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学习趣点探析
2019-05-13管梅芳
管梅芳
摘 要:本文以“2018年江苏省小学体育教师优秀课评选活动”为例,从创设学习兴趣点的因素进行分析,围绕找准契点,以趣导动;挖掘教材,以趣启动;创设路径,以趣诱动;整合资源,以趣引动;巧用音乐,以趣融动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学习趣点;体育教学;优秀课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4-0038-03
历时三天的“2018年江苏省小学体育与健康优秀课评选活动”在常州圆满降下帷幕,笔者有幸参加此次观摩学习,42节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赋予一线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展示课同行们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精彩演绎,基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不断创设一个个“兴趣点”,引导学生在趣学、乐学的状态下进行有效学习。笔者就观摩的课例从体育学习兴趣的角度引发的感悟与一线教师交流和研讨。
一、找准契点,以趣导动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阶段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注重游戏学习[1]。如何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进行趣味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是提高学生运动认知能力的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创设符合儿童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适时用语言诱导,将队形要求和动作要点用儿歌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因为儿歌通俗易懂、生动的语言,不仅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参与热情,而且能诱导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学会,如师生用语言互动“小眼睛—看老师”“立正—1、2”“说停—就停”“Ready—Hello,老师”“谁的眼睛看着我—我的眼睛看着你”“老师在哪里—在这里”。此外还提示学生练习的同时大声说出动作要点等。如常州刘老师“趣味投篮”课,教师利用小学生已了解的科学知识“大树、开花、结果”,将科学知识融入动作要点,以朗朗上口的口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投篮的动作要点,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强化了学生对动作要点的掌握。
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激发学生的运动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教学中分析并找准学生的兴趣点,然后围绕兴趣点进行教学,学生很容易积极投入参与学习。如水平一“技巧:直体滚动”课,教师从孩子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建立动作表象,通过巧设打一文具谜语“小铅笔”,把动作要点编成儿歌“小铅笔,左右滚,肩膀和髋来发力,身体滚得直又圆”,让学生很快地记住发力方法,更形象、更直观地体会在滚动中做到身体绷紧、膝盖伸直、脚尖绷直。教学中以“小铅笔”故事为主线,设计铅笔摇啊摇、铅笔滚动、铅笔穿花衣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巧用道具的演示,启发学生得出直立的铅笔、橡皮头的铅笔、两头尖尖的铅笔三种铅笔哪种最好滚的答案,最后通过铅笔小达人比赛,使学生沉浸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掀起活动高潮,学生的练习兴趣较浓。这种教学中立足学生的认知创设情境,找准兴趣的契合点,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练兴趣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挖掘教材,以趣启动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的兴趣,是最好不过的动机。可以将学习材料作为刺激的“诱因”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动机的产生,它的选择和设计也是很重要的。体育教学内容本身存在着学生喜欢的、引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点转化为内驱力,激发学习动机,刺激学生学练的动力。这就需要从项目本身寻找兴趣点,即要探寻某项运动项目的兴趣来源是什么[2],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因素。例如,篮球运动能引发学生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投篮上,不管其技术、战术是否掌握娴熟,投篮命中是引起学生的兴趣点的关键所在;足球运动引发学生兴趣点不仅仅是传球、运球的技巧,更主要集中在射门上,射门成功是引起学生足球兴趣点的关键要素。
如水平一“篮球:趣味投篮”课,教师结合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情节创设情景:羊村巡逻—热身活动、控制魔法球—球性練习、攻击狼堡—投低篮、狼堡的致命一击—运球组合等环节,提示学生在练习时练好技能是为了增加魔力,增加击中狼堡的能量,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投篮的动作要点。进攻狼堡不成功是因为大家的技能本领还要改进,秘诀就在大家的衣服上,教师将投篮手型和动作要领印在学生的识别服上,让学生在学练中直观感知动作要领。教师还根据学生的身高差异分组,安排不同高度的篮筐进行投篮练习,随着动作技能不断改进,逐渐调整投篮的距离、不同篮筐的高度、不同的角度进行投篮练习。再到运投组合,教会学生篮球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即篮球运动中复杂的真实运动情境投篮等教学环节,而不仅仅是掌握单个投篮技术。整节课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动中有趣、动中有情、动中有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达到进一步巩固技能的效果。
三、创设路径,以趣诱动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这样的特点体现在学生的体育活动中,兴趣不易持久,注意力易分散,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以新的知识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水平一“趣味往返跑”课,教师模拟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创设情景教学“龙娃大闯关”,设计“龙娃露一手”“龙娃练本领”“龙娃闯三关”“龙娃身体棒”等教学环节,巧用不同练习形式的按响铃练习,通过直观教学方法,用声音使其显性化,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教师的智慧之处在于结合与按铃动作结构相似的原理,即转身的刹那需要降低重心,让学生体会折返跑的动作要求,避免练习折返跑带来的枯燥感。
