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翠玉”里找回清香
2019-05-13云泽林薮
云泽林薮
审评
“通用法”,即使用150毫升的审评杯和容量略大于杯的审评碗,投茶量3克,茶水比为1:50。(该审评方法在台湾、广东等地较常见,福建多采用“传统法”,即使用110毫升的钟形杯和审评碗,投茶量为5克,茶水比为1:22。)
春分一到,一半是春,一半是茶。忙碌的茶季,在广大的绿茶、白茶主产区相继拉开了序幕。因受邀参加某地“开茶节”须从福州中转,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范增平利用空档,特地组织了一场“翠玉”(台茶13号)的专题品鉴会。
“翠玉”,是台茶13号的别称。它以硬枝红心为母本,台农80号为父本,由台湾茶业改良场首任场长吴振铎采用杂交育种法育成的茶树良种,其在适应眭、抗寒性、抗病性(枝枯病)等方面都有着令人满意的表现。以“翠玉”制成的台湾乌龙茶,有着独树一帜的高雅清香,“清香”也正是本次茶会的主题所在。当年,与“翠玉”一同诞生的还有即“金萱”(台茶12号)。这对唯美的名字,也是吴振铎祖母和母亲的名字,洋溢着浓浓的温情。
茶会上,范老师共分享了6款茶,它们分别是:2018秋茶、2018冬片、自然农法栽培的乌龙茶、蜜香乌龙茶、手采高山茶和冬茶(比赛获奖茶)。这6款茶的原料虽均为“翠玉”,但它们向我们展现了不同季节、不同海拔、不同栽培及不同采摘方式对茶叶风味特质的影响与变化。仔细品赏,其色、香、味、韵,在我们印象中勾勒出一张颇为系统、直观的感官“地图”。
2018冬片、2018秋茶、自然农法栽培的乌龙茶和手采高山茶,匀净度基本一致,色泽砂绿油润,颗粒紧结重实,梗叶相连卷缩成球,是台湾乌龙茶的外观标志。
蜜香乌龙茶,由于火功相对较重,色泽墨绿油润。比赛获奖的冬茶,原料系春茶,因参赛需要又经一道焙火,茶色亦是呈墨绿。(以下茶品名皆以数字编号代替)
①、③、⑤皆为秋茶,④为夏茶,②为冬片,⑥为春茶原料经冬季再烘焙成冬茶。6款茶样基本涵盖了四季的翠玉茶品。
大多数茶友们对②③⑤⑥这4款评价较高。
②:汤色绿黄清澈,滋味清甜但欠厚
③:汤色浅绿清澈,香气带有比较独特的花香
⑤:汤色黄绿,带豆香,高爽持久,入口生津,有甜柔之感
⑥:汤色金黄明亮,清香优雅纯正,鲜醇甘爽
同一个茶树品种,因季节不同而被赋予了不同的个性。
在台湾茶区,常听人说:“春茶作香,冬茶作水”。春季,茶叶中的氨基酸与糖含量较高,苦涩的多酚类物质含量较少,滋味相对甘甜。但是,对于乌龙茶制作来说,低温与短日照的环境并不利于香气物质的形成。因此,春茶制作的重点在于提升香气。应特别指出的是,春天气候阴晴不定,茶季常伴雨雾,相对湿度较高,加之气温低、日照较弱,对萎凋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所制之茶,往往苦涩,香气也是以低沸点气物质居多,其特征是沉闷、偏重青味。
较之春、秋两季,夏茶并不被人们看好,因为长日照与高温能促进茶叶内多酚类物质的合成,多酚类物质则是苦涩味的主要来源。但是,这样的气候环境却有利于香气物质的合成,比较适合制作发酵度较高的茶类。譬如,享誉世界的大吉岭红茶,夏茶便是一年中质量最佳的,而离红茶很“近”的白毫乌龙(又名“东方美人”、“椪风茶”)也是炎夏的“宠儿”。本次茶会中的第④款茶,便是制作得宜的夏茶。在它那优雅的熟香中,带有花蜜般甜糯温润。发酵度相对较重,加之经过焙火,汤色橙红清亮,入口醇和清甘,温香熟美。
