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的影响和解决对策
2019-05-13刘兵
摘 要:新媒体作为网络文化的一种,是文化内容、文化表现方式以及文化传播手段的一种全方位的创新,它不仅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文章在阐释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的影响,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增强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
网络的诞生,改变了世界的生产方式、实践方式和交往方式,而且还形成了一系列的网络文化,从QQ、博客、微博再到微信,都对人们学习、交流和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于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新媒体已经成为普遍应用的学习交流软件,他们借助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实时在朋友圈呈现自己的状态,展示自己的图片以及分享各种讯息等,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大,超乎我们的想象。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为他们提供求知的窗口,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新媒体中存在的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却使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偏移,淡化大学生对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理念的认识,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而,深入推进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新媒体,循序渐进地把教育工作引向深入。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他们的健康成长对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起这一重大使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所有价值观念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是最根本、最重要和最集中的价值内核,它的成型和系统化,必将成为大学生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潜入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深处,进而作为大学生的价值传统和文化精神长期稳定下来,发挥代代相传的价值传递效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抽象的,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具体体现。中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以“坚定信仰”为价值灵魂,以“忠于理想”为价值目标,以“爱国创新”为价值主题,以“知荣明耻”为价值体现。这四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高度统一的总体性概括,四者缺一不可。
二、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的积极影响
(一)扩大了大学生价值认知的视野。由于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使大学生可以跨越时空、跨越国家、跨越民族进行自由地、平等地开展文化交流,激发大学生的思想火花,使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不断完善,心态更加开放、包容,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平等意识、主体意识、发展意识和开放意识。
(二)增强了大学生价值主体的自我意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这是每个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信息的交流沟通,大学生可以展现自己的风采,宣泄自己的苦闷,不需要考虑到在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种种难题,自己的内心世界容易被打开,渴望寻求理解包容,希望与他人产生共鸣,得到精神慰藉,从而获得幸福感、成就感与满足感,如果这些精神需求的充分满足,无疑将有利于他们正视自我,增强自信心,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实现。
(三)丰富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与传统的交往方式相比,新媒体使交往更为广泛、方便、便捷,交往、交流形式更加新颖,内容也丰富多样。这延伸了大学生社会交往活动的空间,丰富了大学生的社会关系,增长了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和见识。
(四)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新媒体上的信息资源丰富,内容充实,对于大学生充实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更新观念有很大的帮助。网络上的各种专业知识库,各种论题的讨论会,大量的共享信息资源,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大大丰富,他们可以同时以文字、声音、图像的形式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而且虚拟现实技术更可以使大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得到极大的愉悦。
三、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的负面影响
(一)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倾向。新媒体的信息丰富多样,但是同时也种类繁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而这些背后蕴含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等错综复杂、相互碰撞带来了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思维模式的差異化等诸多矛盾和冲突容易使大学生混淆视听、随波逐流,失去理性的选择,无法分清现实的情况与虚拟情况,而产生偏执甚至是极端的想法。
(二)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虽然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扩大了交往面,但可能体验着一种不对称的情感交往和信息交流,而这种交流恰恰满足了一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交流的不自信,借助虚拟交流来回避现实交往中遇到的一系列的困难,这使得他们逃避现实,减少对周围人际的交往和接触,更增强了其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产生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等症状,可能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甚至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三)一定程度上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还是信息的传播者,既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畅所欲言,在增强其自我意识、扩大其交往面的同时,也存在胡乱传播信息、曲解歪用滥用信息等现象存在。有研究表明,在网络信息中,排除学术性的信息,其他的信息中约有一半与色情内容有关,这些信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有甚者,发布扰乱社会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四、新媒体下增强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的措施建议
(一)高度关注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一方面,高校应该在线上和线下开展丰富多彩的、交互式的教育融合活动,发挥学生骨干的宣传、组织和发动作用,广泛征集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正视自我,接纳自我,管理自我,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另一方面,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大学生,无论是网络世界还是现实世界,只要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去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会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和赏识,从而增强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二)打造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的工作队伍。在当今新媒体已经成为趋势的情况下,想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打造精通新媒体技术,关注青年网民思想动态,与他们能打成一片的工作队伍。一方面要培育和发挥包括学生朋辈在内的团学骨干和组织的影响作用,引导他们在青年学生聚集的论坛、群或朋友圈等新媒体平台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积极引导同学正视社会现实的矛盾和冲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要对新媒体环境下学生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及时的沟通和疏导,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文化活动纠正学生有失偏颇的价值认知,强化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的积极影响。
(三)加强对大众传媒信息的合理引导。大众传媒在个体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作为大众传媒不仅要遵守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坚守法律底线,还应该积极发现、传播和弘扬正能量。 “三俗”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低俗文化表现在为了某种利益将不健康的信息大量传播,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文化环境。大众传媒的低俗化,影响了大学生对客观价值的认知和判断,使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功利化,精神生活具有享乐主义、颓废主义的物质价值取向。因而,高校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以正确的价值导向积极引导学生明辨大众传媒信息的是非善恶美丑,在良莠不齐的信息中比较、筛选、鉴别,排除负面干扰,吸收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冯瑜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旨的解读 [J].考試周刊,2014.
[2] 贾敬远.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D].山东大学,2008.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模式及其实现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017SJBFDY169。
作者简介:刘兵(1980.01- ),女,汉族,黑龙江绥化人,副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