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与服务联盟建设研究

2019-05-13蒋凌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图书馆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服务联盟

摘要:文章阐述了区域一体化及其对图书馆服务带来的冲击,分析了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现状,指出了区域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与服务联盟建设的优势,提出了区域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服务联盟的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04-0103-03

在区域一体化建设背景下,各种国际机构、不同国家与各地区之间形成了更为密切的多边交流机制,在经济、文化多边交流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一体化建设,构建文化、社会保障等多要素融合的新格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不仅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给文化服务机构带来了冲击。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服务机构,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要想满足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用户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加强与其他机构的深入合作,就必须突破不同机构之间的界限,建设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的资源共建共享服务联盟,最终达成资源共建、服务联合、开放一体的目标。

1区域一体化及其对图书馆服务带来的冲击

1.1区域一体化的概念

区域一体化的概念最早由荷兰经济学家Tinbergen提出,他指出,区域一体化是资本主义寻找剩余产品倾销场所的方式。1962年,美国經济学家Balassa指出,区域一体化是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差别待遇的种种举措,是不同成员之间生产要素的再分配[1]。国外学者对区域一体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与国际关系领域,强调在规模效应的前提下实现不同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而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影响着全球化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

1.2区域一体化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区域一体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区域一体化对各行各业的影响日益凸显。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区域一体化发展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区域一体化图书馆管理服务发展的需求,区域内的图书馆机构需要打破界限,建立基于集群管理的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构建统一的信息服务体系,为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提供重要保障[2]。此外,图书馆还应与其他文化机构如文化馆、博物馆、文物研究机构开展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降低资源建设成本,实现区域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2区域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分析——以浙江地区为例

互联网时代信息规模日益扩大及资源建设成本高的特点,促进了地缘关系紧密的区域图书馆的深入合作,以馆际交互的方式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这是我国图书馆建立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区域服务联盟的必要途径。笔者以浙江地区公共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了解区域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为区域联盟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

2.1总体建设情况

浙江图书馆作为区域资源共建共享的主体,为解决数字化资源重复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于2009年建设了“浙江网络图书馆”,即对全省所有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统一的平台,为用户提供统一服务窗口。用户只需要简单注册,就可以进入网络图书馆享受海量信息资源。以该平台为服务载体,各级公共图书馆都参与该项目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数据库资源重复建设与购买的问题。然而,因每个图书馆拥有各自独立的服务业务,致使该服务平台并未真正实现严格意义上的区域服务联盟建设目的。

2.2资源共建共享方式

浙江网络图书馆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主要采用联机检索、馆际互借、全文阅读、电子原文传递等方式。网络图书馆在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方面采用联机检索方式,倡导各级图书馆联合开展文献传递、联合咨询等服务,并建立跨系统资源共享管理制度,促进数字化资源的统一整合。此后,浙江图书馆根据省文化厅颁布的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文件的要求,确立区域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目标,明确不同图书馆的职责,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建立资源协作平台,并开通在线咨询服务通道,为更多的图书馆提供文献传递服务。

2.3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浙江网络图书馆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尚处于无序状态,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从用户角度看。浙江网络图书馆采用后台传递方式为用户提供所需资源时,需要用户提前提交申请,后台在获取用户的请求后在12小时内将资源发送给用户。这种方式虽然可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但缺乏时效性,大大降低了用户体验。②从馆藏资源建设角度看。一方面,很多图书馆(尤其是县区级图书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文献资源无法得到及时补充,资源共享所需的硬件设施欠缺,且部分图书馆不愿意共享自身的特色馆藏资源;另一方面,部分图书馆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在实现线上资源共享方面有一定的困难。③工作人员缺少资源共建共享意识。由于部分工作人员缺少资源共建共享意识,从而导致各馆之间资源共享渠道极为不畅。

蒋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与服务联盟建设研究

3区域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服务联盟建设的优势

成立区域图书馆服务联盟,形成资源共建共享联合体是提高资源共建共享效率,推动区域文化事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对提高区域文化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3.1降低资源建设成本

区域图书馆多方协作,以打造多层次资源共享体系为目标,打破系统障碍,实现跨部门、跨机构的资源联合共建与共享,将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机构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整合。区域图书馆服务联盟的建立可以大大减少图书馆在文献采购、数据建设方面的人力、精力和资金的投入,为资源建设争取更多的优惠,便于以联合体的名义为图书馆争取到更多后期技术支持。联盟的建立消除了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差异性,形成了统一的资源调用平台,更有利于图书馆深化合作[3]。此外,区域图书馆联盟有利于成员馆之间的经验分享,促进不同成员在业务培训、服务优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好地提高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3.2实现需求与服务对接

