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探究
2019-05-13王志芳
摘 要: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探索创新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路,其核心是转变资助理念和创新资助模式。文章以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为例,对胜利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进行调查分析,立足贫困生群体的实际情况,提出构建“五个三”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体系;资助育人
近年来,资助育人工作一直在强调:资助是基础,育人是目标。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传统的以提供经济援助为目标的保障性资助体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质疑,并逐渐被以经济援助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的“一体多翼”、“资助包”等形式的发展性资助取代。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探索创新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路,其核心是转变资助理念和创新资助模式。转变资助理念,就要立足“以学生为本”的主旨,明确资助的目的和意义不是解一时之经济匮乏,而应着眼于学生个体的成长。创新资助模式,就要立足常规资助形式,实现多层次、多角度、多主体的资助体系。根据胜利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调查分析,立足胜利学院贫困生群体的实际情况,构建“五个三”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即把握3个原则,搭建3个平台,立足3个维度,培养3种意识,提升3种能力,力争实现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规范化、人性化、体系化。
一、把握3个原则
(一)以人为本
胜利学院每年面向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等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生共10000余人,贫困生群体中目前共有2000余人通过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形式获得资助,仍然有部分学生虽然提出申请,却因资助名额的限制,未能获得资助。如何更好地落实和推进我校贫困生资助相关政策,使得这项工作更加体现“以人为本”,更加充满“人文关怀”,贯穿于资助工作开展的前前后后的每一个环节中。细化实施过程,做好精准资助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要把资助工作当做一种福利,一种奖励,一种“一杯羹人人都想分之”的利益体。因此,在学校对于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宣传、解读、贯彻、落实过程中,要到位,要彻底,要深入人心。将政策的宣传与学生感恩教育结合起来;将政策落实与学生自觉帮困助困教育结合起来。在励志奖学金、助学金评选过程中,要考虑到贫困生自卑感与急切的获得感的内心矛盾冲突,做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营造良好的帮困、助困、扶困的氛围。在评选结束后,要关注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变化,将资助和育人紧密结合,组织开展受助学生座谈会以及家庭经济困难未受助学生座谈会,了解他们阶段性的学习、生活,了解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了解他们对于资助工作过程的意见反馈,对于进一步完善资助工作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座谈,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学业成长和个人规划,结合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学生个人成长指导,做到以人为本,精准资助。
(二)公平公正
在贫困生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精准资助是开展资助工作的基本目标,而精准的前提是过程的精细化和资助对象的精确化,资助工作要做到精细、精确、精准,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精准定位
要想更加深入地了解胜利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实的家庭经济状况,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就要做到精准定位。精准定位,就是要解决由于贫困生认定难而导致资助政策运行效果不佳的问题。笔者认为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关注新生录取数据
新生录取数据信息是高校了解新生的第一手资料,在新生情况说明一栏中,“建档立卡”学生在录取信息中已进行标注。建档立卡就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坚持实施扶贫开发工作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衔接,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建档立卡学生信息已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对高校资助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参考新生录取一手信息,对于开展好学校资助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1.主动联系相关部门
目前贫困生认定工作主要依据学生提交的个人申请书,生源地村、乡镇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以及亲属疾病病例等相关证明材料。我校新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贫困水平、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存有较大差异,加之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材料中由生源地开具的证明材料,由原来的村、镇、县民政局三级盖章简化为村、镇两级盖章,使得辨别材料真实性上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新生入学后,各位辅导员老师要查看新生提交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助学金申请等相关材料,主动与当地相关部门、学生家长联系,有条件的进行实地走访,更加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
