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贫困地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浅议

2019-05-15焦卫国贺明卫王琳龚云刘振男

文教资料 2019年9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创新创业教育普通高校

焦卫国 贺明卫 王琳 龚云 刘振男

摘    要: 本文对深度贫困地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必要性进行探讨,分析当前新创业教育在国家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下的社会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研究如何把握创新创业教育规律,挖掘深度贫困地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诉求。推进地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是摆在深度贫困地区高教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重要议题。

关键词: 深度困地区    普通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纲要指出,力争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深度贫困地区如何加快经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道重要的议题。经济要发展,产业是支点;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然而,相对而言,深度贫困地区农村青年思维较守旧,创新创业基本素质、业务知识欠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营造其成为创新、创业型的综合人才,为贫困地区发展产业输送人才资源,为地方产业发展注入生力军。这很好地契合了深度贫困地区发展产业需要大量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的人才需求。因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助力国家脱贫攻坚,具有高度的国家战略意义和巨大的社会效益。然而,深度贫困地区受限于高校办学条件、社会资源、经济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教学资金短缺、教学训练项目和资源不足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颁发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纲要;同年清华大学举办了国内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由此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开始起步并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目前,国内诸多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发展现状、模式构建、效果及经验启示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如马永斌、柏喆[1]2015年以清华大学为例介绍了该校“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模式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全面运用生态网模式和机制解决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刘宇、虞鑫等[2]具体介绍了清华的“星火班”“闯世界”和“兴趣团队”等,学生结合自身学术兴趣自主联系海外顶尖学术研究机构与知名学者,自主与海外导师协商确定研修的课题与计划;利用“资源整合模式”“人才选拔机制”和“人才培养理念”共同构成的创新教育培养机制改变了以往“学校配置资源、学生申请获取”的模式。邹玉堂、张弘[3]介绍了大连海事大学成立由校长、书记为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基于效益高校同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了协同机制,从而获得了诸多的创新创业教育项目资源。王占仁(2017)[4]、王焰新(2015)[5]等对比了国内和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并提出了基于“广谱式”和“专业式”(王焰新称之为“发散式”和“聚焦式”)的两种模式。他们建议: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训练项目资源的多寡,开展既针对少数精英教育(聚焦式)又兼顾大众(发散式)两者相互协调发展的模式。

对于一般本科院校和贫困地区,程宝华等[6](2013)对国内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项目资源进行了调查,由于经费支持、师资力量和社会资源有限,其开展的机制主要由政府支持或推动另兼有社会企业少量的赞助。楚亚萍(2016)[7]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对贵州高校贫困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了介绍,由于学校性质、外部社会环境和当地经济条件限制,该校创新创业教育项目资源和经费主要来自学校、国家或政府部门的支持,少有来自校企合作等项目,靠学生主动申请这些经费而开展。从国内顶尖高校、重点大学再到经济较差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项目资源多寡各不相同。顶尖高校、重点大学等项目资源丰富,贫困地区的一般院校项目资源不足,主要靠政府、上游教育管理部门拨款支撑。由于各高校的办学条件、社会资源、外部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同,因此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项目资源供给有较大差别。

三、贫困地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各地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如储德平、杨矍等[8](2017)人基于CSSCI数据库对我国近二十年(1999—2016)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态势作了分析。他们对研究单位所在地进行了分类统计,下表列出了各省创新创业研究论文的数量。由表可见:东部沿海浙江、江苏、北京及广东等省份经济发达研究论文数量较多,这几个省雄踞前四;在我国东北、中西部地区如辽宁、黑龙江、陕西和湖南等地,经济属中等水平较东部地区略差,研究论文数量明显少于东部;在我国经济较落后的宁夏、青海、贵州和西藏等省研究论文数量未能上榜。

相比以往的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办学设施、师资和经费等要求更高。因此,总体上看,经济落后地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滞后于发达地区。我国西部地区,如贵州、宁夏、青海和西藏等地,人文、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和经济水平与我国东部地区相比仍有一些差距,部分农村地区深度贫困,连片且集中。在这些深度贫困地区,一方面学生毕业走出社会后面临的工作岗位、机遇等较少,另一方面由于思维意识的局限,毕业生均选择就业而不认可创业,因而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9]。当前,这些地区部分毕业生被迫前往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求职就是以上现象的直接体现。因受到的创新创业教育环节薄弱,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差,对其职业发展产生了阻碍,深度贫困地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急需提质和提速建设。

