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旅游小镇建设路径研究
2019-05-15王瑗
王瑗
[摘要] 推进特色文化旅游小镇建设是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路径。四川省理县桃坪镇是中国典型的羌族聚居地,坐落着以“千年东方古堡——桃坪羌寨”为代表的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羌族建筑文化聚落。文章归纳了桃坪镇羌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征,分析了新时期桃坪镇正在发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趋势可能带给桃坪旅游经济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就桃坪镇新的空间规划、旅游发展方式转型和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桃坪镇;羌族;特色文化旅游小镇;发展历程;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F592.7;F299. 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19)06-0037-08
[作者] 王 瑗 助理研究员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所 成都610072
2014年前后,浙江省结合自身区域块状特色产业经济特点,开始探索新型城市化和产业发展道路,形成了一批“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的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发展空间载体,称之为特色小镇,并将其视为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6年出台<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 2125号),明确提出特色小(城)镇包括聚焦产业发展要素的创新创业平台型特色小镇和以传统行政区为单位、特色产业鲜明的建制镇,明确特色小镇建设的八大核心要素,包括:打造新产业平台、培育创新创业平台、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建设美丽宜居新城镇、打造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和激发创新体制机制。
当前特色小镇的类型逐步发展形成历史文化型、城郊休闲型、特色产业型、生态旅游型、金融创新型和时尚创意型等类型。[2]在民族八省区国家级特色小镇类型统计中,民族历史文化型、特色产业型和生态旅游型占90%左右,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对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3][4]
有学者提出特色文化旅游小镇建设应是投资持续、规划详尽、产业明确、功能融合、融资灵活和政策完善的系统化建设,集产业、空间、文化、旅游、社区和管理功能为一体的小镇才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初衷;应正确处理好文化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与社区、文化与社区、空间与社区等多元功能的关系。[5]建设特色旅游小镇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强调发展旅游产业,更重要的是借助于旅游业打破传统产业之间的隔阂,形成资本、文化、人才、产业等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在这种重新组合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机会、激发出新的动能,实现经济、文化、生态等各类要素的优化配置。[6]关于特色小镇政策体系方面,应涉及到规划与建设、财政与金融、土地配套和管控政策、產业发展等多个领域。[7]
本文以四川省桃坪羌族特色文化旅游小镇为对象,分析了桃坪镇的旅游发展历程,以及当前正在经历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桃坪特色文化旅游小镇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改革和发展过程,并从桃坪镇空间规划调整、旅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方式提升三个主要方面提出了发展路径,以期对同类地区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桃坪镇发展概况及趋势分析