2.细化认定评价指标
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性方面主要参照学生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并结合同宿舍、班级以及学生干部、辅导员的日常观察以及对学生的评价,辅助进行认定工作,发挥学生群体以及辅导员在认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定量方面,可以涵盖家庭人口、家庭收入、消费支出、学习成绩、思想品德、勤工俭学情况等对贫困生进行综合性地全方位的认定,避免将助学金的所得变为理所当然。另外,在大数据时代,学工处可与后勤保障处结合,对学生日常消费情况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日常消费情况判别学生日常经济及消费水平。
(2)合理评定
根据调查问卷以及学生座谈收集的信息,了解到我校目前各學院各专业评定助学金流程呈现多样化,部分专业在评定时依然存有班级自评定结果、简化流程、轮流评定等现象发生。在评定时,忽略贫困生的心理压力采取演讲的形式等,对于贫困生资助工作开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贫困生资助工作特别是像助学金评选工作,要不断创新形式,借助大数据、学生自身提供的家庭经济情况相关证明材料、班级学生及干部的意见、学生座谈、家访、电话沟通等形式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深入了解,通过班级评议、专业评议等程序严格进行评选。评选过程中,分别以年级、专业为单位,成立以辅导员(班主任)为组长,学生代表担任成员的评议小组,负责贫困生认定的民主评议工作。认定小组成员中,学生代表人数一般不少于年级(或专业)总人数的10%。评议过程中,可选定主持人,由学生本人提前将学生家庭情况填入登记评定表中,在评议小组成员评议时,家庭经济困难登记评定表采取匿名方式进行,如此开展,即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本人自行陈述的尴尬以及实行投票的拉票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该环节的公平公正。
在评定后,要在全专业范围内进行公示,并在第二年进行认定结果的复查。在这过程中,有些学生家庭可能出现突发变故导致家庭经济困难,有些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也会出现好转,要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通盘考虑,保证该项工作的合理开展。
(3)满足需求
贫困大学生是全国高校学生中的一类特殊群体,得到了国家、社会和学校的高度关注。国家的政策扶持,社会爱心人士的捐助,学校奖、助、贷、免、补、勤一体化的资助支持,使得目前在校生基本能解决学费、生活费等困难,贫困程度得到了大大的缓解。但是,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经济上的贫困是表层,而深层伴随的便是心理、能力、思想、精神、知识等方面的贫困与贫乏,因此单纯的经济资助无法满足贫困生健康成长的需求。
从调查分析结果看,目前我校个别贫困大学生仍然存在自卑、自暴自弃、学习基础差、思想态度不端正、贪图享受不付出、盲目攀比、消费观不合理等现象。从高校教育管理角度来讲,对于贫困生的资助工作,要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更要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和创业等综合能力的提升,给贫困生更多人文关怀及更加全面的教育,这既是贫困生自身成长的需求,更是教育部给予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要求。
二、搭建3个平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扩建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贯彻党的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基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根据我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在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实现经济资助与教育资助的双向并行,在实现经济资助的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相结合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资助,进一步借助思想教育、励志教育、心理疏导、能力提升、德行奖励等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的提升。在解决学生当前的经济贫困的同时,又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搭建胜利学院贫困生发展性资助工作平台,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完善学校资助工作体系
第一,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相关政策、规章制度,做到政策明晰,程序规范。成立学校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对接各教学院资助工作。建立贫困生数据库,实行数据库动态管理,严格落实贫困生复查工作,确保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获得资助。各教学院进一步完善助学金评选流程,在保证流程规范的基础上,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避免出现助学金评选流于形式、程序不当、平均分配等违规现象出现,对于评选过程中出现的借助评选获取私利的负责人、学生干部等给予严肃处理。学校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可设立投诉箱,广泛征集关于资助工作开展的意见建议。
第二,完善有偿资助岗位管理。根据学校贫困生基本情况设立勤工助学岗,并予以公示。严格对勤工助学岗位的考核与管理,提高助学岗位的收入比,确保不低于校外兼职收入的平均水平,使得学生能在公平、合理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付出能够有所得。建立勤工助学库,在人员聘用上加以面试考核,择优录取,引导学生珍惜学校提供的实践平台,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为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第三,根据贫困生群体的特点,围绕思想教育、励志教育、心理疏导、能力提升、德行奖励开展教育资助工作,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第四,积极开展贫困生家访工作,通过实地走访、考察、座谈等深入了解贫困生家庭实际状况,了解致贫原因,了解当地的经济水平,对于进一步细致地开展资助工作提供参考。
