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护理模式应用于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鼻饲患儿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2019-05-15王静静
王静静
(如皋市人民医院儿科,江苏 如皋 226000)
儿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儿如重症肺炎患儿、脑炎患儿等均病情危急,行机械通气治疗,而在机械通气期间患儿不能自主进食,需通过鼻饲补充营养[1]。然而,鼻饲容易引起误吸、脱管、堵管等不安全事件,引发吸入性肺炎、呕吐、腹泻、肠痉挛等并发症,降低机械通气效果,影响血气指标。为了提高重症患儿在鼻饲期间的安全性,本研究选取117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安全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17例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鼻饲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模式将患儿分成两组。观察组:男30例,女29例;年龄5个月至10岁,平均年龄(5.49±1.43)岁;疾病类型:重症肺炎21例,重症手足口病13例,脑炎25例。对照组:男27例,女31;年龄5个月至12岁,平均年龄(5.72±1.25)岁;疾病类型:重症肺炎23例,重症手足口12例,脑炎2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包括生活护理、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导管管理等在内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安全护理模式。(1)病情评估。在患儿入住重症监护室之后,护士检查患儿的意识、生命体征、吞咽能力等基本情况,评估患儿的营养状况,如果患儿营养不良则联合医生、责任护士、营养师共同制定营养支持方案。此外,检查患儿是否有急性腹泻、麻痹性肠梗阻等鼻饲禁忌症,如果有则不宜进行鼻饲。(2)插管护理。由专科医生给患儿插管,且插管时用喉镜做引导,提高插管的准确性;若插管时患儿有呕吐、反胃等反应不能合作,则注射咪达唑仑之后再插管[2]。(3)管道护理。为防止脱管、意外拔管,护士应使用黏度高、透气性好的胃管贴,将鼻饲管牢牢固定,使患儿在翻身、打喷嚏等情况下也不会将鼻饲管拔出。另外,为预防堵管,护士在第一次给患儿泵注营养液之前,先缓慢泵入50ml-100ml浓度为5%葡萄糖,并将营养液的泵入速度控制在5ml/h-10ml/h,如果患儿耐受性较好则逐渐加快泵入速度、增加输注量,保持匀速输入。另外,给患儿的营养液要确保无渣,不易聚成颗粒状[3]。(4)误吸护理。为预防误吸,鼻饲期间护士将患儿的体位稍作调整,保持头部抬高35°左右,如果患儿出现呛咳、呕吐等症状,则将床头抬高,防止营养液被患儿误吸进入气管。(5)胃肠道反应护理。为预防胃肠道反应,护士严格控制好营养液的浓度、输入速度、渗透压,定期测量患儿的体重,检查尿液、大便,监测肝功能、血糖、电解质等指标。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意外事件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测量血气指标,并作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处理软件为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并发症
观察组患儿的意外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意外事件及并发症比较情况[n(%)]
2.2 血气指标
观察组患儿的血气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血气指标比较情况(±s)
表2 血气指标比较情况(±s)
组别 例数 OI(mmHg) SpO2(%) PCO2(mmHg) PO2(mmHg)观察组 59 254.84±17.55 94.52±4.66 31.13±3.57 115.49±10.56对照组 58 210.35±15.17 90.23±4.93 41.49±6.40 98.42±6.32 t值 14.659 4.838 10.837 10.587 P<0.001 <0.001 <0.001 <0.001
3 讨 论
鼻饲是一种营养供给方式,一般用于重症、无自主进食能力的患者。儿童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机械通气患儿符合鼻饲条件,因而护士通常采用鼻饲法给予患儿营养支持[4]。虽然鼻饲可以免去咀嚼,非常方便,但是风险较高,所以鼻饲期间需加强护理,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安全护理模式是一种以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的安全性为目的的护理模式,本研究对其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鼻饲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做了探讨,并与常规护理的应用效果作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安全护理模式的患儿其意外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血气指标明显更优。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为安全护理模式在鼻饲、插管、管道管理、并发症等方面均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在安全护理的干预下,不适合鼻饲的患儿被筛除,插管更加顺利,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更优,血气指标明显改善,鼻饲管牢牢地固定在患儿面部不易脱出,且不容易发生堵管事件,呕吐、腹泻等胃肠道不良反应也能得到有效的预防。
综上,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鼻饲患儿采用安全护理模式的效果良好,可以有效减少脱管、堵管等意外事件的发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血气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