1.镇域概况
桃坪镇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阿坝州)理县境内,坐落在横断山脉邛崃山系的峡谷之中,幅员面积95.8平方公里,下辖桃坪村、曾头村、佳山村、古城村、东山村5个村落,是中国典型的羌族聚居地,坐落着以“千年东方古堡——桃坪羌寨”为代表的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羌寨建筑文化聚落,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有唯一性和代表性的羌族民族建筑及文化生活聚落地标。201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桃坪乡设立桃坪镇,划定桃坪镇为理县二级城镇,同时将桃坪镇作为理县东部片区中心镇,联动薛城镇、通化乡、木卡乡等文旅资源,打造具有古羌民族、边塞文化的高原特色文化旅游小镇群。2019年,穿越理县境内的汶川至马尔康高速开通进一步提升了桃坪镇的可进入性,尤其是拉近了和中心城市的连接,使其进入了成都2小时旅游圈层。桃坪镇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面临着更好的时代机遇,也面临着新时期的探索。
2.旅游经济发展历程
凭借独特的羌族文化和优越的旅游区位,桃坪镇一直致力于打造阿坝州羌族文化旅游地标,在少数民族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道路上进行了长达15年的探索,也经历了从“桃坪古寨观光旅游——桃坪新寨旅游配套——高山特色民宿经济三个主要阶段发展历程。
(1)旅游发展初期阶段(2008年前)。主要依托桃坪古羌寨发展文化观光旅游。这一时期的旅游特征主要表现为:古寨开放观光旅游,桃坪古寨逐渐成为阿坝州旅游线上的一个文化景点,人们因受其建筑特色和独特的寨群防御工事吸引而前来参观。当地居民向游客提供简单的餐饮和住宿接待,旅游业态自然萌发增长,服务业态较为初级,旅游接待能力较低,游客人数增长较慢。
(2)灾后重建阶段(2008年至2012年)。主要表现为汶川5·12地震灾后重建推进的桃坪新寨旅游配套服务经济发展。受灾后重建政策鼓励和引导,投资帮扶企业开始进驻桃坪镇参与重建和新的项目开发。外部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在桃坪古寨旁边参照羌寨建筑样式修建起桃坪新寨,主要承担古寨居民外迁居住、商业经营、旅游餐饮住宿服务等人居、商业和旅游配套服务功能。桃坪古寨则开始实行门票经营,并逐渐整理出一些古寨民居作为参观景点,门票收入由企业和居民进行收益分红。这一阶段形成了古寨观光和新寨配套两个主要旅游功能区,旅游配套服务得到提升和优化,但桃坪古寨的观光旅游一直未得到实质性的优化,仅停留在走马观花式参观,古寨旅游体验深度挖掘不够。这一时期,受阿坝州旅游整体发展影响,桃坪镇旅游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文化观光属性未变,且古寨规模不大,桃坪镇仍然停留在过境观光旅游点的状态。
(3)转型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这一阶段发展机遇来自于2012年都江堰至汶川高速开通带动外来资本发展高山特色民宿度假经济。高速公路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可进入性,为整个阿坝州和理县旅游的提振打通了交通命脉。桃坪镇同样享受了交通带来的旅游机遇,不仅仅体现在游客数量的增长,还体现在外来资本投资当地旅游的机会增加。这一阶段还伴随着旅游主力消费群体的迭代和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变革,追求个性体验、极致景观、品质服务和私享度假等特征开始引领新型旅游消费趋势。这一时期部分外来投资群体开始将目光投向桃坪镇高山峡谷地区,散落在2000米海拔以上未开发的原始羌寨群,它们具有更为优越的高山台地和雪山峡谷景观,同时由于高山地区羌寨居民大部分下迁至河谷地带居住,也为新型业态的植入预留了开发空间。以浮云牧场为代表的轻奢度假民宿和精品酒店开始萌发,引领桃坪镇从羌寨文化观光旅游逐渐向“云端上的度假生活”转变,并在旅游市场上收获了较为良好的回馈。
3.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旅游发展离不开地方宏观环境的发展变化和发展需求。通常与旅游发展相关联的地方核心要素包括:旅游资源吸引力和开发可行性、土地可利用空间,旅游经济参与主体和进入机制、城镇综合要素配套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等。这些关键要素的现状和变化趋势都对旅游经济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关联或者制约影响。
