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跋帝陵祁皇墓考古调查

2019-05-14许孝堂马志强韩生存

关键词:方山旧村拓跋

许孝堂,马志强*,韩生存

(1.山西大同大学北魏研究所,山西 大同 037009;2.大同市博物馆,山西 大同 037009)

一、祁皇墓非永固陵

祁皇墓村位于大同市北25公里方山西麓之御河(古称如浑水)西岸的野狐岭山上。祁皇墓村有新旧两个村子,旧村在御河西岸的半山坡上,东经113.3227度,北纬40.2954度,海拔1146米(图1)。新村在山坡之上,是村民现在居住的地方。祁皇墓新村是村民便于生活,从1980年左右开始由御河西岸半山坡处陆续搬到山坡上的平缓地方。祁皇墓村有赵、马、张三姓,村民说祖上相传都是祁王墓的守墓人。是先有了墓地,后有了村子,是因墓而命的村名。村里大多数人现在只知道他们的祖上是守方山上的墓,不知村里另外还有墓。2018年,我们对方山永固陵及周边进行了考古和社会调查,周边众乡老及一些地方史料都认为方山永固陵就是祁皇墓或祁王墓,也即祁皇墓村民所守之墓。

图1 祁皇墓村与永固陵位置示意图

清人吴辅宏纂辑《大同府志》卷六《冢墓附》载:“祁皇墓:一作岐王,在府东北三十里孤山之北,冢头峻绝如山,亦名岐王山。考前史所载,祁、岐诸王倶与大同无涉,惟宋徽宗子谟封祁王,靖康中从帝北迁,其葬处亦无考。又考北魏桓帝皇后祁氏,尝摄国事,时人谓之女国后,史不言其葬所。高宗兴安二年发京师民穿天渊池,获桓帝葬母封氏石铭,有司以闻。盖道武以前,屡经播迁,纪载阙略。云中盛乐二陵外,当时已往往失之。疑祁皇即祁皇后,脱一后字耳,史文曰女国后者,犹言女国君,故后人直谓之祁皇,理或如此。”该志又载:“北魏文明太后墓:府北五十里方山,《魏书》:太和五年起作,八年而成。十四年冬十月癸酉,文明太皇太后葬此,号永固陵。《水经注》:方岭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旧志所谓北魏二陵也,今其处未详,或曰俗称祁皇墓。”[1](P123)

清人黎中辅纂《大同县志》卷五《营建附陵墓》记载的祁皇墓、方山永固陵和《大同府志》完全相同。

《大同府志》和《大同县志》的编纂者态度都比较谨慎,没有直言祁皇墓就是永固陵,并且提出有可能是桓帝皇后祁氏之墓。不过,在记述永固陵时,又加了一句“或曰俗称祁皇墓”。实际是采用的是两种说法并存的比较科学严谨的态度。

田余庆《拓跋史探》载:“坊间所见大同市地图,有将市北25 公里处的方山北魏文明太后永固陵标为祁皇墓者,据说是桓帝祁皇后墓的讹传。方山附近至今确有以祁皇墓村为名的村落,但不是在永固陵。其准确位置是方山西麓之如浑水西岸,看来祁皇墓不论有几分可信,祁皇本人肯定曾是这一带居民口碑中的人物,其生前的主要活动也当在这一带。”[2](P232)从此之后学界才将祁皇墓与方山永固陵区分开,祁皇墓指桓帝祁氏之墓,但始终未找到祁皇墓确址,因而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

二、祁皇墓发现与确定

开始我们也是按照祁皇墓村是方山永固陵守墓人居住的线索,深入到祁皇墓旧村调查,当我们走遍旧村遗址,发现这里根本达不到守护方山永固陵的目的。其村东为御河,村南为干沟、村北为自然冲沟,御河把祁皇墓村与方山永固陵分割开,人马根本无法往来。在祁皇墓旧村与方山永固陵之间挺立着一座不知名的小山头,恰好完全遮挡了视线,村西部是野狐岭山脉;祁皇墓村与方山永固陵直线距离3 公里,实际距离在5 公里以上,祁皇墓海拔比永固陵海拔1403 米,相差257 米,从祁皇墓旧村根本观察不到永固陵的任何动向,因此祁皇墓村守墓人不可能看护守卫方山永固陵。祁皇墓村守墓人另有墓所守,而且一定在视线范围内,否则达不到守墓的目的。

