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高职教育教学环境构建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研究

2019-05-13张潇囡唐忆南肖圣颖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1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张潇囡 唐忆南 肖圣颖

摘 要:目前山东省内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已步入新常态,直面常态下高职教育教学环境的构建,不仅需要多轨驱动、多措并举、专技实训培养,而且需要增加多元素质培育、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实现教育教学环境和学生综合素养同步发展,为祖国未来发展助力。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环境;学生综合素养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社会各方面的转型与产业结构的自我调整已步入新常态化发展,对于在祖国的未来发展航向的道路上,如何引领、认知、适应新常态下各行各业的运行与发展,终将是值得不断探讨与研究的课题。新常态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仅是单纯经济学意义上的凸显研究,同时也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环境下,各类机遇与挑战的改革与转变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各行各业在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下恢复正常状态。高职教育也同样应该适应新常态的趋势发展规律和要求,逐步改变教育方式与策略,营造适应新常态下的教育教学环境,构建与学生综合素质相匹配的教育模式,达到积淀学生素养,提升学生素质的作用,以学生为中心,遵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理论,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发展规划,打造属于高职教育教学环境构建与学生综合素养并行发展的前瞻理念,强化高职教育的专业优势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注重就业市场的调研导向,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一、新常态下高职学生综合素养提升需要教育教学环境的良好构建

2014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考察河南时首次提出“新常态”热词,随即“新常态”这一“习式热词”被广泛引用与各类领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和国家领导在站在前所未有的历史角度对我国社会发展状态提出“新常态”的肯定,是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反应出在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劳动方向的转变,已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型,这意味着人才的需求仍将逐步扩大,特别对以应用型教育为主的高职教育,是新时代下我国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新常态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环境的“常态”与“新常态”是与时俱进的产物,两者是教学环境的重新迭代,新的教育教学环境构建是在固有教学环境基础上产生,因此不存在孰重孰轻之别,特别是在专业应用型较强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环境中的教学活动,例如以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汽修专业为例,其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具体实施是与我国当前汽车产业发展结合极为紧密的,从教学实训到机电维修已经步入高职专业技术教学的新常态,但从学院到专任教师到辅导员积极鼓励,良好的课外教学环境营造潜移默化的对高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起到了影响,该专业的学生说:“自从开展优秀宿舍评比,我们不仅注意宿舍环境的清洁,同时学院车间工作室也被我们打扫的一尘不染,同学们下课时间也喜欢在车间擦拭机械配件与实操练习,形成了良好而浓郁的学习氛围。可见高职院校教育环境的构建不仅影响到教学环境,而且可以逐渐影响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行為,良好的教育与教学环境的构建,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是起到很大辅助作用的,同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构建。

二、新常态下加强高职教育教学环境构建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在某种程度上,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环境特别是课堂教学环境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职业发展走向起到靶心效应。课堂教学环境的营造与教学质量的改革是在新常态下逐渐适应事物发展内在规律的,特别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教育与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教育,同样也是培养有思想与事业心的教学工作者们,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优化与改进教育环境与教学环境,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常态”。

首先,在思想上,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环境相对于高等教育更加实用与专技功能,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教学会略显枯燥,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纠正自我,既能感染身边同学,也能陶冶情操,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的构建与形成不仅在于教育工作者,也在于学生自我营造。其次,在行动上,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环境的构成因素有很多,其环境的构建是各大高职院校根据各自发展优势与学院发展专业建设与各自学科建设等各种物理因素、社会因素的总和,其构建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尺度没有统一恒定的标准,但就教育教学环境的构建上始终不可或缺两个主题条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常态化的教学以教师主导“教”为主,学生以“学”为辅,对于课堂外的延伸教师往往没有硬性的要求与任务,教师始终把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作为衡量教师评课标准的恒定值,却忽略了师生互动的强大意义与效果,实际上课堂课程的“有效教学”与课堂实践的有机结合对于学生专业技术的提升是十分关键的,因此无论是教师与学生都应整合自身学习时效,教师敢于对课程机构进行有效分解,增强学生对所修课程的自主选择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其实,教育教学环境的好与坏,是一个外因作用内因,内因影响外因的演化过程,紧张的课堂氛围不但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而且会影响教师及学生的课堂内外表现,甚至延伸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不佳,教师的外在表现对其也未有良好印象,学生就会自暴自弃,沉迷网络甚至逃课旷课,严重会导致轻生等负面人生观形成。相反,如果教师营造的是时刻的关心与关怀的教学环境,对每位学生有教无类、不抛弃不放弃,使得走入拐角的学生拨云见日,那么学生的心里环境则会是充满阳光,形成爱心传递,发挥潜能积极表现。可见外部环境对心里环境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加强教育教学环境构建是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

