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刍议
2019-05-15邹升柳朱成菊
邹升柳 朱成菊
摘 要: 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切入点,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者之间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研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期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会议、不同场合都发表过类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等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言论,体现了我们党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立场和态度,为新形势下弘扬、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遵循。
高校是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毋庸置疑,在弘扬、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但如何切实肩负起这一重要历史使命?如何在青年学生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达到传承、增强其文化自信的目的?作为一名有着思政课教学经验的教师,站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角度,笔者认为,高校弘扬、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寓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
纵观高校开设的四门思政必修课,虽然没有一门课程是专设章节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介绍的,从每一门课程的教材看,没有一本教材是专门用来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细细推敲,不难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寓于高校思政课的每一门课程之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岁月沧桑沧桑、积淀传承千年,其中蕴含着传统美德、思想观念、人生哲理、价值取向、思维方法、道德情操、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礼仪制度等丰富的内容。将这些内容带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不难发现二者之间的契合度很高。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中有包含人的全面发展,对立统一,矛盾发展,主观能动性,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主题的内容;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这门课程中有包含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公平效率,民主政治,和平统一,独立自主,和谐社会等主题的内容;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有包含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态度、人与自然和谐、道德伦理、行为规范、高尚品格等主题的内容。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宝库中我们能搜寻到很多切合以上教学内容需要的资源,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樂而乐”“明生者强”“吾善养吾浩然正气”等无数传世佳句;如孔融让梨、凿壁借光、凿冰取鱼、卧薪尝胆、孟母三迁、悬梁刺股等无数传世佳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而且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资源宝库。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从“文化”定义角度来说,任何一部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都是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其中涉及的人物、事件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从教学内容契合度看,两者之间高度契合。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寓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之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即通过弘扬、学习其中蕴含的关于政治、思想、道德、人生、价值、礼仪等方面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礼仪等方面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而根据教育部最新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表述,当前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使命。两者虽然表述不同,却联系紧密,最终目标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寓于思想政治课所担负的任务之中。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阵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毋庸置疑是其不可推卸的职责与任务,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毋庸置疑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自信者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的践行者。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寓于思政课教学任务之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通过思政课教学活动实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为一名普通的思政课教师,笔者认为,思政课教学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自觉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自觉、有效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思政课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库作用,另一方面借助思政课课堂的教育功能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一)自觉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识,紧密结合教学实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认识是实践的先导,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思政课教师理当自觉树立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识,自觉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丰富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紧密结合教学实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
1.恰当选择教学点
依托思政课课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政课课程内容教学仍占主要地位,教师不可为了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将思政课变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一双“慧眼”,善于抓住思政课教学内容中能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点”,结合课程内容,按照课程教学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比如在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中“坚定理想信念”等内容时,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依托课程的教学内容,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课程教学和进行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的切入点。因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理想信念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这个“教学点”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借助思政课的理论高度,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巩固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2.有效筛选教学资源
思政课教师具有一双“慧眼”,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点”,接下来就是如何围绕这个“点”展开。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结合对学生开展的教学满意度调研结果,笔者认为,关键就是围绕教学需要,立足将思政课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出发点,有效进行教学资源的筛选。比方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如果思政课教师要借助这个教学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在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库中挑选出有关“理想信念”的内容,然后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筛选一些作为教学资源或素材导入教学过程中。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诸葛亮的“志当存高远”、李清照的“死亦为鬼雄”等都可以融入“理想信念”教学之中。
3.合理选择教学手段
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亦即教学手段的选择。大数据时代,传统的说教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选择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如此才有可能保证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要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有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学手段的选择更显重要。因此,思政课教师在选择好“点”和“资源”的基础上还必须合理选择教学手段。比方“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通过“说”这样一种传统手段展现诸如诸葛亮、孟子、屈原等案例素材,学生因其传统文化认知程度不同,接受度自然不同,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如果选择借助视频、图片,甚至电视剧或纪录片等手段呈现,效果则截然不同。
4.有效借助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贯彻“知行合一”和“知情合一”教育理念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是衔接理论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桥梁。因此,依托思政课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不可或缺。思政课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实践环节,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针对教学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结合学生的需要与偏好,科学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的主题设计、方案实施、结果评价等方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和内容。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思政课教学中必须充分尊重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根据学生特点安排教学内容
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从传承和发展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来说,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思政课教师在利用课堂教学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文化层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侧重、分梯次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不同年级教学内容中。比方说,针对大一学生,可结合课程需要及学生身心特点重点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关于个人修身方面的教学资源,强化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大二学生,则可重点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关于自强不息、追求理想、积极进取等方面的教学资源,强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等教育,严格学生自我要求,强化学生刻苦求知的意识,增强学习的自觉性;而对于大三、大四等高年级的学生,则可重点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有关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民族气节、舍己为人、敬业奉献等方面的教学资源,强化对学生的爱国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实际行为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比方有一次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室外面过道因地面渗水积了很多水,几个学生课间配合后勤老师将积水及时进行了清理,虽然是应老师要求做出的行为,但笔者认为思政课教师此时一定要发现其中的教育意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这样一个学生实实在在参与的实例阐释“道德”,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并将其上升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精神品质的高度。如此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舍己为人、团结互助等精神品质的印象必定深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必然显著。
(三)加强自身建设,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的向师性与模仿心理,决定了教师的示范性。教师是学生求知路上的引路人,在学生心中占据重要位置。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的效果有时候甚至超出我们的想象。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除了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之外,還必须考虑教师自身这一因素。教师本身就是一本行走的“活教材”,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要能够为学生树起典范,供学生模仿。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在形象上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塑造的师者形象,在行动上要带头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而言之,借助思政课的教学平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政课教师必须重视自身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根植到心中,提高自身的国学修养,自觉担当起学习、弘扬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进而通过自身辐射到学生,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弘扬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到学生心中、融入学生的血液之中,达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卫华.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和途径[J].教育界·下旬,2013(03).
[2]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4/26/content_5286036.htm,2018.04.26.
[3]白午光.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青少年德育工作研究,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