在明确了思路之后,以祁皇墓村为中心,对周边的靳圪塔梁、窖子沟、北榆涧、孤山、山底、古店、白马城、马家小村、宏赐堡、黑土墩、河东窑、石窑、堡子湾、镇羌堡等村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和社会走访。在调查中我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不留下任何一个疑问,重点区域的祁皇墓、镇虏堡村等先后20 多次深入实地的调查,但始终未找到祁皇墓的确切位置。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10月27日下午1点半多,我们又一次驱车直达祁皇墓村,在较大范围内搜寻祁皇墓地,直到5 点多,日近黄昏,我们驻足在祁皇墓村东北,穿过一片耕地,来到了半山腰处的祁皇墓旧村。我们进入废弃的旧村,看到的都是坍塌的土窑洞房,均已废弃,无人居住,这应该是最早的祁皇墓村,正是守墓人居住之地。旧村北边是一个古戏台,属于明清建筑,面北三间,长宽各8.8 米,比较完整,戏台两侧墙有壁画,东墙上有“大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四月……”字样,西墙有“金牌”字样,画的是有关岳飞的戏曲场景。旧村南是御河的无名支流,是一条大的河沟,从新村沿河沟能驱车穿过京包铁路涵洞至御河。站在祁皇墓旧村,守祁皇墓的人应该能看到墓,我们顺着这个思路四面寻找。东望为御河,南望为沟,对岸阴坡不可能有祁皇墓,村北是戏台,从下往上仰望,戏台建在山坡一块巨大的石头上。戏台正北24米处是一处长11.2 米、宽5.5 米的遗址,基础是石砌,上边是夯墙,过去应该是祁皇墓祭祀的祠堂。村民讲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处遗址是个庙,里边还有塑像。戏台和遗址相对。遗址北方上面是一处抬高了6 米的平台,平台宽21 米,似人工所为,抬高7 米上到二级平台,平台宽7 米,大半圆状,又似人工所筑,再抬高4 米便是祁皇墓。在一块东西长112 米的叫侯家坟的耕地上。整块耕地从大势看西北高东南低,然而西南端明显隆起,北边半圆边的坟冢边缘把耕地分成两块,南边这一块南端似圆丘突起,应该是坟冢的顶端,凸出的圆形坟堆,直径约36 米的范围内,土色不同,颜色发白的夯土层和北魏夯土层相似,是夯土层经秋耕地翻土到地表面形成,和周围的红土耕地分界明显。(图2)

图2 祁皇墓位置示意图

再观坟地风水大势,两河夹一山,两河在山前交汇东南入御河,和方山永固陵风水大势布局完全一致,从风水讲,面临御河,背靠野狐岭,上等的风水宝地。我们现场又反复进行了核实,首次确认了祁皇墓的具体位置,这一重大发现让我们无比的兴奋,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结束调查。为了进一步核实,12月3日,请大同博物馆专家现场考证,是坟地无疑。我们又对封土四周进行了详细观测,没有发现明显盗洞和人工扰动的痕迹,初步推测未被盗掘。

三、桓帝和祁后合葬墓

我们初步认定的祁皇墓,祁皇墓村人说祖上传下来一直叫“侯家坟”,而且那一小块耕地的地名就叫“侯家坟”。按传统习俗讲,应该是侯氏家族墓地,但祁皇墓村和临近的靳圪塔梁村等村子均无侯姓人家,更没有人认领侯家坟。村民祖上传说侯家坟埋过侯的官。《魏书》卷1《序纪》“(昭帝)三年,桓帝度漠北巡,因西略诸国。……七年,桓帝至自西略,诸降附者二十余国,凡积五岁,今始东还。……十一年,晋假桓帝大单于,金印紫绶。是岁,桓帝崩。……帝统部凡十一年。后定襄侯卫操,树碑于大邗城,以颂功德。子普根代立。”[3](P6-7)

1956年内蒙古凉城县小坝子滩的同一窖里出土了“晋鲜卑归义侯”、“晋乌丸归义侯”金印,“晋鲜卑率善中郎将”银印以及“猗金”饰牌,[4]进一步诠释了侯家坟的来历。《魏书》卷1《序纪》载“(桓)帝曾中蛊,呕吐之地仍生榆木。参合陂土无榆树,故世人异之,至今传记。”[1](P7)参合陂是桓帝拓跋猗的势力范围,也是桓帝后祁氏和三个儿子在桓帝死后的重要活动区域和控制范围。“猗金”饰牌应该是猗身份象征。《魏书》卷1《序纪》载:“十年,晋惠帝为成都王颖逼留在邺。匈奴别种刘渊反于离石,自号汉王。并州刺史司马腾来乞师,桓帝率十余万骑,帝亦同时大举以助之,大破渊众于西河、上党。会惠帝还洛,腾乃辞师。桓帝与腾盟于汾东而还。乃使辅相卫雄、段繁,于参合陂西累石为亭,树碑以记行焉。十一年,刘渊攻司马腾,腾复乞师。桓帝以轻骑数千救之,斩渊将綦毋豚,渊南走蒲子。晋假桓帝大单于,金印紫绶。”[1](P6-“7)晋鲜卑归义侯”金印是晋嘉奖给桓帝的。“晋乌丸归义侯”金印应该是赐予乌丸段务目尘的,《魏书》卷103《段就六眷传》言:“穆帝时,幽州刺史王浚以段氏数为己用,深德之,及表封(段)务目尘为辽西公,假大单于,印绶。”[1](P2035)但是乌丸衰弱后,祁氏一度统领着乌丸部落是完全可能的,因此乌丸金印在祁氏之手也就能够理解了。“晋鲜卑率善中郎将”是拓跋部族那位首领受赐待考,但随着拓跋势力的衰落,自身安危不保,则在驻地将印、饰牌窑藏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这一推论正确,侯的官就是“晋鲜卑归义侯”桓帝拓跋猗。那么侯家坟就应该是桓帝墓,是桓帝拓跋猗和皇后祁氏的合葬墓。桓帝拓跋于305年先葬在这里,因归义侯坟而得地名侯家坟,距今1713年,传叫至今。《魏书》卷23《卫操传》载:“(桓帝)年三十有九,以永兴二年(305年)六月二十四日,寝疾薨殂。”[1](P601)

