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岗村怎样走过40年
2019-05-14海纳
海纳
一说小岗村,很多人都会想起当年18位农民的红手印。他们就是用这种方式,掀开了农村土地大包干的序幕。为此,这个具有历史标志意义的村庄,被人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我们知道,自1998年9月起,党的三任总书记,都曾经视察小岗村。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小岗村时说:“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希望小岗村继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2016年4月25日新华网)小岗村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创造精神,在点亮自己的同时,也点亮了中国。
我们还知道,由安徽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沈浩,勤奮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被评为感动中国2009年度人物,也成为当代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和一座丰碑。
但我们不知道,改革开放后的40年,小岗村是怎样走过。我们不知道,现在的小岗村, 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们更不知道,当年那些按下红手印的人,以及他们的孩子,他们孩子的孩子,现在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还有那些走出小岗村和从外地来到小岗村的人,都在干些什么,想些什么。
有一本刚出版的新书,对这一切,都做了详尽的解读。这本书的书名,就叫《小岗村40年》,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安徽省著名作家贾鸿彬。有媒体推介,这本49万字长篇纪实文学,真实地记录了大包干带头人及其家族、走出小岗的小岗人、走进小岗的新小岗人40年来的人生轨迹,讴歌大包干精神,记录了小岗村波澜壮阔的改革故事。
开始引起我的阅读兴趣的,不只是小岗村的故事,而是这本书的体例。打开目录,我惊讶地发现,七个章节的标题,全部是《史记》模式。第一章:“大包干”本纪;第二章:红手印世家;第三章:包二代列传;第四章:新生代列传;第五章:英雄年代散记;第六章:新村民列传;第七章:新时代新传。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其中的“十二本纪”,记的是历代帝王的政绩;“三十世家”,讲的诸侯和显贵们的兴亡;“七十列传”,说的是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
而贾鸿彬先生写的这本《小岗村40年》,竟然也以“本纪”、“世家”、“列传”等体例,来描写一群普通的农民。这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一大创举,而且把中国农民的身价,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到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物,看到了一段段精彩纷呈的故事,看到了一场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看到了一行行继往开来的印迹。
《小岗村40年》创作手法的独特之处,就是以人说事,以事记人,人中看事,事中看人。书中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了50多个人40年来的思考、挣扎、突破、奋斗、经历、经验、成就、坎坷、感悟及其命运。从结构形式表面上看,人物是相对独立的,故事也是各自分散的。但细读之后,就会发现,所有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经典历史瞬间,都是通过人物的描绘而记叙出来的。
本书除小岗村这条明线之外,还通过几条暗线交织,形成有机的统一。一是改革线。从40年前的红手印,到2018年的春节,改革一以贯之,首尾呼应。这期间的人物选择、故事取舍,都与改革有关。二是家族线。小岗村作为传统的中国乡村,宗族情结浓重,家族史就是村落史。尤其是“红手印家族”40年的起伏跌宕,是小岗村无法分割的历史。三是发展线。许多人走出去了,活跃在全国各地,反映出小岗在中国;许多人走进来了,和小岗共生共荣,折射出中国在小岗。这也使小岗村远远超越了它原本的乡村意义。
很多的人,可能没有机会去小岗,但如果你读过《小岗村40年》,就会发现,这个神秘的村庄,就在我们眼前。在这里,看到的是敢为天下先的智慧和勇气,收获的是飞向远方的思维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