秋季,日照渐短,昼夜温差渐大,这对茶树体内香气物质的积累有益。当生长遭遇低温时,茶树就会启动“自身防御机制”,体内大分子糖类水解为蔗糖,以增加细胞溶液的浓度,并降低凝固点来趋利避害。低温不仅对滋味有利,亦有助于高雅香气物质的形成。
秋去冬来,气温继续下降,日照继续缩短,茶树体内多酚类物质代谢日趋减缓,含量也渐少,氨基酸含量也不如前三季来得丰富。加之入夜气温骤降,发酵难以开展,因而该季制作重点在于通过发酵多酚类物质,带动叶内蛋白质与糖类水解,来提升可溶性氨基酸与糖类的含量。
冬茶是台茶“四收”中最迟者,冬片则更是姗姗来迟。冬片,通常指冬茶后到冬至的茶。范老师回忆说,曾有一年的12月31日,他和学生在阿里山制冬片。待茶制成,已是新年的第一天,算得上最迟也最早的茶了。冬片因滋味甜柔细腻而深为爱茶者亲睐,且因量少而价格昂贵。在福建,除了闽南部分茶区会采制冬片外,闽北茶区基本不采,担心会影响茶树体内养分的形成与积累,从而影响来年春茶的质量。此外,林有斌认为,尽管冬片口感令人喜爱,但不耐存放,来年来品,香、味都会减弱。
第⑤款的综合“素质”是最高的。除了手采这样的慢工细活外,高海拔是它的核心竞争力。于是,其独有的“高山韵”,使它在所有茶品中“一览众山小”。
它产于台湾中部的云林县古坑乡樟湖一带,靠近台湾最早高山茶区之一的嘉义县梅山乡,产地海拔约1000米。范老师说,这样的海拔,勉强算高山茶,但较之其它5款,“高山茶”之名,名副其实。
有研究表明,气温会随着海拔高度而变化的。海拔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就会降低0.6℃。温度会影响茶树体内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到茶叶化学物质的转化和积累。茶多酚和儿茶素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少,氨基酸则相反。所以,氨基酸、芳香物质等内含物,有如涓滴成河,日积月累,构成高山茶鲜爽甘醇口感的物质基础。
昼夜温差大也是塑造高山茶品格的关键。白天气温高,日照充足,茶树光合作用强,合成有效物质多,夜晚气温低,茶叶背面呼吸气孔关闭,茶树呼吸作用随之减缓。呼吸消耗少,茶树积累贮存了更多营养物质,持嫩性也相对较强。同时,这还有利于茶树氮磷物质的代谢,加快体内循环,促進茶树生长。因此,这款手采高山茶,香气清雅柔美且持久,口感温润内敛,“高山韵”的魅力也正体现于此。
手采也为第⑤款赢得了不少的“选票”。手采与手作,是时下许多名优茶营销时主打的“概念”。这种属于农业文明时代、十分传统的采制方式,似乎是对追求高产高效之现代工业文明的逆行。的确,手工精采,能有效保证茶青的质量,做到大小、老嫩标准划一。然而,手采费工耗时,即使是熟练工,效率也不及机械采茶。因此,手工与机械,质量与效率,看起来总是很矛盾。
“手采量少,但可以精挑细选,适合于制作高档茶。而且高山地带,地势起伏,地形复杂,无法进行有效机采,只能藉由手工。相比之下,机采,效率高,与规模化生产相适应。如果全都回归手采,那就不需要工业文明了。显然,这不现实。”范老师说。“自然农法栽培与人工施肥,也同样面临着质量与产量的矛盾。”