北魏皇家墓地是定襄金陵和云中金陵,葬入金陵的皇帝皇后均有记载,但由于拓跋族习俗虚埋潜葬,至今未能找到。另一处是方山永固陵、万年堂,冯太后葬入永固陵,万年堂是孝文帝虚陵。

桓帝和帝后祁氏是拓跋部族早期历史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夫妇,桓帝死后其子普根代立,将其葬在自己的中部领地,其帝陵传承下来叫侯家坟。然而祁氏则在桓帝死后活跃在拓跋部族的政治舞台20 多年,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祁氏死后葬入侯家坟,祁皇墓则影响更大,传播范围更广,又经1700 多年,只有守墓后人们仍然知道村里有个侯家坟。

祁皇墓村及周边村庄的大部分村民叫祁皇墓为祁王墓,问村民缘由,大家说只知祖上传下来都叫祁王墓。通过研读史料,探寻桓帝祁氏生活的年代,以及拓跋部族的发展轨迹,百姓传叫的祁王墓是准确的。《魏书》卷1《序纪》载:“穆帝三年(309年)晋怀帝进帝大单于,封代公。八年(314年),晋愍帝进帝为代王,置官属,食代、常山二郡。”[1](P9)祁氏生活的年代是拓跋部族始称代王的时代,实际上还未建立代国,严格的说不能称国,还是晋封的代王时代,只能称代王。因此百姓千百年来按当时的祁氏子孙和祁氏主政称代王相传下来,所以口口相传下来叫祁王墓,后世史家为了美化祁氏主政的这段历史称为女国、祁皇,再加上守墓人形成村落,确定村名时也愿意把自己的村名叫“祁皇墓”,而非“祁王墓”,所以就形成了现在的官方称祁皇墓村,百姓相传叫祁王墓村。

祁皇墓准确的说应该叫祁皇后墓,祁皇墓村也应该是祁皇后墓村。祁氏以母后直接主政,按《魏书》记载,被称为女国,派出的使者也叫女国使,这是史家美化之言,因此村民们叫祁皇后墓为祁皇墓,或者是人们的语言习惯,将祁皇后墓简称祁皇墓,这种简称的可能也是不能排除的。

方山永固陵周围的村民为什么又把永固陵称作祁皇墓或祁王墓呢?一是祁皇墓现在未有明确的地址和标志,按祁皇墓旧村地址所反映的祁皇墓和永固陵仅有一河之隔,后人将永固陵误为祁皇墓;二是祁皇墓的厍、张等守墓人,一千七百年来不断的繁衍生息、迁徙,范围不断扩大,遍布了方山永固陵周围,所以后人将永固陵误为祁皇墓。

祁皇墓是拓跋部族早期首个未入金陵的帝陵。从此后又有窦太后、常太后、冯太后未入金陵,另葬它处。然而185年后,文成文明太后冯氏于太和十四年(490年)葬在御河对岸的方山,风水布局一致,规模、气势却相差甚远,方山则大了许多,这也是冯太后尽管知道隔岸就是祁皇墓,仍葬方山的原因之一。

(这次调查由北朝书舍发起,社会各界人士韩瑄、杨志晖、王军、杨亚丽、周玉梅、杨志春、薛秀花、陈利娟等参加,制图昝日晨,航拍照片杨志晖,在此一并致谢)

猜你喜欢

方山旧村拓跋
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周边旧村改造的困境与策略——以广州番禺余荫山房周边旧村为例
“屎壳郎”大王
拓跋珪的“天赐”时代
新政!广州旧村改造整合土地及异地平衡工作指引出台
关于拓跋鲜卑迁徙过程中的文化转变
现场考察
浅谈旧村改造住区景观设计探索研究
领导是咱老家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好茶 方山紫雾茶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