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跨专业多岗位学生应用能力实践的改革与创新

2019-05-13蔺蕊姚凯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1期
关键词:跨专业应用能力高校学生

蔺蕊 姚凯

摘 要:目前,高等教育普及,精英教育已经变成大众教育,大量毕业生就业困难,使得各大高校都在探索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之符合社会的需要。文章就是通过新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来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高校学生;应用能力;跨专业;多岗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形势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必须紧密跟进。2015 年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各地高校应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一带一路倡议等,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与此相应,一大批普通高校正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变,但是当前大多数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仍然不符合社会的需求。本文以地方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新形势下以人职匹配为目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校学生应用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化。应用型高校经管学科中包含多个专业,例如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投资、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等多个专业,由于学科属性以及文理兼收的性质,招生时一直属于热门专业,就读学生数连年递增。但很多应用型高校仅是单一的以“985、211”高校为参仿对象,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以教学和科研的专门人才,即培养从事经济、管理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的高专人才”,只把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作为理论知识传授的补充形式,这使得经管类毕业生特色不足,没有应用型高校自身教育特色,其结果就会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有效地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必然使他们是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

(二)学生应用型特征不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就在“应用性”上,有些院校不能灵活反应市场所需,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适销对路”,在就业时势必面临既比不上理论功底扎实的老牌本科院校也比不上实践能力强的高职高专的尴尬境地。虽然在教学中开设了实践课程,但教学方法仍然缺乏专业的针对性,教学中的课外实践、实习环节等经常由于经费不够、人手不足等问题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在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中得以体现,因此必须要有相应的、完善的配套体系。尽管大部分的应用型高校都开始重视实践教学,但由于人力、物力等配套未及时跟上,最后多以实习报告和鉴定表格这种固有的模式化形式来进行考核,对学生在实习过程的所需、所感、所得缺乏充分了解,很难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失去了应用型的意义,也侧面说明专业内涵建设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课程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高校学生应用能力实践改革与创新的新路径

(一)深化产教融合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以产学结合为出发点,强调以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综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为培养目标,实现高校学生能力培养与产业发展、行业需求的高质量无缝对接。打造突出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根据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特点和要求,准确定位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重点在知识的应用实践,要突出专业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克服学科建设缺陷,突破现有学科框架,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以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构建以用为本、突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增设实践类课程,扩大学生在用人单位的顶岗实习规模,大幅提高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课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社会人意识。

(二)基于ARE平台对学生进行跨专业多岗位应用能力培养。ARE平台即虚拟现实教育平台,也就是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到高校实践教学中。自2015年教育部拟建设10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来,很多高校开展了虚拟仿真的实验教学尝试,覆盖的学科有电子信息类、经济管理、化学化工、机械工程、医学等。该平台能够整合校企资源,为学习者搭建单项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跨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及真实项目实践等方面的全程服务体系。最终形成以企业人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模拟或再现或依托企业真实的内外业务环境,建成体系化、开放式、多功能、可共享的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

(三)加强学生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合理设计实验类型

在我们传统实验教学中,所有实验的开展大多属于验证性实验,其结果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而不是创新能力,学生们大多只按照教材上的实验步骤完成相应的实验内容,很少去思考为何做,学这个实验有何用。由于没有为何做和怎样做的自由,学生的创造性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教学成效也很难有所突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对教学方式做了改动。首先把要学习的实验作了合理的划分,分为思考性必做实验和思考性选做实验,这两类实验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学生要去思考為何要去做这个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对自己的学科知识掌握有何意义。同时,增设了设计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给出实验目标,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去完成;探索性实验给出了研究目标和结果,学生可自行发挥,自行选择实验仪器来完成,至于怎么完成,完全根据他们设计的实验路线,以达到预期为目的。对于这部分设计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难

(2)更新实验教学理念,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近几年,为着力解决“教—学”二元被动式实验教学的局面,我校积极更新实验教学理念,增设开放式实验项目,开放实验内容,推动实验室开放,开发和完善网络化、信息化实验教学平台,加强实验室的现代化管理,实现“三三三”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即三拓、三自、三能力:拓展时空、拓展内容、拓展思维;自主设计、自主搭建、自主完成;提高学生的三种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营造一个以“学”为主的学习环境和学术生态,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构建起基本技能、综合设计、探索研究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按照先进性和科学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增加综合创新性实验。开展教师给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教学,通过材料制备、组织观察、性能测试,将所学理论和实验技能相结合,充分掌握材料类实验的相关测试方法和原理。让学生在兴趣的主导下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实验创新,尊重差异性认知能力

不同学生的学习潜质、爱好特长、能力结构是有差异的,传统教学关注学生的共性教学,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对学生的异质性不够重视,这也导致高等教育出现“千人千面走进来,千人一面走出去”的抑制学生个性发展的被动局面,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不解之殤。为平衡学生共性和个性,我校在注重共性化教学的同时,提倡和鼓励教师把视阈扩至对每位学生个性的重视,尊重学生的差异,认同学生的差异性认知能力,在教学中更加关注这种异质性,并加以引导和利用,变教学视阈的盲点为闪光点。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学科前沿的引领,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从实验的角度测度专业数据、验证专业设想,激励其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淬炼其思辨能力,而思辨是创新的源泉之水。同时,以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科竞赛(例如,每年一度的金相大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为基础,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及日益丰富和多元化的选做实验项目等为育人载体和培养渠道,激发学生的创新“需求”,尤其是通过实验激发其创新的兴趣和热情。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这种“内驱外引”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达到了教学预期,并取得了学生悦纳的效果,使学生的科研活动真正成为好奇心驱使下的自由研究。每学年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比例达到 30% 以上,学习氛围更加浓郁,创新项目异彩纷呈,部分学生的创新项目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个严峻问题。如何提高其就业能力,对高校而言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如今高校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所以,高校肩负起自身责任,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帮助。高校要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利用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虚拟现实平台,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有效解决人才供需脱节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勉,张际平.虚拟现实视域下的未来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05):30-37.

[2] 王爱萍.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D]. 厦门:厦门大学,2011.102.

[3] 石莹,王华夏.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5(9):75-79.

[4] 刘一鸣.市场视野下大学生就业难困局破解[J].继续教育研究,2017(4).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基于ARE虚拟现实平台的高校学生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SJGZ20180019;哈尔滨广厦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基于 ARE(虚拟现实教育)平台的跨专业多岗位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1801。

猜你喜欢

跨专业应用能力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中韩合作办学中跨专业学生的韩语教学探索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