(二)借助企业资源优势
近年来,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已成为独立学院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教学院系结合专业特点及育人特色,分别与海科集团、万通海欣控股集团、山东京博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日照四维地理信息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部分单位如渤海管道燃气公司、东营尚思培优教育培训学校等在我校设立了奖学金。校企协同育人的推进为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可借鉴意义。学校及各教学院可与部分企业进行联系,专门为我校贫困大学生提供参观、见习、实习的机会,也可为贫困大学生设立助学金、奖学金,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实践能力,激励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加强与校友的沟通
目前,我校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尚思培优奖学金是由文法毕业生崔甜甜创业成功后在母校设立,伴随着胜利学院的成长和发展,我校各专业已有部分优秀校友在各行各业取得了突出成绩和不凡的业绩。加强与校友的沟通,邀请优秀校友回母校开展访谈、座谈、讲座等系列活动,对于贫困生的教育资助工作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另外,对于有能力、有资源的优秀校友,可建议他们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爱心基金等,引领校友关注母校发展,关注学弟学妹成长。
三、立足3个维度
开展贫困生的教育资助,须借助学校现有资源,即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生涯规划教育团队以及科技创新团队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科技创新教育工作。
(一)心理健康教育
胜利学院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符合資质的相关老师对接各教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老师开展工作。每年新生入学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5月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设立咨询室、团体活动室等,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校、院两级各借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场地等资源优势,开展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生涯规划教育
生涯规划的目的不是简单的找到一份工作,而是让我们认识自己、成为自己。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只有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性格、价值观、能力、兴趣、气质类型等等,才能更好地挖掘潜能,实现最终的自我实现;尼采说,“成为你自己”,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直面内心,接纳自己,为自己定下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因此,生涯规划的目的是让我们生活得更加自由、更加自在、更加充满活力,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未来,而在于启动当下;唯有把握当下,才能把握未来。
贫困生入学后根据日常表现主要划分为两类,一类同学在高考前他们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考上大学,只要考上大学,他们认为就可以摆脱靠拼苦力式的生活模式,但一旦进入大学,他们考大学的愿望已经满足,接下来的大学生活该如何过,充满迷茫。另一类同学考上大学后,盲目攀比,滋生抱怨,沉溺游戏不可自拔。因此,新生入学进行贫困生建档后,应尽快针对这一群体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借助学校生涯规划团队的力量开展相关讲座、生涯咨询、学业指导等,引导贫困生在大学树立合理的学习、生活目标,度过充实的大学生活。
(三)科技创新教育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近年来,学校特别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改建实验室,打造东营市重点实验室,争创良好的科技育人环境。近几年我校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科技创新大赛、英语竞赛、机器人大赛、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级、省级奖励共300余项。在参赛的学生中,涵盖了贫困生群体,他们坚定执着、不怕吃苦,利用寒暑假,不畏酷暑严寒待在实验室、教室,认真备赛,勤于研究,这部分群体正是贫困生群体的引领者和榜样。因此,在贫困生教育资助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引导、指导学生申报大创项目、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对于提高贫困生的综合品质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四、培养3种意识
“育人為本,德育为先”是社会主义高校育人的价值理念。我国高校资助政策的价值定位清晰而准确,但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不免存在,在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就其机制、体制、内涵、成效上依然存有弊端和缺陷。因此,我校在教育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依然要注意培养学生诚信、感恩、自强3种意识。
(一)培养诚信之德
“德是才之冠,无德则无崇。道德品质和价值追求是人才培养的灵魂和核心。”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选拔有用之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诚信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贫困生,在接受国家、社会、学校资助的同时,定要以诚信为立身之本,避免出现随意欠还贷款现象。