(1)高山居民逐步下迁。人居方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村民逐渐从高山地区下迁至杂谷脑河谷地带集中居住。羌族之所以被誉为云朵上的民族,是因为他们通常择高山台地建寨而居,高山地区既有利于防御外敌,同时也提供了比河谷地带更多的耕地。这一延续千年的羌族人居方式正在改变,影响的核心因素主要为: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频发,高山台地区域地质条件变得脆弱,逐渐不适宜人居,促使人们不得不下迁至河谷安全地带;河坝地带人居条件更为优越,生活配套更为完善;河坝地带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兴起逐渐吸引人们下山从事新的工作,既能舒适居住又能赚取收入;村村通道路工程的实施和私家车的普及让人们可以居住在山下,开车上山打理农田并不费事。因此,近年来桃坪镇区居住人口日益增多。然而,大部分村民并不愿意就此放弃故居,除东山村实施了整体移民下山外,大部分原来的高山住户都拥有山上的羌寨老房子和镇区新居两处居所。
(2)进人性增强。都汶高速和汶马高速的贯通给桃坪旅游的整体提振带来了重大的交通机遇,桃坪镇进入成都2小时旅游经济圈层。未来还规划有成格铁路线从境内穿越而过。桃坪境内由单线国道变为由高速、铁路多种对外通道方式,极大提升了可进入性,也使桃坪镇从传统小长假旅游目的地逐步进入到都市周末休闲度假地的选择区间。随之而来的是游客量的快速增长以及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之间日益密切的人员、产业和物资交流。
(3)游客呈年轻化趋势。桃坪镇所在的理县,作为阿坝州旅游的后起之秀,近年来开发的新型旅游项目,例如鹧鸪山滑雪场、古尔沟轻奢温泉酒店.桃坪镇浮云牧场高山民宿等产品都积极适应旅游消费主力客群的需求變化。一系列新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在阿坝州的传统观光旅游产品中异军突起,牵引着理县旅游的整体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趋势。这一趋势变化也直接影响到桃坪镇游客结构的变化。70后~90后成为桃坪旅游的主力客群,消费特征倾向于追求自由出行、个性体验、极致景观、品质服务、私享度假以及亲子出游等。
(4)农业发展迅速而旅游业趋缓。桃坪镇近年来高山特色水果经济崛起,主要品种例如红富士、大樱桃和翠红李等品质和销量双优,对村民的创收作用显著。相较而言,文化旅游业虽长期以来被地方政府作为主导产业鼓励发展,但旅游实际运营情况却显得较为赢弱,除旅游旺季能“截流”其他景区的分流游客,形成较好的旅游创收以外,全年旅游运营情况并不理想。尤其是作为龙头景区的桃坪古寨,多年来穿街走巷式的观光旅游方式几乎没有任何改变,缺乏对古寨文化旅游的深度挖掘和运营创新,导致羌寨文化旅游缺乏增长动力。游客看完即走,难以驻留。然而,值得关注的变化正在发生,特色民宿经济开始打破桃坪旅游发展僵局,外来投资者开始青睐桃坪镇在特色民宿产品领域的优越特质,强烈独特建筑符号元素和高山景观开始吸引投资者开拓桃坪度假产品,桃坪旅游经济正在酝酿一场转型提升。
(5)镇村体系及土地利用方式滞后。桃坪镇虽然已于201 5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乡设镇,但桃坪镇的规划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公共设施配备等方面皆停留在原有桃坪乡的格局上。镇区空间狭小,仅用作镇政府办公驻地。桃坪镇下辖五个村,桃坪村、佳山村、曾头村、古城村和东山村,除镇政府驻地位于桃坪村之外,其余所辖区域目前在土地利用规划上仍为农用地。东山村虽因地震影响全部下迁至河谷地带居住,设立为东山社区,但目前仍为虚拟社区,散落在镇域各处,并没有划定实际的城镇空间。桃坪镇虽升级为镇但无镇区空间,土地性质以农村建设用地为主缺乏城镇用地规划,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缺乏,也导致旅游综合配套服务滞后。镇村体系和土地性质的不清晰,导致高原地区本就稀缺的土地资源缺乏集约高效的利用,也对新型旅游业态入驻造成了障碍。另外,桃坪当地居民没有明确的推进城镇化的承载空间,外来投资者也缺乏建设用地保障,在需要处理居民搬迁安置时无法落实安置方案。小镇基础设施和公服设施也没有按照高品质旅游小镇进行配备。
二、桃坪文旅小镇提升发展路径
本研究结合正在推进的桃坪镇总体规划工作,主要就桃坪镇镇村体系调整,旅游发展方式转型以及羌文化保护和创新开发三个重点方面提出些许发展建议。
1.构建新型城乡融合单元
