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营利组织自律机制的研究
2019-05-13杨帆
摘 要:近年来,非营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壮大 ,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的信任危机,由此产生了很多负面事件,对社会造成极大影响。因此,文章对于非营利组织的自律机制进行研究,建议建立完善的自律机制,以促进非营利组织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自律;治理
一、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
目前,世界非营利组织管理思想的时代已经到来,现代管理学理念已经成为非营利组织成功的关键要素和基本因素。不论是倡导环境保护,还是开展扶贫救济活动,不论是维护和平、人权,还是保护多元文化、弱势群体,不论是政府扶助,还是志愿者风险,都涉及到非营利组织管理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政治环境的宽松,尤其是政府职能的转换,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就非政府性而言,中国非营利组织主要体现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基本形态。自上而下的非营利组织是指由政府推动成立或从政府机构转变而来,但与政府关系仍旧密切的非营利组织,在经济上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自下而上的非营利组织则一般是民间出于一直的兴趣或要求而自发创建的。
就非营利性方面而言,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显示表现与理想状态还存在较大的距离,主要表现在规制不严和自律很难两方面。以商业活动营利可能会使非营利组织将注意力和兴趣点放在营利活动上,在国家法律没有强制规定所有非营利组织的这部分利润要全部上交的情况下,仅有“利润不得在组织成员之间分配”的原则性规定还不足以抵挡市场的诱惑,非营利组织有异化为盈利组织的可能,并最终把追逐利润确定为组织的目标。
二、非营利组织自律机制的意义
由上文可以看出,世界各国的非营利组织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经济人”假设认为,驱使经济社会生活中所有成员进行一切活动的动机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其行动的逻辑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如果将“经济人”假设引人非营利界,就不难看到在非营利的各个部门中,虽然是以营利为目的,但是其组织成员并非生活在伊甸园中,他们为了满足自身的享乐,满足自身对于名誉财富的追求,势必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各种各样的利益。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自我和外部约束软化,他们很可能偏离甚至背离非营利组织的宗旨,这样势必导致非营利性组织的失灵。因此非营利组织的自律有利于净化组织内部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非营利组织的失灵,减少贪污腐败的财款,更好地为社会、为需要的人群服务,从而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对于政府来说,构建完善的非营利组织自律机制有利于增强组织的自主性,加强组织自主管理、自主监察的权利,有利于減轻政府负担,符合当代政府“简”的作风,可以避免政府面对众多非营利组织而管理乏力的局面。也可以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有利于政府将资金更多用于经济建设方面,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政治和谐稳定。
三、非营利组织自律的内容
关于非营利组织自律的主要内容,世界各国的情况都具有自己的一些特色。例如,澳大利亚行业协会主要是制定出业内标准,做好信息方面的工作,成为政府得力的助手,代表成员协调他们和服务对象以及政府等之间的关系。而美国行业管理机构主要是制定美国非营利组织的伦理守则,相互之间交流信息,组织必要的会议来共同研究公共政策,以增进组织的公开透明,来保证非营利机构具有活力地健康发展。
非营利组织自律的实现形式有行业认可、行业赞许和行业规制等。以此提高非营利组织的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度。淘汰掉不合格的组来织实现非营利组织的良性发展。
第一,行业认可制。即由行业自治组织审查并承认某个非营利组织为其成员,从而在公众中获得某种合法性。非营利组织要获得相关行业认可必须满足行业提出的有关条件。因此,非营利组织会完成行业制定的高标准规定以获得合法性,从而在群众中获得一定的公信力,进而能够获得捐赠。行业认可制对成员的重要约束是在成员违规时可能受到的行业谴责并被开除成员资格。
第二,行业赞许制。行业自治组织根据行业特点和特定的标准对成员组织进行评估、排序并对成就卓越者进行表彰。行业赞许制的目的在于提高那些表现较为优异的成员组织的社会公信力无形中对那些表现欠佳的成员组织形成生存压力。因为行业自治组织可能把评比结果公布给潜在的捐助者,成就卓越者就会得到更多的捐助而那些表现欠佳者则可能得不到捐助从而形成对成员组织的外部约束。
