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识图与CAD绘图》融合课程建设研究

2019-05-14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绘图岗位职业

杨 菲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0)

《建筑识图》和《建筑CAD》是建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和工程造价等专业,识图和绘图能力是建筑行业最基本、最核心的能力。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两门课程分上、下两学期设置,学生普遍感觉识图难度大,难以举一反三;同时两门课程都涉及到建筑构造和识图相关专业知识,部分内容重复,教学方式单一,识图和绘图没有相互融入,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不利于实践技能的提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应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执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因此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包括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工作和沟通、协作与交流的综合职业能力。当前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础的专业课程建设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

一、融合课程建设依据

融合课程(fused curriculum)是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合并为一门新课程。1912年,英国哲学、数学家怀特海主张将现代历史与数学结合起来,称为“统计社会分析”,提出了课程融合的概念,他指出刻板、独立的把学科割裂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会扼杀课程的生命力,应该将整个课程的知识相互联系和融合,让学生能“见木见森林”。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进步主义教育,是反对传统基于记忆和机械训练的被动式教育改革运动。杜威是进步教育运动的领袖,他认为教育就是成长、经验的改造,学校就是社会,主张教学应该以获得经验性的主动活动替代传统学科式的教学方式。瑞士构建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与能力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构建起来的,因此学生作为知识构建的主动构建者,是学习活动主体,需要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情境,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新旧知识双向互动,在活动过程中学习与提高,即“做中学,学中做”。

本文研究《建筑识图》与《建筑CAD》两门课程的融合,这两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识图和绘图的能力,是相互关联和相互渗透的,在大部分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中均作为两门独立的课程进行教学。这样设置的优点是教学时间比较充分,能比较详细地讲解相关知识点;缺点是将识图和绘图分开教学,容易造成两门课在教学中出现脱节,学生普遍感觉识图难度大,后期绘图时由于知识遗忘较多,导致不能把识图与绘图完全融合在一起。从构建主义和进步主义教育观来看,这种由教师主导式的学科教育模式缺乏全局视野的学习情境的搭建,阻碍学生通过自主认知和经验成长来提高职业技能。融合课程建设就是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将建筑工程中典型工作任务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结合,对建筑识图与建筑CAD两门课程内容进行解构、重构和序化,构建基于学生认知和专业能力成长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

二、课程建设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是以职业岗位的工作范围为边界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过程性考核、多方综合评价为教学评价形式。课程的组织模式特征为 “三个一致”,即: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识图与CAD绘图》课程建设,是对原有学科型的两门课程结构的解构与重构的过程,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结合,建立一个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相互融合的课程结构,进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的融合。

课程结构的重构不是简单地将两门课程的内容融合,而是打破传统学科型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教学目标,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根据职业能力的培养规律序化专业课程;对岗位职责与能力、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经科学的教学化处理后构建学习性工作任务,即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理实一体、教学做一体,培养学生行动能力、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更新和完善课程。

三、课程建设步骤

1.职业岗位群

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识图与CAD绘图》课程建设包括企业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内容、教学实施、更新和完善等环节。通过对建筑企业的调查研究,建筑工程专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岗位群有施工员、造价员、BIM应用人员、资料员、安全员、材料员等岗位,其中施工员岗位所占比例最大,造价员岗位次之,施工员和造价员岗位所占比例高达到70%以上,近年来随着BIM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BIM技术应用人员的比例开始呈逐年上升趋势,BIM建筑信息管理也成为一个新的专业学科。

2.岗位职业能力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教学目标,而职业能力是知识、技能、素质等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是对职业群中某一职业岗位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掌握具体的工作内容,确定完成该项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对课程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施工员、造价员等岗位的职业活动进行分析,提炼出各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见表1。

3.课程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与学习性工作任务的构建

根据学习性工作任务确定了《建筑识图与CAD绘图》课程应包含五项岗位职业能力,见表2。

以造价员岗位为例,将来自于现实的造价员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构建学习性工作任务,即根据职业成长及任职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领域可以划分为基础平台、专业学习、专长学习三个模块,对应的学习性工作任务见表2。基础平台对应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包括职业学习准备(专业认识),基础知识学习与应用(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建筑工程识读与绘制,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构造知识学习与应用、建设项目中的合作。专业学习包括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安装预算、工程造价控制和项目管理。专长学习包括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造价软件应用、BIM技术应用,见表3。

表1 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表2 《建筑识图与CAD绘图》课程岗位职业能力

表3 学习领域

《建筑识图与CAD绘图》课程是将建筑施工图识图与抄绘、建筑CAD课程内容融合而成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识图与CAD绘图》课程建设核心,是在遵循学习规律的前提下对原有两门课程内容的重新构建和序化。针对表2中的岗位职业能力,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逻辑关系,根据工作过程所需知识、技能、素养的要求,重构《建筑识图与CAD绘图》课程,将学习领域分解为主题学习单元,对课程内容合理序化,使学习内容与工作任务一致,即学习情境,见表4。