目前,我國的贵州、宁夏、青海和西藏等地属于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地区的社会特征不仅仅是“两高、一低、一差、三重”,从创新创业教育视角出发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以下质的区别:

(1)人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守旧[10]。

(2)经济原因,难以获得资金支持。

(3)社会大众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认可度低,训练项目和资源不足。

(4)创新创业领域、机遇、创业点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不同[11]。

四、深度贫困地区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贵阳主持召开了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会上就如何在深度贫困地区加快经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研讨。会上指出,要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产业)、发展教育等多项脱贫措施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发展地方经济,力争在2020年实现“同步小康”。深度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为“人”的因素,正所谓“扶贫先扶智”。近年各地扶贫成功的案例表明:在诸多的扶贫政策体系中,发展产业和教育脱贫是其中最有效的措施。发展产业是支点,将直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而教育则是为发展产业提供输送人才资源,为地方产业发展注入生力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解决就业问题,更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其成为创新、创业型的综合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12]。显然,这很好地满足了深度贫困地区发展产业需要大量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的人才需求。在深度贫困地区,特别是当前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下,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如下现实意义:

(1)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贫困地区教学质量。

(2)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为深度贫困地区广大农村培养激活农村经济的创新创业人才。

(3)配合国家脱贫攻坚,提炼分析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方向和创业点,发展地方经济。

(4)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

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向社会输送和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一方面社会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支撑,另一方面社会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受益者、需求者[13],是各创业者施展“七十二绝技”表演的终极大舞台。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把握社会脉络,瞄准社会发展动向。当前,深度贫困地区受限于高校办学条件、社会资源、经济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教学资金短缺、教学训练项目和资源不足显著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14]。因此,研究如何在这些地区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深入贫困地区农村调查收集创新创业基础条件、创业环境、创业资源等提炼分析创业点;挖掘创新创业教育的项目资源开展校企融合促进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无疑对推深度贫困进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具有高度的国家战略站位和巨大的社会实际意义。

五、深度贫困地区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意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核心在于实践。深度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水平、社会资源、人文素养和社会认知度等方面有着诸多本质的差异(资源少、融资难等)。因办学条件、社会资源、经济和社会环境等条件的限制,深度贫困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呈现项目资源少、资金不足且融资难的局面。当前,针对我国深度贫困地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项目还鲜有少见,就推进贫困地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缺乏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因此,在深度贫困地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还有如下理论意义:

(1)丰富完善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理论。

(2)获得深度贫困地区政府、社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情和基础数据。

(3)改善深度贫困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项目资源不足、资金短缺的局面,推进地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

六、结语

在深度贫困地区这个特殊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较好地区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则会显得水土不服,出现创新创业教学或实训项目资源不足的局面。要明白,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其是一种紧紧依靠实训项目的教学模式,具有助于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创业基本素养的双重作用。在深度贫困地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如何把握创新创业教育规律,挖掘深度贫困地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项目资源,为深度贫困地区广大农村培养激活农村经济的创新创业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或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推进地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是摆在深度贫困地区高教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1]马永斌,柏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基于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5):137-140,150.

[2]刘宇,虞鑫,许弘智.“双创”背景下创新教育的实践、效果与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11):106-112.

[3]邹玉堂,张弘,徐瑞雪,石淼.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02):39-40.

[4]王占仁.創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J].高校辅导员,2018(01):18-21.

[5]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04):4-7+24.

[6]程宝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7]楚亚萍.贵州高校贫困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学周刊,2016(34):28-30.

[8]储德平,杨曌,张秦.近二十年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态势——基于CSSCI数据库的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01):68-72.

[9]徐雄波,林裕,黄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学生社团阶梯式人才培养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6):1-2.

[10]杨柯俭,徐向安,孙娟.创新创业背景下地方普通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商论,2018(33):179-181.

[11]刘英.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48):42-43.

[12]张肃,许慧.完善高校创业教育的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1):112-114.

[13]邢安刚.基于农村创业视角的大学课程教学创新机制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01):82-85.

[14]方晓斌.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以创业态度为中介变量[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31(07):76-83.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创新创业教育普通高校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