(二)培养感恩之情
对于贫困生而言,感恩之情是贫困生得以前进的最大动力,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是面对困难保持乐观的心境。首先,要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情。要尊重父母,尊重自己面对的生活以及困难的考验,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并将这种心理上的不平衡抛至父母。保持一颗平常心态,积极乐观地适应并努力去改变。其实,要感恩国家、社会、学校各方给予自己的支持、关心和帮助。作为一名大学生,要保持对社会的公正评价,要深入认知,清醒认知,要辩证地看待社会和生活。作为一名受助者、受益者,要心怀感恩,要努力从受益者变为施益者,要时刻传递正能量,去传递国家、社会、学校给予的关怀、关心和关爱,并让这种大爱得以传递。
(三)培养自强之志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沉得住气、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难的时候熬一熬、坚持住,下一秒也许会柳暗花明。特别是年轻人,不要在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吃点苦,储备下知识、心态、能力,就是为未来准备礼物。世上没有白费的努力,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我们种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所有的积累和积淀在将来的某个特殊的时间点定会迸发出强大的力量。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扛得住、挺得住,会把我们变成坚定从容、内心笃定的人。由外在的助力变为内在的动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奋力拼搏、迎难而上的意志,将终生受用。
五、提升3种技能
完善贫困生的认定程序以及资助体系,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还需要通过步入社会检验我们对于贫困生的培养的成果。贫困大学生如何才能在求职时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笔者认为还需要注意3种技能的提升,即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技能是人们通过后天学习和练习而获得的能力,在毕业生求职面试的过程中,通常会以成就故事的形式来对求职者进行面试,也就是所谓的STAR法则,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素:当时的形势(Situation)、面临的任务(Task)、采取的行动(Action)以及取得的结果(Results)。从求职者成就故事的编写过程中,能够反映求职者的核心品质、核心技能。
(一)专业知识技能
所谓专业知识技能就是需要经过有意识的专门的学习和记忆而获得的知识。一般用名词表示。专业知识技能是求职者进入企业的敲门砖,是对求职者所学专业的深度考核,所以,作为一名学生,在校期间应扎实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通过专业课的学习、自学相关课程、资格认证考试培训等获得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目前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都要通过课程考试的形式来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学好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对于贫困生的自我成长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二)可迁移技能
可迁移技能主要反映在生活的各方面,在求职过程中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品质,又称为通用技能,一般用动词来表示。在求职过程中,HR一般用以下问题来检验求职者是否具备一定的可迁移技能:你都会做什么?你参加过哪些社会实践?请用5-10个动词来概述你的工作能力等。可迁移技能一般是通过参加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实习培训、过程总结中获得。因此,在课程学习之余,学校或教学院应多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活动,并定期进行活动小结。
(三)自我管理技能
自我管理技能是个体独具的优秀的品质及特征,是影响职业生涯成功与否的关键,它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一般用形容词或副词来表示。在面试时通常会呈现以下问题来考核应聘者的自我管理技能:请用5个形容词来描述你的优点;在老师眼里,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你的同学通常怎么评价你?你觉得自己身上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自我管理技能一般是通过意志力的培养、自我认知的提高、榜样的认同与练习以及丰富的精神生活中去提升,自我管理技能是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贫困生群体来说,迎难而上、不怕挫折、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将成为他们在职场生存的优势条件。
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实践,需要我们怀有一颗关爱学生成长的心去关心、呵护每一位贫困生,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谢少娜.浅析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精细化管理[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
[2]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2007]70号.
[3] 张志勇.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路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5(2).
[4] 刘家祥.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价值逻辑[J].江苏高教,2018(4).
作者简介:王志芳(1984.05- ),女,汉族,山东高密人,中共党员,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教育与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