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MRI诊断

2019-05-15薛志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1期
关键词:可逆性脑病皮质

薛志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影像中心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作为一种脑病综合征,以意识模糊、头痛、癫痫发作、视力下降为临床表现,其影像学表现为双侧顶叶、枕叶呈现低密度或者异常信号等,因此有学者认为本病患者适宜采取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容易鉴别。然而,CT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临床诊断中的应用频率较高,MRI相较于CT诊断有无优势?尚未可知。为此,笔者开展了本次自体对照试验,对一组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病例分别实施MRI和CT诊断,比较其诊断结果差异,以评估MRI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核,且本组患者病历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均完整无缺,检测期间配合行为良好:纳入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患者40例,纳入时间是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男10例,女30例;年龄为16~40岁,平均年龄为(28.6±3.1)岁;发病原因:继发于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者7例,肾功能衰竭25例,继发于高血压者8例;临床表现:头痛和视物模糊者40例,癫痫发作者35例,恶心和呕吐者20例,右侧轻度偏瘫者2例,视物旋转以及构音障碍者2例,躯干和四肢共济失调者3例。

1.2 检查方法

1.2.1 MRI检查 使用西门子1.5T磁共振成像仪,在患者发病后1~6d进行颅脑MRI检查,选用头颅正交线圈,予以常规矢状面、横轴面扫描,扫描序列和参数如下:T1WI自旋回波序列(TR是470ms,TE是20ms),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R是6700ms,TE是117ms)。扫描层厚是5~8mm,间隔是0~3mm,矩阵是256192,FOV是24cm;

1.2.2 CT检查 使用飞利浦16CT成像系统,在发病后1~5h进行颅脑扫描检查,螺距是2mm,层厚是5mm,进行常规横断位扫描。

1.3 观察指标

(1)统计MRI和CT对本组患者的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诊断准确率。

(2)评估本组患者MRI影像学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统计学差异表示为P<0.05;(均数±标准差)行t检验,(%)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观察MRI和CT对本组患者的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诊断准确率

MRI对本组患者的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诊断准确率是97.5%,高于CT的诊断准确率80.0%,其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MRI和CT对本组患者的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诊断准确率比较(n,%)

2.2 本组患者MRI影像学表现

本组40例患者中13例存在双侧对称性枕叶白质受累,13例同时累及中脑与丘脑,14例累及尾状核头。病灶形态不顾则,皮质和皮质下白质脑回样表现为信号异常,T1WI呈现为略低信号或者等信号,T2WI呈现为高信号,T2FLAIR像显示其皮质、皮质下白质为明显高信号。

3 讨论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作为一种临床综合征,通过观察体征、症状均无法确定其神经定位,其常见发病原因包括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器官移植、肾衰竭等,笔者在本研究中纳入的40例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患者即继发于高血压、肾功能衰竭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1]。目前,医学界对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而随着近几年来对本病研究的日渐深入,部分学者认为是脑血管自我调节机制过度反应导致可逆性血管痉挛,因而脑部会出现可逆性损伤,而大部分学者支持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高灌注学说,主要是因病人体循环血压上升,导致大脑血管调节能力超出极限,出现区域性血管扩张,导致脑组织出现高关注情况,破坏患者血脑屏障[2]。

关于本病的发生机制,各种学说莫衷一是,但根据上述主流观点,即高灌注、低灌注理论可知,本病与血压升高密切相关。因此,笔者认为应在诊断中选用MRI,经本研究发现,本病患者可经MRI检查显示其突出的影像学特征,结果2.2亦证实,即病灶分布在后循环供血区域,尤其是双侧顶叶与枕叶皮质下白质,呈现对称性分布,经CT检测显示低密度,但其病灶不及MRI早,且不如MRI敏感,MRI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可影响病灶显示,特别是皮质区病灶,而FLAIR序列的脑脊液则显示为低信号,因而FLAIR序列检测可清楚显示病变,提高诊断准确性。本研究结果2.1提示:MRI对本组患者的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7.5%,高于CT,直观体现了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MRI诊断价值。

猜你喜欢

可逆性脑病皮质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加强免疫抑制剂管理的意义
人参-黄芪与熟地-山茱萸影响肾上腺皮质瘤细胞皮质酮生成的比较研究
皮质褶皱
迎秋
超广义k次投影的线性组合群可逆和可逆性
“镜像”二维相关分析用于水溶液热诱导PNIPMA酰胺基变化可逆性的研究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治疗及护理干预
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33例的疗效观察
颈动脉狭窄伴局限性皮质脑萎缩22例临床观察
头颈部肿瘤放疗引起放射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