为了给旅游业态预留开发空间,保障用地供给和设施配套,新的旅游发展规划应从镇村体系结构调整人手,可以借鉴成都市正在推广实践的“城乡融合发展单元”理念,构建以“产业协同和“集约化城镇发展”为导向的城乡融合型镇村体系结构和新的土地利用规划。新型城乡融合发展单元的重点在于:打破当前桃坪镇的镇村边界,以多规合一理念重新划定城镇空间、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做大镇区范围,使镇区具有足够的规模支撑综合社会服务功能和旅游配套服务功能,为山地生态移民和新业态发展预留建设空间;缩短过去“镇区一中心村一一般村一聚居点”的多层次管理机制,也可通过村庄合并和碎片化土地梳理等方式,建设“旅游综合服务型镇区十农旅产业型特色村”的两级镇村结构,形成以镇带村、分工协作、功能清晰、高效集约的城乡融合镇村结构。
2.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型
充分发挥桃坪镇羌寨群落的原真性、规模化资源优势,及时从单纯依赖桃坪古寨景区观光旅游的惯性中走出,多视角、多维度发掘羌寨聚落的资源优势和开发维度,适应旅游人群结构和消费需求的变化,从羌文化“观光旅游”向“云朵上的文化度假生活方式”提升。转型发展重点在于:改变羌寨走马观花式游览、吹拉弹唱搞联欢的粗浅式旅游开发,植入艺术文创、精品酒店、特色民宿等受青睐的旅游业态,积极与羌寨群落、高山景观以及高山水果农业经济进行结合,建设独具桃坪镇地域特质的山地文化旅游度假胜地。同时,注重营造良好的地方投资环境,配套有效的政策保障和基础设施,积极吸引外来资本进入打造旅游精品项目,以外来优质投资者的项目建设示范和投资拉动,从而带动本地居民较为落后的旅游经营意识和服务水平提升。
3.构建多层级的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体系
羌寨历史文化聚落是桃坪镇文化旅游的核心。桃坪镇应及时转变思维方式,对镇内羌文化资源进行整理盘点,划分历史建筑保护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制定分类保护和开发利用路径,形成“保护一修缮一改造一更新”的多层级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体系。另外,桃坪镇域内各村都分布有不同形态的羌寨聚落。其中,桃坪村的桃坪羌寨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曾头村也制定有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项规划。这两个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价值高,在保护利用的方式上主要为保护和修缮,改造尺度较小,仅可在内部功能上进行适度改造和加固。镇域内古城村古县城遗址由于居民搬迁,村寨处于空置状态,可开发利用程度高。佳山村由于高山水果经济发达,村民普遍居住在高半山上,从事小水果种植。针对四个村寨的不同现状和保护规定,本文提出了具体保护利用路径。
一是桃坪羌寨:文创升级古堡文化体验。桃坪羌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且尚有原住民居住的碉楼,且与民居融为一体的建筑群,被中外学者誉为“羌族建筑艺术活化石”“神秘的东方古堡”,是桃坪文化旅游的精华。然而桃坪羌寨旅游长期停留在走街穿巷式观光旅游层面,缺乏文化内容展示和同游客的文化体验互动。为了能让桃坪羌寨的建筑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充分诠释,应为桃坪羌寨拟定体验式文创植入提升路径。在符合村落保护规划的前提下,通过VR和AR等数字化多媒体展陈手段以及探索闯关游戏体验业态的植入,充分发挥桃坪羌寨堡垒式迷宫古堡群的建筑优势,将古堡空间转换为历史故事的展陈空间和实景闯關游戏场地。通过植入现代多媒体科技和当前年轻人群热衷的游戏式体验文创业态,引导游客沉浸并参与到桃坪羌寨的历史文化叙事中,自身成为故事主角,强化对羌寨建筑及其承载的羌族文化了解和参与,让古老沉寂的羌寨能重新鲜活过来讲述自己的故事。
二是曾头村:打造云朵上的文化度假地标。曾头村坐落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半山区,分为上中下三寨,建筑群古朴厚重,沧桑雄壮,景观极为优越。曾头村古寨群和高山景观的组合彰显了羌族作为云朵上的民族的独特地理人居特质。曾头村可结合村落保护规划对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的划定,以及当前上中下寨人居搬迁下山情况,探索“上寨一羌寨遗址保护游览”“中寨一地标性高山精品酒店和艺术创作基地业态植入”“下寨一特色民宿改造”的保护和发展模式。
三是古城村古县城遗址:羌寨建筑群整体打造精品度假文化村。古城村建筑群依山而建,保存状态良好,保留有寺庙、古树、县衙和民居群的完整村落格局,但由于居民全部外迁,当前整个村落处于空置状态。古城村目前还没有保护规划限定,因此新型业态运营有了更为灵活地发挥空间。未来的古县城建筑群应尽量保持其村落格局和建筑形式,通过建筑改造和更新对建筑群进行加固和内部功能改造,部分建筑进行修复式重建,使遗址群换发生机。同时,按照度假村落的业态配置对整个村落进行功能规划,将其打造成为桃坪镇规模最大、品质最高的精品文化度假村。
