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生活化的价值
2019-05-14王萍
王萍
【摘 要】陶行知曾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可见生活对于教育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只有让他们喜欢数学,他们才会对数学科目产生兴趣。如何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将陌生的数学知识转换为学生熟知的生活背景,启发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生活,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过程,切身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神秘的、抽象的、枯燥的,面纱被揭去之后,还学生一个通俗易懂的现实数学。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学生认知结构;数学课堂;数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0-0284-02
引言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和联系”。同样对于数学的教与学需要师生共同去发现,共同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是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学生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鉴于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前运算阶段向运算阶段的过渡,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中要将抽象的数学学习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数学学习,还给学生贴近于生活化的数学。如何将数学学习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建构新的数学认知?
一、数学课堂生活化
数学课堂看似枯燥无味,其实里面蕴含着丰富有趣的东西。老师要将枯燥单一的数学课堂,变得有趣味性,可以将数学教学还原给生活,将数学课堂通过生活素材,进行包装加工,从而使课堂变得有“引力”。例如:在认识“大于号、小于号”的学习中,许多学生记不清楚两个符号,容易将两个符号混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来比划大于号、小于号,请几个同学站在讲台上通过下面的学生说符号,上面的学生跟着口令去比划。这样抽象的数学符号在学生的演示下却变成了一段有节奏的肢体语言表演,也可以说是一个简单的舞蹈动作。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乏味的数学课堂也变得生动有趣。
二、结合生活实际将抽象知识具体化,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低年级学生的特征是天真、活泼、好动,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这就要求老师在对于知识的传授中一定要注重知识的价值本身,即就是学生思维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生成过程,而不是单纯为了获得某种有形的结果。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买铅笔》一课,学生在学习15-9的退位减法中,学生在掌握“破十法”和“平十法”,是有一定的难度,理解上也有一定的困难。基于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有困难,教师可以将“买铅笔”这一活动在课堂上演示一遍。老师手中拿15根铅笔,将10根绑一捆,10个绑在一起这对于学生是非常熟悉的,另外5根放在一起,这样就将15根铅笔分成了两部分。创设情景:“老师把分好的铅笔给一个小朋友,让他来扮演小小售货员,现在有15根铅笔,别人要买走9根铅笔,你会选择怎么卖铅笔更方便”选择多名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大多学生会这样说,从10根铅笔中拿出9根铅笔,或者从10根铅笔中拿出4根铅笔和另外的5根铅笔就组成了9根铅笔。类比我们现实生活中去文具店买铅笔这一生活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老板为了方便起见也是通过这两种方式分配,可见学习的经验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大多学生都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去分配。经历了这一过程后,再回归到15-9的计算中让学生思考总结计算方法。通过将实践活动贯穿到课堂,学生通过独立活动、自主探索将生活还原于数学。学生从10根里面拿走9根铅笔的方法就是对“破十法”的一个演示理解的过程。学生把单独的5根和拿出来的4根组合在一起,就是对于“平十法”的一个演示理解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经历了把9分成5和4的过程。学生从这一过程将生活经验还原于数学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而给出两个抽象名词:破十法和平十法,在后续的计算中学生尽管不熟练但是也不会容易忘掉,他会想到上课活动的过程,联想计算方法。课堂的活动过程,学生经历了将具体化的生活场景还原给数学计算,又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对于知识的理解不仅仅是结果的掌握,更重要的是真真实实感受了知识的生成过程。
三、通过手脑相结合,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丰富有趣现实的日常生活,是日常生活的提炼与概括。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审视身边的事物,可以通过用手脑结合感受数学在生活中所创造的价值。走进生活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好玩,数学也可以让生活变美。比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对立体图形初步认识。基于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有一定的认识。将立体图形与这些图形放在一起学生就会混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空间思维缺乏,立体和平面两个概念对于他们来说,理解起来非常有难度。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上也不适合给学生解释平面和立体的概念。立体的认知结构是伴随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而形成的,所以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受两者的区别。通过让学生回家动手操作,用正方形、长方形、圆,做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是图案。同样用正方体、长方体、球,做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是图案。也可以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结合起来做自己喜欢的东西。第二天学生兴高采烈地带着他们所制作的手工,和同学们相互比较互相欣赏。有的做成了自己喜欢的玩偶,有的做成了飞机,有的做成了轮船等等。这一过程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立体和平面之间的区别,尽管有的学生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来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但通过动手这一环节他们的认知结构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变,这样的安排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美的存在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所在,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邊。
结束语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对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通过将数学教学生活化,抽象难懂的数学将变得直观具体,陌生的数学问题将变得熟悉,复杂的数学问题将变得简单易懂。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可亲性,体会到数学的有趣性,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性,以及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即就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参考文献
[1]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1.
[2]徐长青.小学数学教学思与行[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