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运动护理预防脑梗塞下肢偏瘫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2019-05-15张艳新
张艳新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患者下肢深静脉内引发不正常的凝结[1],DVT可引发下肢疼痛、肿胀及行走功能丢失,若不及时治疗,血栓可经静脉管回流至肺部,导致肺栓塞,危及生命。脑梗塞下肢偏瘫患者由于长期卧床,缺乏运动,加之药物影响,易引发DVT,优质的护理服务应侧重于DVT的预防。本分分析了我院神经外科护理组对脑梗塞后下肢偏瘫患者实施早期运动护理降低DVT发生率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脑梗塞下肢偏瘫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符合1994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塞相关诊断标准[3]。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51.82±7.64岁,偏瘫部位:右侧下肢12例,左侧下肢14例,双侧下肢4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51.48±7.90岁,偏瘫部位:右侧下肢11例,左侧下肢14例,双侧下肢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偏瘫部位等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含健康宣教、心理指导、饮食指导、翻身指导、咳嗽指导等,加强生活护理、基础护理,指导患者家属按摩偏瘫肢体,加强局部血运。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运动指导,具体内容有① 被动训练 循序渐行运动训练,从被动关节运动的旋转手指、手部屈伸、肘关节屈伸、手腕部拓展、旋转、握拳、屈指、手臂带动肘抬高运动开始,循序渐进。② 患肢训练 指导患者切换体位,由卧位、坐位、立位、站位、行走实施分阶段训练,各阶段训练情况视患者耐受情况及达到强度而制定下一步患肢训练计划。③ 主动运动 由患者入院第3d开始,由患者想象患侧肢体运动,后由家属或护士从旁协作做助力运动,可经患侧脚踝开始,缓慢训练,逐渐增加肌力,指导其由健侧肢体辅助患侧下肢抬高、屈伸运动,待患侧肌力逐步恢复后,训练脚踝跖屈、伸展运动。踝跖屈运动:足尖朝下,此时小腿三角肌收缩变短,胫骨前肌放松伸长,维持5-10s。后行背伸运动,保持脚尖朝向头部,此时胫骨前肌收缩变短,小腿三角肌放松伸长,保持5-10s。后行环绕运动,以跖屈、内翻、背伸、外翻为一组,脚踝以踝关节为中心完成一组运动,每日50-80组。术前开始指导患者正确掌握方法,术后锻炼循序渐渐,起始次数为20次,后逐渐增加。
1.3 诊断标准
DVT的诊断参考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最新版抗栓指南相关规定[3],分为显性DVT及隐性DVT,评价方式包含下肢静脉造影、彩超、D-二聚体及DVT的相关临床表现。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取显著性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 结 果
2.1 DVT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DVT总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DVT发生率比较(n,%)
3 讨 论
DVT是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可加重患者身体及心理负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若未获得及时的干预及治疗,可导致病情加重,引发肺栓塞,危及生命。因而对脑梗塞下肢偏瘫患者应加强护理干预,积极预防DVT的发生。
脑梗塞早期康复训练,可最大程度促进脑功能恢复,通过良好的功能训练,可促使器官接受传入性冲动,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可塑性,不仅有助于发病后语言功能、神经功能的恢复,还可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挛缩。脑梗塞早期康复训练可提升局部血流速度,预防长期卧床或固定体位下导致的血液粘稠度增高,对于预防DVT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显示,观察组DVT总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早期运动护理可降低脑梗塞下肢偏瘫患者的DVT发生率。早期运动注意事项主要有① 练前告知患者训练的内容,让患者了解训练的顺序、方法、目的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充分配合;② 安排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根据
患者的耐受能力和恢复情况安排训练计划,应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不可急于求成,不可使患者感觉到劳累及训练之后有长时间的疼痛或者是疲劳感,一旦发现过量训练,应立即减少;③训练过程中发现患者面色苍白、出汗,应立即停止训练,并注意观察脉搏和血压的变化,若出现脉搏、血压及心率异常情况,应立即终止训练,并报告医生处理;④ 注意保护措施,主要是防跌倒和体位性低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