但是学生在按响铃的练习中获得的快乐是短暂的,对参与体育活动缺乏挑战性,兴趣不稳定,随生随灭,此时带有直观性和盲目性[3]。执教教师又设计两个不同难度的“达·芬奇密码”游戏,分组进行比赛,比赛中启发学生小组伙伴如何合作,才能将响铃以最快速度按序取回,充分利用竞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在比赛竞争中创设兴趣点,让学生的运动参与有明显的选择性,通过游戏进一步巩固往返跑教学中快速转身这一重点,同时在游戏中养成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勇于挑战的优秀品质。
四、整合资源,以趣引动
平整的场地、美观的标志物、新颖的器材整合起来,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和清新的意境,引發学生的好奇心,置身其中,有跃跃欲试之感。如水平二“轮滑:基本站立姿势”课,场地的布置别具一格,简洁又漂亮,老师将多个彩色的平衡器摆成一个圆,立即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教师精彩的展示,更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利用5个平衡小游戏串联主教材,设计木头人练习,让学生体会脚掌在平衡器上站立最稳的正确部位及脚趾如何用力的动作要点;“高人矮人”游戏,让学生掌握踝关节立直,膝盖微屈,上体稍前倾的基本站立姿势;“照镜子”游戏巩固动作,加深记忆;“踩高跷”游戏锻炼学生保持平衡的能力;“金鸡独立”游戏是让学生体会在踏步中两腿左右交替如何控制重心,整个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突破本课的难点。
此次展示课,多数教师彰显出教学创新智慧与能力,积极探索,在课程资源器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发生了积极性的变化,遵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充分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通过对器材的整合和改造,赐予了器材新的生命和价值,做到一物多用、物尽其用,使之更安全、有效、有趣化,对学生的学练起到了激趣和促进的作用。如水平一“直体滚动”课,教师巧用一块长方形的布,两侧各做一个手环,一侧底端做一个小布套,手环设计目的是两人一组合作练习,一人仰卧平躺,体会直体滚动时身体发力的部位。另一名学生跪膝在地,提拉布套,感受练习者发力部位是否正确。小布套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脚伸进布套,自行拉紧布套,体会滚动的过程中两腿夹紧,身体绷紧,另一学生借助布套进行直观判断,及时给予同伴评价。最后利用布套进行两人合作甩布套、袋鼠跳练习。结合教学的重难点,以一块布贯穿教学主线,将一块布在一节课中运用得淋漓尽致,充分发挥出布的功能和价值。教师在课的结束部分巧妙引导学生本节课布套的制作方法,同时启发学生思考、拓展布在体育活动中的更多锻炼价值,充分体现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和谐结合。
五、巧用音乐,以趣融动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合理利用优美的音乐旋律和强烈的节奏感,能够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兴奋性,增强学生的表现欲,减轻疲劳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本次展示课中,多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能力等因素,巧用音乐,适时应景。
热身练习配合音乐的使用,适时地播放优美的、激情的、符合教学内容主题的音乐,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愉悦学生的身心,达到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目的。如水平一“直体滚动”课,采用音乐《奔跑吧蜗牛》,迅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在技能学练环节,教师合理选择与授课内容主题、风格相匹配的音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及练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如水平三“小篮球:高低姿运球”课中,教师自己扮演着詹姆斯·哈登,根据高低运球的动作特点,在运球比赛中采用电影《007》的主题曲作为音乐背景,在不同的练习阶段巧用不同节奏、形式的音乐,将学生的兴趣真正引入到身体练习中。学生学练时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伴随音乐节奏找到动作的感觉,同时缓解学习中的疲劳感,可谓是应时应景,让观摩教师的精神为之振奋。“小足球:脚内侧踢球”课的体能练习时,教师通过播放一首节奏明快的音乐《Tobata Wod》,音乐分为8个小节,每个小节有4×8拍,每小节之间有倒计时的口令,练习时将音乐的节奏和体能练习的节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音乐与运动的节奏产生共鸣,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减轻了体能练习带来的枯燥感。
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动机和动力的基础,因此,体育教学要让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体育学习的成功[5]。培养学习兴趣的途径多种多样,只要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学得开心、学得有效的措施,都可以成为兴趣点,当然兴趣点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要有内在联系,不能牵强。创设兴趣点,不仅是教学方法的体现,更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如果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善于创设并合理运用兴趣点,使这些“点”有效转化成“线”,由此而形成“面”,最后成“体”,那么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将会变得更为自觉和持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对学生的终身体育和终身发展具有长远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6,43.
[2]于素梅.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应把握的关键与有效策略[J].体育学刊,2017(11):85.
[3]颜军.体育心理论稿[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1:91-92.
[4]杨立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疑难会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12):165-174.
[5]毛振明,杜晓红,于素梅.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体育与健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