三、新常态下高职教育教学环境构建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所共同面对的困境

首先,对于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其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各有不同,但进入新常态后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资力量不足问题已得到部分改善,虽然新常态后国家严控财政编制人数,对于部分公办院校来说无法增加岗位编制,部分地方级民办院校逐渐崛起,努力打造重点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退休返聘人员的再加入,对于地方民办院校师资队伍力量步入快速路,铺平了道路,有效的破解了这一相对薄弱的困境,当然部分公立院校也在进行有效的改革深化,创新师资聘用管理模式,鼓励教师“一专多能”,拓展教师自我修养与提升,积极鼓励营造教师产学融合,服务地方发展与挂职锻炼,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构建新的教育教学环境,都是有目共睹的,反观高职教育其教育的目的重在培养学生具备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理论知识,重点掌握熟练的专业技术,强调实际操作与运用,对于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偏重综合型应用,比较注重学生对于实训技巧的务实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围绕教学的理念以培养具有管理经验的技术型人才为主,即教学目标的实用化,教学的讲授以实用为本,往往会忽视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被分类放置到不同的教学环境进行专业型教学,从而产生德智体美劳未能相对均衡成长的过程。

其次,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新常态下我国领导人对中国制造职业的未来期许。反观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部分培养出的高职学生缺乏创造力,职业教育与我国制造业乃至社会经济转型和产业机构调整的关系紧密,我们每一代培养的职业教育学生都是中国经济的未来与希望。因此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构建教育教学环境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是一定要有机结合,避免固化、形成互补,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如果学生被强制设计安排在既有的课程桎梏里,对所学专业无所思考无所想象,那么就很难拥有创造精神,未来的从业者是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积极奉献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环境上的回归和强调学生自由创造精神的提升,是迫切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所有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们共同努力解决。

四、新常态下高职教育教学环境构建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方法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构建教学环境是关键。好的师资队伍打造,将有利于整个高职教育教育教学环境的整体构建,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环境的整体提升。其次,学校可根据相应模式可制定属于自己的考核体系,记入平时成绩中。例如以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汽修专业为例,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将学生带入4S店进行实地调研与营销考核,让学生提前进入职场,感受企业对员工的综合考核标准,学生会根据自身素养的差距,自己准确找到自身定位,弥补不足,相互取长补短,逐步建立起知识、技能、素养三维一体的自我考核模式。再次,建立教师共享式评价体系。高等职业院校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体,高职教师作为直接培养者,在教育教学环境中对于职业特色的诠释、企业文化的讲授等,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将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也一并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评估,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提高,同时又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有效结合,使得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一起得到综合素养的提升。最后,对于教师队伍的发展与建设,学校整体环境和集体目标的认同更具指向性与统一性。新常态下高职教育教学环境构建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重在教学环境,重在凝聚共识,目标是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过硬与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五、新常态下高职教育教学环境构建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意义

2015年7月27日,教育部印发教职成〔2015〕6号档《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中强调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德育教育的培养环境离不开教育教学环境的良好构建,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达到全方位育人,可见在德育与育人一样都不可或缺,就目前山东省内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情况来看,构建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常态,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分阶段,多轨驱动,多措并举展开,服务地方经济“绿色发展”,走“多维度、立体化、系统性”环境素质教育模式,以达到学生综合素养的普遍提升,走出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对提高受教育者的环境素养和环境意识产生积极影响。

新常态下直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形势,正视高职院校步入高职教育发展新常态局面,立足对新常态下高职教育教学环境的构建与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发展步伐,努力构建自身教育教学环境建设,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师资队伍的学习与建设,创新教育教学平台、加大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力度,把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纳入教学计划,走分类培养突出特色学科重点的发展道路,形成教育教学环境构建与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和谐发展新风向。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J].中国劳动保障,2005年12期.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R].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2016年版.

[3]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6]16号,2006:1.

[4] 教育部关于确定第一批国家高职高专精品专业建设项目和国家高职高专学生实训(师资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J].教育部政报,2003年Z1期.

[5] 潘懋元.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刍议[J].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6] 张汉君,殷凤平.关于高职学生就业观培养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08期.

[7] 徐国庆,唐正玲,郭月兰.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需求调研报告[J].职教论坛,2014年34期.

[8] 邹晓燕.高职院校高效课堂构建探析[J].职教论坛;2013年17期.

[9] 辛继湘,李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文化矛盾与教育自觉[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年04期.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生职业指导现状研究
浅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