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价值研究
2019-05-15王琦
王 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 200127)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缺氧缺血,具有发病急的特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安全和预后情况与急救效果息息相关[1-2]。在长期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实践中,医护人员发现救护理措施对急救效果有着严重的影响[3]。为了提高对患者的抢救效果,我院进行了此次研究,分为两组进行对比,探究的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的研究对象选择的是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的患者皆符合纳入标准。根据不同的急诊护理流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8例患者。其中,对照组包括男患者20例,女患者8例,年龄在45岁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23±8.32)岁;观察组患者的男女比例为21:7,年龄在48岁至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68±7.01)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差异不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按照常规的急诊护理流程给予对照组患者护理和开展急救,急诊部门在收到急救需求信息之后,要快速做出反应,派紧急救护车前去接诊,接到患者之后对其开展院前抢救行动,协助患者平卧,之后插氧,做相关手术救治的前提准备工作。
观察组患者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具体包括:专门成立接诊组和救治组,在接到患者家属的急救电话后,同时开展院外接诊和院内急救准备工作;接诊组不要浪费任何不必要的时间,迅速出诊,指导家属协助患者平躺并保持该体位,别轻易挪动患者,对患者进行安抚,帮助患者,不要让其失去意识;在接到患者之后,医护人员迅速对患者开展院前急救行动,监测其生命特征,密切关注变化情况,转运入院;转运患者的路途中,就患者发病的具体情况向患者家属进行了解,并结合患者的呼吸、神志以及体温情况等对患者的病情做一个大概评估,将评估结果告知急救组,急救组根据所知的患者信息拟定初步的急救方案。在急诊室对患者进行多个方面的检查,确诊患者是心肌梗死之后,马上给患者构建下肢静脉通道,安抚患者情绪。
1.3 观察指标
此次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比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比较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急诊时间、急救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第二,比较观察组的急救效果和对照组的急救效果优劣,对急救效果的衡量标准是依照抢救患者的成功率以及患者的院内复发率来进行评价。抢救成功率为抢救成功人数除以总人数的百分比。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使用软件SPSS20.0来处理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x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当P<0.05时,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急诊、抢救及住院时间比较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急诊、抢救以及住院上所花费的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在这三方面花费的时间,两组相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数据见下表1。
表1 两组急诊、抢救及住院时间比较
2.2 两组急救效果比较
本次研究数据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6.43%高于对照组的78.57%,复发率为3.57%小于对照组的17.86%,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下表2。
表2 两组抢救成功率和复发率比较[(n)%]
3 讨 论
近年来,我国急性心机梗死患者越来越多,趋势日渐增升。临床检查发现,有许多诱导因素可以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如过大的情绪起伏、生活习惯不规律、贪凉以及剧烈运动等都会引发该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迅速、发病中以及预后差的特点,高效的急救措施对挽救患者生命有着重要作用[4-5]。
急救的含义不仅仅局限在手术室内抢救,还包括院前接诊以及院内急诊。临床发现急救护理措施对急救效果有着严重的影响,以前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实施常规的紧急护理措施,但是该种方法不能有效的提高对患者的急救效果,为此开展了此次研究,对比常规急诊护理和优化急诊护理的应用效果,分析研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价值。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综合情况优于对照组,其中包括复发率、急救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均满足P<0.05,两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这证明优化急诊护理有效提高了治疗患者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以显著提高对患者的抢救效果,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