学习情境1——投影基础知识及CAD绘图基础,把建筑制图标准融入到CAD基本图形的绘制中,利用CAD三维建模工作空间表达点线面体的投影过程和规律,创建用二维图形表达三维空间几何关系的识图环境。学习情境2——建筑形体的表达,利用CAD建模进行形体分析,然后运用CAD软件绘制建筑形体的三视图和剖面图。学习情境3——框架结构建筑施工图的识读与绘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在识图过程中融入相关的建筑构造知识,引入建筑的三维模型辅助识图,运用CAD软件绘制施工图,最后由学生自主创建建筑三维模型,完成施工图的识读和绘制。学习情境4——砖混结构建筑施工图的识读与绘制,采用项目教学方式,由学生自主完成建筑施工图的识读和图纸会审,强化专业技能职业能力。

表4 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识图与CAD绘图》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4.教学实施

每个学习情境由若干个学习性工作任务组成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课程主要采用“信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通过“独立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反馈评价”一系列过程,获得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过程中的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以学习情境2中的学习任务6——识读和绘制楼梯详图为例,教学环节由课前准备、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部分组成,教学活动及方法见表5。课前教师根据实际建筑工程中的楼梯构造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查阅各类教学资源和资料,带领学生参观实训中心1:1建筑模型;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对楼梯的类型及组成等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上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和扩展相关知识;教师利用PPT、模型、动画等资源展示楼梯详图的图示方法和内容,演示识图的步骤。教师分发任务书,明确目标和要求,学生识读楼梯详图,分组讨论,分析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制定工作计划;教师对计划中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并组织实施。学生分组完成楼梯详图的识图报告,以及楼梯的设计,绘制楼梯平面详图和剖面详图。最后依据学习目标,对识图和绘图过程进行评价(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措施。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做三位一体,强化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5.教学考核

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评价为辅。过程性评价是指授课过程中通过课堂活动记录,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行监控和评估,终结评价是通过对学生的工作成果、作品成绩评估来决定学生成绩。过程评价(包括小组PPT汇报,工作计划)占30%,学生自评、互评(识图报告、绘图成果)占30%,教师评价(识图报告、绘图成果)占40%。

四、课程特色

与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相比,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识图与CAD绘图课程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制图理论知识与识图和绘图职业技能相结合,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了国家标准和相关的建筑构造知识,具备了企业所需的职业素养。

2.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学习情境1采用传统讲授和演示教学法,学习情境2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学习情境3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和引导文教学法,学习情境4主要采用项目导向法等。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物模型、三维建模软件、多媒体资源、实训中心实施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表5 识读和绘制楼梯详图教学计划表

3.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以过程性考核为基础,以职业能力考核为核心,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强调对学生工作过程的评价,注重对沟通和表达能力、协作和组织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使教学评价结果更全面、科学和合理。

五、问题与建议

1.课程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1)师资问题。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专任教师师生比要达到1:20,实际上大部分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师生比都低于1:30,专业课教师严重不足,这为项目课程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识图和CAD绘图》课程对教师的执教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对建筑制图、建筑构造、建筑CAD等专业知识有全面而系统的知识储备,而且还要求教师能进行读图、审图、绘图的示范教学,以及项目化课程的组织和整体把控能力,因此专任教师的执教能力和综合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实训室和实训中心建设。目前与该课程有关的实训室大多还是以制图教室和机房为主,主要用于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没有专门的识图室以及大量的纸质和电子图纸储备,不利于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

2.针对课程建设的建议

(1)提高专任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该课程的专任教师要具备读图、审图、绘图示范教学的能力,进行结构和构造分析的能力,灵活组织教学的能力,以及熟练使用各种工具书的能力。

(2)完善实训室建设。设置纸质识图室和电子识图室,两种识图室也可以合二为一。纸质图纸成本比较高,为了节约成本可以以电子施工图为主,配合教师根据工作任务编写的习题或实训指导手册使用,利用计算机完成技能训练任务。识图室摆放各种建筑模型和节点构造模型,实训中心建设1:1的建筑模型,可供学生参观学习和课程实践。结合校园实体建筑利用学校的教学楼、办公楼、实训楼、宿舍楼等实体建筑开展建筑测绘、识图 等教学活动。

(3)专任教师合作开发系统的教学资源,构建一个先进、科学、合理的教学平台,实现各专业课程之间的互通和共享。无论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其课程教学内容都是围绕建筑工程展开的,为保证教学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避免重复建设,同一专业的各专任教师可以共同合作,结合各自教学的特点和需求,开发一套完整、系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超星等建课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学生通过系统、有序的学习对整个项目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了整体认知,同时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六、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的 《建筑识图与CAD绘图》课程建设,解决了传统学科体系课程设置中因知识碎片化、零散化导致的课程衔接问题,使学习和工作相互融入,在学习中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在工作中实现相关知识的构建和技能的提升。这种“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效率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绘图岗位职业
来自河流的你
“禾下乘凉图”绘图人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垂涎三尺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