第三,行业规制。行业自治组织对成员组织制定的可操作的工作标准和要求成员组织的运作应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这些具体工作标准和要求进行。行业规制通过维护每个成员组织相关行为的统一性来达到规范整个行业的目的。
四、非营利组织自律机制的建议
(1)政府需要积极发挥作用,支持非营利组织行业自律发挥出作用。在今后一段时期,政府应当高度重视非营利组织自律机制的建立,完善管理机制,积极倡导那些旨在推动建立非营利组织自制机制的努力,并鼓励非营利组织通过必要的行业规约与行业道德来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与相互建立行监督管理。政府可以利用其行政权力以管理者的身份在登记、组织活动、资金管理、审计等方面加大监督的力度。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和相应的惩罚制度。通过信息监测,制定相关的治理方法与措施。建立信息系统,使非营利组织的活动透明化,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
(2) 建立NPO行业自律。从目前全球各国的情况来分析,普遍都能意识到非营利组织的重要性,也注意强调其公信力的保持,但很少有国家真正对非营利组织制定了强硬性的法律法规,只是给予一些最低的准入标准。就目前情况而言,对非营利组织真正可以起到约束作用的是NPO的行业自律协会。自律协会制定一系列高标准去吸引、鼓励NPO的加入,以便为他们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获得公众对其的认可与捐赠。
(3)完善相关的行业自律法律法规。制定任何法规,都需要结合国情,结合行业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同样,我们也需要借鉴其他国家非营利组织行业的优秀做法,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法规,特别是针对经济类组织的法规更应该详细严谨。制度的完善使得组织的运行程序呈现出公正透明的特征,各种信息可以及时有效地向公众公开,减少甚至消除暗箱操作。
(4)强化非营利组织的道德伦理教育,早日建立系统而全面的中国非营利组织的自律标准。虽然非营利组织是以社会和公众的需求作为主要的驱动力,但由于利益的驱动和诱惑的侵蚀会严重影响人的内心,如果没有先进的信用文化和组织理念,非营利组织同样可能失掉基本的道德伦理。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文化,通过精神力量思想层面坚定信念,用公益精神来凝聚力量。当前我们要加大对非营利组织组织领导人和员工的道德伦理教育,强化组织的理想信念,逐步培养他们的人本观念,把组织的价值观渗入到组织成员的内心。同时要切实加强对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以及传统美德的教育。另外,非营利组织也需要树立诚信缺失的危机意识。
(5)他律可以有效缓解非营利组织失灵的状况,更主要的是组织内部应该实现自律。由于非营利组织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们是一种非政府、非营利的社会组织,它们的主要资源来源于捐赠,主要的成员来自于志愿者,主要的活动是动员和运作公益性资源为社会提供,这些由广大成员参与的行业组织,发展滞后会严重影响到行业自律作用的发挥。考虑到当前非营利组织行業的落后现状,需要提高组织内人员的素质。非营利组织出现的贪污腐败现象以及造成诚信危机等许多问题从根源上来看都是组织内部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所造成的,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加强道德伦理教育,也应努力提高行业自治组织的人员素质,首先是增强领导者的自律,只有领导者自身做出自律的表率,才能要求组织中的其他人进行自律。同时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课程,逐步实现从业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为了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参与,组织需要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保障。
(6)组织内部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有利于克服代理人的道德风险问题。然而,内部治理结构是一个相互制衡的组织结构,着重于监督与制衡,而忽视激励合约。而非营利组织中的代理成本与道德风险问题仅仅依靠监督与制衡是不可能解决的。关键是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促使代理人努力,从而克服道德风险行为。
参考文献
[1] 郑振宇.构建非营利组织行业自律机制的探讨[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01):102-104.[2017-10-08].
[2] 王忠平.建立中国非营利组织的自律体系探讨[J].当代经济,2008(05):86-88.[2017-10-08].
作者简介:杨帆(1997- ),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本科在读,主要从事研究公共管理、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