区域图书馆服务联盟主要由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系统信息机构等组成,因不同成员馆的服务各具特色,在资源建设方面可以形成优势互补,为用户提供多种信息资源,让服务内容更加完善,服务方式更加灵活。在服务模式与内容方面,区域图书馆联盟并非簡单地复制,而是根据不同成员馆的特点,凸显各自人力、资源与服务优势,通过整合分析,选择更为合理的服务方式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的服务。例如,由公共图书馆为用户提供大众化阅读服务,由高校图书馆或科研机构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情报服务[4]。另外,图书馆联盟也可以主动收集用户需求,向用户提供针对性服务,促进资源的快速流通,以更好地发挥区域信息中心的作用。

3.3创新信息服务模式

区域图书馆服务联盟的形成,有助于发挥不同成员馆的优势,扩大信息服务覆盖范围,提升信息资源使用效率,进而促进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2005年4月,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中心指导下,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联合全国多个公共图书馆共同建立了“联合参考咨询网”,共同开展信息资源传递与参考咨询服务,不仅提升了各成员馆的资源建设效率,也形成了更多全新的服务模式,如个性化课题跟踪及定制服务等[5]。区域图书馆服务联盟建设的终极目的是实现共建共享。信息资源建设共同体模式在资源建设、产权保护等方面都打破了原来的系统界限,根据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工作程序,形成统一的技术体系[6]。这种共同承担的方式,进一步实现了人力、资源、技术的共享,实现了区域服务的互补联合,也为区域图书馆“大开放”服务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区域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服务联盟建设的建议

4.1建立公共图书馆联盟

区域图书馆服务联盟的有序运转需要合理的组织管理架构提供支持,尤其需要选择合适的中心馆负责整体规划与协调工作,提高资源共建共享效率。以陕西图书馆为例,2010年11月经陕西省文化厅批准,由陕西省图书馆发起建立了陕西公共图书馆联盟。该联盟的职能是联合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采用统一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以联合馆的模式,以计算机书目数据共建共享、馆际文献互借、地方文献联合征集、地方文献数据库联合建设、联合参考咨询、联合培训、讲座资源共建共享等为工作内容,最大限度地整合全省各个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向用户提供“平等、免费、无区别的服务”,极大地促进了地方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4.2构建大数据云服务平台

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图书馆数据采集、计算与挖掘提供了便利。区域图书馆服务联盟以CALIS等平台为基础建立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实现了对数字化资源的整合。区域图书馆联盟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如图1所示。其中,数据提供即根据用户请求,把馆内存储的相关数据调取出来提供给合法的用户。但为保障服务的有效性,服务联盟需要制定完善的数据存储与共享制度,清晰地界定可以对外开放的资源以及数据调取格式和数据检索方法等。数据分析即采集各类数据,帮助用户寻找所需资源,分析研究主题或将符合条件的数据资源分享给用户。数据推广即定期组织开展经验交流活动,指导用户合理利用信息资源,并根据用户需求主动推送,保障服务的个性化。

4.3构建评价激励机制

在区域图书馆服务联盟建设中,服务质量的好坏是衡量服务实施情况的重要指标[7]。服务联盟必须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从信息资源建设、技术指标、服务内容等多个维度构建合理的质量评价机制,实现联合体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评价服务质量的目的是便于及时发现成员馆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服务模式。尤其是对于自上而下的联盟形式,建立质量评价机制可以很好地解决层级之间由于沟通不畅而导致的管理不力等问题。同时,区域图书馆联盟还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激励制度,可以根据不同成员馆的贡献大小、服务效果等,对于表现较好的成员馆进行适度利益补偿,这不仅可以提高成员馆的参与积极性,还能促进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是联合体持久生命力的保障。

5结语

图书馆以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市集群建设为契机,以图书馆服务信念为动力,建立了区域图书馆服务联盟及资源共建共享的服务平台。区域图书馆服务联盟的建立,将多个文化服务机构联合起来,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与信息共享,这不仅是对传统图书馆模式的突破,也是统筹规划馆藏信息资源,实现图书馆规模化、一体化发展的明智之举,对于满足区域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千惠雄.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测度[J].财贸研究,2010(5):24-31.

[2]沙驼.推进全民阅读过程中图书馆管理的作用与建议[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9):103-105.

[3]刘玉美,吴海茹.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实践与探索:以泰州市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6(1):75-77.

[4]李玉梅.基于新阅读形势下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3):70-73.

[5]黄柄量.“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服务平台的使用与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2):8-10.

[6]秦红.基于联盟视角的高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7(2):152-154.

[7]方芳,应峻,陈怡,等.复旦大学医学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的实践探索[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7(6):30-32.

(编校:马怀云)

猜你喜欢

区域一体化图书馆
图书馆
气味图书馆
欢迎到图书馆做客
区域一体化视角的机动车协同环境管理研究
中国沿海地区区域政策研究与评价
发达国家或地区留学工作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区域一体化的整体性治理模式研究
加快推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对策研究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