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及应对

2019-05-15刘立伟

文教资料 2019年9期
关键词:慢就业成因大学生

刘立伟

摘    要: “慢就业”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又不打算继续读书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产生,与大学生自身就业价值观、家庭环境的影响,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及社会多样性和宽度紧密关联。本文在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成因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应对策略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大学生    慢就业    成因

1.大学生“慢就业”的定义和现实表现

百度百科对“慢就业”的解释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又不打算继续读书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慢就业”一词是媒体根据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给出的定义,从其定义上看“慢就业”是一个中性词,与“待业青年”“啃老族”等名词不同,不包含贬义色彩。近年来,伴随中国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慢就业”“待就业”和“间隔年”等现象在“95后”等新生代就业群体中尤为普遍。“大学生求职观念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前的就业形势”。

从大学生选择“慢就业”的动因来看,一些学生属于被动“慢就业”,如一些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并且缺乏步入职场勇气而选择暂时在家待业,这种“慢就业”现象具有转变为“啃老族”现象的风险;一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受挫折,即心理预期与现实的工作岗位出现偏差而自身又不愿迁就,因此选择回避就业或“待价而沽”,这些学生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欠缺紧迫感,最终导致错失最佳的就业良机。一些学生属于主动选择“慢就业”。如一些学生希望通过继续学习深造的方式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一些学生具有创业意愿,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创业摸索中;一些学生选择投身公益活动或者选择新兴自由职业,如网络主播、网络代购等。

2.大学生“慢就业”的影响

大学生“慢就业”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这与大学生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慢就业”没有必然的联系。

2.1积极影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更好地认识自己。

大学生可以利用这部分过渡时间,心无旁骛地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思考适合做的事情及最想做的事情,丰富人生体验、充实自己,在重视自我价值的理念下,根据自身特质合理规划人生方向,提高就业质量,实现自我发展。如今社会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難,而在众多人生十字路口上,如何选择确实会影响一个人今后的发展方向。所以,对于慢就业,要理性看待,尊重那些内心有理想的大学生。同样,慢就业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它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就业紧张局势。

2.2消极影响:错失良机,浪费资源。

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慢就业”会错过很多针对应届生的就业扶持政策;大学生“慢就业”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容易产生就业懈怠情绪,丧失就业的斗志和信心[1],更有甚者会导致与就业岗位脱节,再就业时出现无法适应就业环境的情况。大学生毕业后没有顺利就业,就意味着无法实现经济独立,依然需要依赖家庭的资助维持基本的生活,如果长期选择逃避就业,迟迟不肯进入劳动力市场,必然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

3.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分析

3.1从学生自身角度分析。

3.1.1缺乏吃苦耐劳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95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较大,在父母庇护和生活无忧的环境中长大,缺乏磨砺的机会,不了解生活的艰苦和不易。同时,学校教育也缺乏意志品质的培养,导致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和承受挫折的能力[1]。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一些学生不能勇敢面对,更多地采用回避的消极态度,“工资高多、条件好、离家近”成了毕业生找工作的标准,在这种心理的作祟下,慢慢沦为“慢就业”人群。

3.1.2追求个性爱好和自我发展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享受着改革开放后富裕的生活,有很强的自我独立意识,兴趣爱好广泛,个性特点张扬、注重自身情感需求和自由,反对生活工作中条条框框的束缚。所以,在就业中追求个性化的发展[2],符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符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如果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宁愿再等而不将就等,在一些高校的就业季出现了“老师比学生急”,学校“唱独角戏”,就业宣讲会现场“招聘人员比学生还多”的尴尬局面。

3.1.3自我认知不清,职业规划不明确,就业期望值过高。

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毕业院校和所学专业盲目自大,缺乏清醒的认识;客观自我评价失真,职业规划不明确,导致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找不到“自我满意”的工作。

3.2从家庭层面分析。

“95后”大学生从小生长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生长在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健全和发展,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扩大,标准不断提高,很多家庭不再完全依赖子女的赡养也可以“无后顾之忧”的时代;再加上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可以为孩子大学毕业后继续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保证子女有基本或者丰裕的物质基础,为大学生“慢就业”解除“后顾之忧”。

3.3从学校层面分析。

3.3.1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失衡

高校的发展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一方面,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学术型人才培养而忽视知识运用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普遍存在实践操作能力差和适应社会能力差的问题,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独特性,缺乏创新性,专业结构调整速度跟不上新兴行业和新兴职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3.3.2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

高校虽然都设立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帮扶中心,为大学生提供一站式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这个中心逐渐演变成召开就业宣讲和发布招聘信息的简单平台,存在重就业数量轻就业质量的现象,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管理能力和就业能力作用十分有限;高校都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但课程系统性欠缺,形式单一,方法简单,基本都是采用集体授课和专题讲座的形式,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的积极性,没有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帮扶和指导,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缺乏吸引力;再次,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缺乏实战经验和专业的素养,很多就业指导老师都是临时调用或兼职,没有接受过就业指导方面的系统培训,只能依据自身的工作经验而不能依据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出现虽投入大量的精力但收效甚微的局面。

3.4从社会层面分析。

伴隨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关注人的价值和发展,对于近几年出现的“慢就业”一族,社会表现得愈加宽容和理解,从媒体报道和报纸杂志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更多提倡辩证和理性看待“慢就业”现象,比如《人民日报》2017年2月21日刊登文章《“慢就业”,如何“慢”出精彩》,《经济日报》2017年7月5日刊登文章《对“慢就业”要慢些批评》,《中国劳动保障报》2018年8月7日刊登文章《包容慢就业,期待快成长》。

4.预防和应对大学生“慢就业”

近几年,大学生“慢就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我们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预防和应对。

4.1改善就业创业环境,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坚实保障。

促进大学生又快又好地就业创业,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支持。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拓宽就业创业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1]。其次,努力消除制度性障碍,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健康公平的就业创业氛围,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等。再次,高校要加强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注重校园就业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就业和创业热情[2]。最后,通过组建优秀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完善就业创业培训课程体系,帮助指导学生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4.2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才培养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顺应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高校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提高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培养奉献精神、诚实守信品质的机会。

4.3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一方面,要注重孩子良好品质的养成教育,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另一方面,注重孩子独立思想和健康心理养成教育,让孩子有独立面对世界和战胜人生挫折的勇气。

4.4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是加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使其及早认识严峻的就业形势[2],增强就业的紧迫感;二是精准定位,对自身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有客观准确的分析,对就业单位的薪酬待遇、就业环境等的要求要切合实际;三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现自身兴趣,培养工作能力,从而增强就业竞争能力[2];四是加强大学生择业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减少由于少数人的不良行为给大学生择业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2]。

参考文献:

[1]胡秀丽.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8(20):93-97.

[2]姚佳,于涛,贾云虎.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教文汇,2018(04):159-160.

猜你喜欢

慢就业成因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