四是佳山村:庭院经济打造高山农旅融合经济。佳山村精品小水果经济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良好的日照和海拔气候养育出的水果品质良好,给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本村居民也大多选择居住在高半山区从事水果种植。但佳山村的民居多为地震灾后重建的独栋现代建筑,传统元素较少,前后无院,建造质量不高,基础设施不健全,导致旅游经济缺乏接待服务空间。因此,佳山村的未来提升重点可为:实施庭园“三微三态”工程(三微为微景观、微田园、微环境,三态为生态、文态、业态)。通过样板打造,引导村民利用前庭后院和林田空间形成具有高山特色的庭院旅游经济,配合赏花及采摘体验,开展采、果、花、草、禽等小型立体循环种养模式和地方美食餐饮服务,发展高山庭院经济。
三、启示
桃坪镇是中国西南山地区域以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型小镇,其旅游发展历经的阶段及特征、发展面临的趋势和问题,在西南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旅游小镇建设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对桃坪镇未来发展路径的探索也希望能对其他地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是特色文化旅游小镇建设需要综合审视内外部环境要素的现状、趋势和需求。当前社会经济正在处于宏观产业结构调整、现代经济形态培育、现代科学技术革新和交通环境飞跃提升的快速迭代时期,宏观社会环境的变化正在冲击过去相对封闭的镇域体系,尤其是以旅游为导向的镇域经济外向型特征更为明显。旅游小镇建设需要跳出传统旅游模式的惯性,以发展和开放的态度判断环境要素变化带来的影响。
二是特色文化旅游小镇的建设开始进入系统性全面改革阶段。在业态培育较为初级的文化旅游小镇建设中,旅游业态和功能的建设多数采用点状或者片段化的手段植入小镇功能空间,进行局部功能改造,鲜有涉及小镇综合功能体系的变革,导致旅游功能区通常独立于镇域体系,同时,旅游开发空间受限。当前的特色文化旅游小镇建设要求以全域旅游的理念对集镇建设进行整体优化提升,涉及到镇村体系调整、新的土地利用规划、存量空间整理再利用、镇域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提升、资本参与渠道和合作平台建设、当地居民参与机制、地域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方式转换等方面。
三是特色文化旅游小镇亟待以新发展理念和新产业形态提升传统观光型文化旅游。首先,需要盘点和建立镇域的历史文化资源档案,包括类型、数目、规模、保护级别、地域分布以及保护红线;其次,建立集“保护一修缮一改造一更新”为一体的多元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体系,突破静态化文物保护方式,强化注入动态化的更新创造机制;最后,在资源盘点和保护利用体系的基础上,把握游客对文化类旅游产品认识途径和体验方式的变化,运用先进的建造技艺和科学技术,嫁接新的文创和旅游业态,赋予历史文化资源以崭新的功能价值和文化生命。
参考文献:
[1]李 强.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Jl.中国经贸导刊,2016,(04).
[2]刘国斌,高英杰,王福林.中国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路径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
[3]张继焦,宋 丹.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以特色小镇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3).
[4]谢青青,吴忠军.文化场域视角下的民族地区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研究[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01).
[5]王 恒,李晓宁.云南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和对策研究——基于105个特色小镇调研报告[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8,(06).
[6]周鲁耀,周功满.从开发区到特色小镇:区域开发模式的新变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 7,(01).
[7]徐点点,王彬汕,孙冰颖,孙艺松.休闲旅游特色小镇政策分析及完善建议[Jl.小城镇建设,2018,(11).
(责任编辑 肖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