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形成的逻辑基础分析
2019-05-13王芝兰
摘 要:随着十九大的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总结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建设经验和理论,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民族复兴梦的实现,有必要对我们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逻辑进行分析和把握。为此,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和形成过程逻辑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思想形成基础;过程;探析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蓝图,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在2010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要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为了实现这一伟大蓝图,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需要有伟大的理论产生。现实和理论需求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现实和理论的内在逻辑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形成的现实逻辑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形成有着最强烈的现实需求和最深厚的现实逻辑基础。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许多突出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现实逻辑基础之一
党的十八大后我党明确了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蓝图,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居收入在2010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十九大强调2018现如今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要清楚点认识到我国仍然是靠着制造业发展的国家,在科研技术上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国民基数大的情况下国民人均收入水平低,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工农业的发展状况都还比较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面临了许多突出的问题。诸如西部落后地區教育落后的问题、医疗卫生保险的问题、富余劳动力工作的问题和再就业的问题等等。而当前最迫切最重要的现实问题就是农村和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解决贫困问题。面对当前相当严峻的发展形势,要想加快推进小康社会建设,重点是把握发展的正确方向,在中国小康社会建设进入决胜阶段,我们要着重建设和发展中西部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解决中西部的发展瓶颈,快速改变中西部落后面貌,在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攻克难关决战决胜,促成小康社会的建成。
(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形成的重要的现实逻辑基础
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中国社会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那就是经济发展速度会降下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和质量要求更高。因此,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以适应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经济更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就成为当前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基础。
具体就是,4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发展,但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据资料显示,我国农业贡献度在不断地降低,经济主要靠第二产业的拉动,其次是服务业,同时粗糙的工业技术使得工业在快速发展之下带来了能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这些因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会严重阻碍我国的经济发展。很显然,中国的GDP增速在减缓,对于这种情况,学者有的认为“经济下滑是因为全球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随着这种外部原因的解除,中国经济会恢复快速增长;而绝大多数的学者认为,中国经济近几年增速下滑的原因是趋势性的,是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旧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增速的下滑是必然的。而从现实来看,中国经济的GDP增速放缓是一个新常态。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出现,会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也呼唤着新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习近平小康社会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在这一经济社会存在下的产物。
(三)中国社会社会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决战新阶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形成的迫切现实逻辑基础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党的十九大指出我们今天已经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直接关系着我国伟大的民族复兴梦的实现,这对党和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党必须遵循改革开放的现实逻辑,从理论和现实上为我国今天和今后的发展进行理论探索和现实实践经验总结。
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科学领域发展方面尤为突出,国民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的社会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大量的中西部地区还处在脱贫和脱困的路上。这些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也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那就是牺牲了环境和资源。目前社会存在着一些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矛盾。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益会触及一些既得利益的利益,加之我国社会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社会人口体量巨大,如何解决近14亿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摆在我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大难题。今天的改革与40年前改革有所不同,许多改革措施都不可避免地触动到既得利益,当前的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期,面临的阻力和困难都极其巨大,中国的改革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攻坚期。因此,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必须以攻坚的勇气进一步推进改革,这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时期,突破改革开放深入区,加强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唯有如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显得尤其迫切与重要,也正是如此,加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也显得尤为重要也。也正是从意义上来说,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习近平小康社会理论形成的重要的现实逻辑基础
(四)人民群众对中国梦和民族复兴梦的强烈期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形成的现实情感逻辑基础
中国人民对美好社会理想的追求是坚定不移的。中国在近代遭受了太多的屈辱,但从不曾被困难所打倒,历经艰难困苦,在党的领导下,最终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的国家。人们强烈期盼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期盼着中国梦的早日实现。人民对党的感情和支持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前进的重要物质和精神基础。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情感诉求是我们党的行动的力量源泉,是我们党一直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党的理论形成的现实逻辑基础之一。党的十八大后,习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构想,党的十九大把“中国梦”提出了分成新的二步走的理论,并指出今天我们社会已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开启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然而,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是一个漫长的艰苦付出追求追逐过程,但是我们相信,在人民的支持、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定能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形成的理论逻辑基础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有其继承和发展的脉络,有着坚实的理论逻辑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既有对中国古代关于“小康、大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有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中国化发展。
(一)中国传统的“小康”、“大同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形成的传统逻辑基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民劳篇》里:“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可缓四方。”意思是说人民已经很劳累了,应该得到康乐和安居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强盛四方安定。意在规劝统治者不要荼毒百姓而让民休养生息。
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曾提出“小康”、“大同”的思想。孔子在《礼记.礼运》对其“大同”、“小康”社会描述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是谓小康。”
传统小康社会就是一个人人幸福安康、乐业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这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社会追求的目标。小康社会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是与“大同”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孔子主张:“天下为公。”在孔子的思想中天下最好的形势是天下为公,人们互相礼让、互相关爱、选贤与能。追求“小康”、“大同”社会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一个梦想,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思想。
(二)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来源
20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要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物质生活极大富裕,人民精神生活极大丰富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也是我党的最高理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党的指导思想,是习近平小康社会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最终发展归属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是一个和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和平友爱、幸福的世界,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是人类最高级的理想社会,是人类奋斗的终极社会目标。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理想”,立足于中国社会处于社会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科学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方略,将中国社会的发展分成三步走,而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步。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及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三)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小康社会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又一重要理论逻辑基础
在我国,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现实思考,他说:“我们的目标,第一步是到2000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曾在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民族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说,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党十八大正式提出和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即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而在发展目标上实现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跃升。
以上思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會主义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形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形成的过程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最早表述。我们党在十八大就确立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的方法和步骤制定的规划,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方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务院机构出台《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对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工作机制等方面都做了详尽规制,推动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全面开展。应当说,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今后一个时期对于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性思想,将对中国扶贫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再次指出: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是经济、民主、科教、文化、社会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社会在党的领导下,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推动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可持续的协调发展,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党的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也为全面小康社会建成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党十九大正提出了当前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决胜全成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新征程和新时代。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指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攻目标、重点领域、战略方向和战略抓手,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小康社会思想理论,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习近平小康社会思想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向世人宣告了我们将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从此踏上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 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发行,2014年11月,第513-514页.
[2] 戴圣.礼记[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0.
作者简介:王芝兰(1969-),女,汉族,四川通江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社会工作等相关理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