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分析

2019-05-14周虎

新丝路(下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乡土资源难题作文教学

摘 要:农村语文教师通常会感觉,小学生写作难。农村孩子生活面相对较窄,阅读量较少,字词积累少,语言表达能力差,会常常觉得无内容可写,或“腹内有货倒不出”。最终出现“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的怪象,针对这类情况,本文剖析了作文教学改革困境,阐述了加强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对策。

关键词:作文教学;难题;乡土资源;提升作文能力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小学阶段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作文能力的最好时期。我们教师积极探索了提升学生作文水平的方式,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作文教学中也暴露了很多新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教育改革的进程,也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一、当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问题

1.学生怕写作文

无话可写。作文是有感而发,是写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是内心的积累受到某种东西的触动,产生的情感激荡,有一种想表达的欲望,不吐难受。现实是学生心里空落落的,就是想写也没东西可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我们的学生还不是巧妇。面对作文学生是咬着笔头,搜肠剐肚,实在是写不出一个字,老师硬逼着完成,没办法,只好这儿抄点那儿抄点,东拼西凑勉强成文。哪来内容充实,更不要说真情实感了。

有话难写。也有学生心中有话想要表达,想要写下来,与别人分享,可写不出来,字词枯竭!春天来了,大地复苏,花红柳绿,蜂飞蝶舞,学生能感受,心里也知道春景美丽。如果你问他们,家乡的春天美吗?他们都会回答,美!太美了!再问美在哪儿?多半是睁着圆圆的眼睛,不知所云。学生对于乡村美景确实是他们的切身感受,是亲眼所见的各种景物在头脑交织荟萃思维的结果,可学生缺少必要的词语积累,没办法把这种感受的过程写出来。

2.老师怕教作文

自己不会写。在广大乡村的教育舞台上,有一部分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不肯学习,懒于练习,守着陈旧的知识,自认为是传世法宝,不思进取。全然不顾学生所在环境、年龄特点、认知程度,草草“完成”教学任务得了。作文教学常常是布置题目,找来几篇范文念念,就算是作文指导了,剩下的就是学生自己作文。

无视“新课标”要求,贪大求全。作文是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有自身发展规律,“文字—词语—语言—文章”环环紧扣缺一不可。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要求也是体现着这样的规律,低段认字识词,重点是说话训练;中段开始写话,以片断训练为主;高段熟练地写话,谋篇布局,逐步训练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我们有不少教师无视这个要求,盲目地贪大求全,三年级刚开始写话就要求学生“开头—中间—结尾”一个不落地完整作文,学生冥思苦想绞尽脑汁难能完成,时间久了学生畏惧作文,学生的写作欲望无意之间扼杀在了萌芽状态。

二、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困境

第一、作文教学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作文教学中有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形式开展教学,教学创新比较少,对学生的思想禁锢比较多。固化的教学模式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不对称,这种不对称,阻碍了学生作文思维的发展,很多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慢慢失去了作文写作兴趣,把写作作为一种学习任务,强迫自己去完成。

第二、作文教学氛围沉闷。虽然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很多地方已经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实际教学中还有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仍然是学习的“客体”,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氛围十分沉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学生没有写作的兴趣。

第三、写作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单调的生活致使很多学生和社会环境相脱节。学生对社会现实理解不深,无法从自身角度出发,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能为了应付写作,胡乱捏造一些不存在的事实,这样的作文漏洞較多,难以打动改卷者的心灵。

三、加强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对策

祖国的大好河山,到处都有着现成的、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独特的人文底蕴以及现代气息,这些都是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但是如何利用这些乡土资源,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切入点,是我们农村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首先,要通过作文教学激发和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写作的动力。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比教授给学生一些写作技能更为重要。学生有了写作兴趣,一般都会积极主动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教学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写作学习就不再是被动应付的模式。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体育、恋爱、游戏、上网等,让学生围绕这些话题,进行深刻探讨,并在课堂上讲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针对这些话题,进行适当点评,通过点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价值观念。

其次,要让作文教学具有多样性模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的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新课标强调了学生在作文写作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在作文写作中的自由性和创意性。根据新课标理念的要求,广大教师应当打破传统作文课堂的局限,开展富有多样性的语文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作文欣赏课、作文互评课、口头作文课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发现写作的乐趣。以作文欣赏课为例,在作文欣赏课上,教师可以从全班作文中,选择一两篇优秀作文,让学生进行赏析,学生在逐一轮读的过程中,领悟自己的作文与优秀作文之间的差距,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从而提升写作能力。教师也可以从全班作文中,选择一两篇较差作文,让全班学生扮演“读者”“老师”“作者”等多重角色,作者对文章进行辩护,老师查找文章中的错误(如病句、错字等),读者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大胆质疑,通过学生的共同努力,提升这篇文章的整体水平。

第三,教会学生积累素材。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利用好入选教材的文质兼备的优秀文本,针对学生实际备好课,通过课堂阅读教学,陶冶学生情操,指导学生阅读,教给他们阅读方法,课内拓展到课外,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扩大视野,丰富内在情感,不断地积累素材,要求学生读书动笔,勾圈点划,摘抄优美句段,学习写批注,写读后感,加强记忆。

四、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提升小学生作文能力

所谓乡土资源,是指学校所在的乡村地区范围内的自然风光、乡土地理、传统文化、人文历史、设施环境、民风民俗、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经验等方面可供教育教学的资源。

1.走近自然,使其有话可说

如上文分析,学生为作文而感到痛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脑海中写作素材的缺乏。思维被禁锢在教室里,既缺乏真情实感,又枯燥、干瘪。其实,大自然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多年积淀的乡土文化,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格。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解放学生的思维。我们可以组织其参观实践、交流表达、动手尝试,让每一个学生用心灵与大自然对话。

2.寻找资源,使其有情可抒

古往今来,故乡一直是文人墨客们的牵挂,将此资源用在作文教学上,也同样可以成为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故乡的一切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农村的孩子自然也不例外。他们在野外玩泥巴、捉蛐蛐、做游戏……在我們看来无趣的事情,在孩子们看来却趣味无穷。另外,相对城市而言,乡村的人际交往更坦率,更纯真,更人性,“桃花源”式的人际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养成。农村过节,有自己的方式:逢年过节,农民们总会杀鸡宰鸭、捕鱼捞虾,走乡邻、访亲友,喝上两盅,常常乐得开怀大笑。还有更具地方特色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在不同的时节,农民用的是不同的庆贺方法。教会学生捕捉生活乐趣,使其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3.结合时代,使其有感而发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新农村建设蒸蒸日上。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深入周边化工厂及自然水厂进行环境调查,采访养殖能手和花木种植专家。孩子们带着问题深入各实践基地,了解环境污染及排污措施,使他们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以获取信息,主动学习,了解现状的同时更触发他们长远的思考,还可以激发他们为家乡而骄傲,为家乡而努力的热情。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学生自然有物可写、有事可叙、有感可发,作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作者简介:

周虎(1979--)男,汉族,四川省达县人,四川达川区龙会乡中心学校,一级教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乡土资源难题作文教学
难题大作战
画“树”解难题
合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区域活动
利用乡土资源提升幼儿园区域游戏质量
关于乡土资源在小学语文中高段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巧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