除⑤外,5款茶均产自南投县名间乡。作为台湾的老茶区,早年以青心乌龙、青心大有、武夷等品种为主。自上世纪80年代起,改种高产能的金萱、翠玉和一年可“六收”的四季春,形成鼎足而三的局面。因此,翠玉、金萱等新品种的大量种植是从名间开始的,而新机械、新机械的导入与推广亦是名间乡走在了最前头。
名间乡也是全台率先推行机械化生产且机械化程度最高的茶区。据台湾乌龙茶专家陈焕堂介绍,“因地势平坦,茶园的更新与开沟种植较易饮用挖土机和耕耘机,从中耕、除草、喷灌、打药、施肥到采收、制作、拣枝,名间人都不惜重资购置机械和厂房。”此外,这里还是“世界茶王”李瑞河的故鄉。
其实,不论机采,还是手采,关键在于采摘得时。在台湾,采茶分“午时菜”和“二午菜”,前者指上午11时至下午1时所采的茶青,后者指下午1时至3时所采的茶青。这种采法是依据茶树蒸腾作用的特性,这两个时间段,鲜叶含水量是一天中最低的,有利于晒青的进行。
观叶底,①、②、③、⑤叶色均为黄绿,柔软明亮,②、③匀整度稍欠,⑤因手采的缘故,梗叶完整相连,软亮,透光度好。④因火功的缘故,呈铁青色,较之①、②、③、⑤,欠软亮,也不够舒展。⑥黄绿偏深,部分呈铁青色,较柔亮。
绪余:找回茶的清香
在茶市,“岩茶热”已持续多年,邻省的潮州凤凰单丛亦风头正劲。相比之下,中国鸟龙茶“金三角”的最东角……台湾鸟龙茶似乎显得有些沉默。
就我而言,因自幼生活在茶类品种众多的福建,占尽了“近水楼台”之便。除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漳平水仙等乌龙茶外,品过的台湾乌龙茶及台式乌龙茶也不在少数。其实,台湾乌龙茶称得上我初尝乌龙茶的“启蒙”茶品。记得那年我才7岁,父亲的一位画家朋友赴台交流,回来时给我们带了一罐嘉义县茶叶评比的优胜茶(获奖茶)。父亲把茶泡在搪瓷缸里,绿黄剔透的叶片在水中缓缓舒展开来,如丝绸般柔软。蜜黄的茶汤,糅着清新微甜的花果香,喝一口,满口生津,仿佛香气从每一个味蕾里渗透、弥散,而关于海峡对岸的所有美好想象也都溶在这一泓清香里了。如此美妙的体验,直到30年后的今天,依然记忆犹新。
从乌龙茶制作工艺上看,闽台乃一脉相承。早在一个多世纪前,茶籽及制茶技术随着福建先民,越过海峡,在岛上生根发芽。其后,在漫长的岁月中,制作工艺的不断改进及茶树新品种的相继出现,使鸟龙茶在台湾显现出别样的品格,且自成一派。迥异于武夷岩茶的“岩韵”、安溪铁观音的“音韵”及潮州凤凰单丛的“山韵”,清香几乎是台湾乌龙茶的共性。在乌龙茶评茶术语中,“清香”是香气评语,指的是“清纯柔和,香气欠高但很幽雅”,不愠不火,温文尔雅,如谦谦君子。
翠玉乌龙茶的清香是清高持久带有类于野姜花香的香型。另有研究显示,翠玉乌龙茶香气化合物达46种,分为醇类、醛类、酮类、酚类、酯类、烯类、其它化合物及未探明物8类。其中,橙花叔醇具木香、花香和水果百合香韵,3,7…二甲基…1,5,7…辛三烯…醇具甜花香,(顺)…己酸…己烯酯具嫩叶的清爽、清香气息,a…法尼烯具花香,这4种化合物含量占香精油总量的55.23%,由此构成了翠玉“标志性”清香的主要来源。
“清香是保持茶之本真本味的自然香,没有过多的人工雕琢与矫饰,最大程度地呈现了茶的本来面目。”范老师说。“当我们找回茶的清香时,也找回了‘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