段设置为坡道形式,此外还需要进行压实处理,确保工作面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关于洞身部分的管棚规格有:所使用的材料外径为108 mm,其厚度以6 mm为宜,在施工过程中将环向间距控制为40 cm水平,所得到的长度为30 m,在进行纵向搭接时应将搭接长度控制为3 m,此外外插角应介于1°~3°。在对地表部分进行回填封闭处理时,所使用的材料为三七灰土。当结束上述作业后,便可以进行洞内开挖施工,单次开挖以一榀为宜,所得到的钢拱架应设置相应的锁脚小导管,规格为6根4 m长。在进行一次衬砌施工时,所得到的厚度应达到70 cm,所使用的环向钢筋规格应为A25 mm,彼此之间的间距应控制在20 cm水平;此外,纵向钢筋规格应为A16 mm,彼此之间的间距应控制在25 cm水平。在施工过程中应对地表与围岩进行密切监测,由此明确二者的变形情况。基于提升塌体工后稳定性的目的,应在其前段位置使用型号为I25的工字钢进行支护处理[5]。
3.4 反压回填稳定塌方掌子面
要想全面做好塌方处理工作,就必须确保塌体掌子面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对此,工程中应采用回填土反压的施工方式,在机械化的推动下可以确保工程人员时刻处于安全的施工环境中。引入一定数量的自卸车,以高效化的方式将土石方运输至指定的掌子面,在此基础上使用挖掘机进行整形,最终形成1∶2的坡道。
4 结束语
探讨隧道塌方段处治工作,分析涉及到的工艺方法。具体来说,在软弱围岩环境下进行施工时,应对现场塌方环境做以深度分析,做好初支以及衬砌等多方面工作,施工过程中频繁对地表以及围岩的变形情况进行监测,由此全面推动铁路隧道塌方处治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