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教学方法
2019-05-13潘国民
潘国民
[摘 要]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的第一环节——导入,则是艺术中的艺术。好的导入犹如一把“金钥匙”,顺利开启学生的兴趣之门。教学导入应精心构思、巧妙设计,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诗意。课堂导入是语文教学的开端。课堂导入形式多样,且时间短暂,却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创造科学有效的导语形式,就必须要关注学情及文本的特点,运用贴切的形式导入新课。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导入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前,将课堂教学目标及知识结构的相关特性加以结合,向学生进行的一个比较简短的,可以过渡到新的教学内容的环节。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将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充分地吸引进来,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一、课堂导入思考
语文教师要有处理文本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应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年段的要求,以学情为基点,结合文本的文体特色,创设适合本班学生、文本的导入情境。
(一)激趣为主,引领为辅
好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每一节新课都是学生求知的新起点,而新课伊始的导入就是学生兴趣的开始。教师设计的导入内容,应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为新课教学提供正向的引导与辅助,同时不可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应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二)时间宜短,内容宜精
精简干练的言语会给学生一个直观明确的目标。导入的内容设计不可琐碎杂乱,不要为了导入而导入。结合学生上课伊始的注意力情况,简化丰富导入内容,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一节课的授课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过多地浪费在导入中,时间应控制在2-3分钟即可。
(三)文本为主,延伸为辅
新课标要求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师应具有发现原生价值的能力。教师在处理文本的时候,创造性地提炼课文的导入内容,以导入为文本“引子”,以此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原生价值有初步的理解。在处理文本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延伸文本,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头,会为学生整节课的学习设下铺垫,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有条不紊。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例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
(一)情境引文
基于学生与文本特点,寻找最佳的方案,设计漂亮而精彩的导入语,尽可能地设计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悄然动容、神采飞扬、跃跃欲试,以最佳的状态走进文本。
1.悬问质疑法
北宋时期著名教育家张载提出了“学则需疑”的原则,指出:“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教学《有趣的发现》一文时,教师板书课题,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A学生:有趣的发现,发现了什么?
B学生:这个有趣的发现是谁发现的?
C学生:这个有趣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质疑,教师罗列有价值的问题,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开始问题的探索之旅。
2.激情渲染法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若要学生动心,首先要教师动情,教师用声情并茂地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教师配乐旁白:“1979年2月19日,有位老人悄然闭上了眼睛,离我们而去。他的离去是党和国家的巨大损失,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各族人民都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他就是令人尊敬的鄧小平爷爷……”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悲伤的情感基调,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文本朗读的指导。
3.经验分享法
语文教学应不脱离学生实际,应合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引用与学生生活体验相关的事例,帮助学生进入新知识。教师用鲜活的生活经验导入,更能使学生感受到真实感和亲切感,活跃课堂气氛。如课文《雾》一课的导入:
师:今天的雾好大啊!雾好像把世界都藏起来了。你发现了吗?
A学生:我发现大雾藏起了小区内的高楼。
B学生:除了高楼,我还发现学校的操场也被藏起来了。
师:嗯,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文中的小作者也有不一样的发现,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4.实验演示法
实验演示导入法是教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激发学生探索文本兴趣的一种方法。如课文《苹果里的五角》一课的导入:教师拿了两个苹果,演示竖切苹果的方法,并展示给学生。
教师在设计导入时,结合文本的特色:如文中的矛盾点、情感基调中的大悲大喜或是一波三折处、与生活经验相仿或相悖处……都可以是导入的切入口。同时,积极关注年段学生情况,“拨开云雾”地创设教学情境。
(二)直接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就会带来疲倦。”由此看来,精致的导入宛如夜晚的一颗明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1.解题导入法
教师要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师素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一文时,边导语:“从前有一座上,山上有一座小松树,山下有一座大松树。”边画出一座山,山顶画了一棵小松树,山脚画了一棵大松树。学生眼前一亮,全然不知老师是上语文课,还是准备教美术。这时教师出题,学生读的时候,自然地把大松树和小松树的“大”和“小”读准,读出轻重缓急。
2.故事引题法
小学生普遍喜欢听故事,他们也非常期待能够听到有趣的故事。如遇到寓言类文体,则可以采用故事引题。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借助《狐狸与乌鸦》的故事导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接着话锋一转:看看今天的这只乌鸦是不是还是那么“笨”呢?《狐狸与乌鸦》与《乌鸦喝水》中都有“乌鸦”,两者是一样的吗?显然,这是两种不一样的“乌鸦”,带着这样的思考,打破学生对乌鸦的常规认知,增加了学生对乌鸦的探索兴趣,培植了学生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
(三)激趣导入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具有处理文本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含义。”这也就需要教师“未雨绸缪”,研读文本,使用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出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或引发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学习氛围。
1.音乐激趣法
音乐具有稳定情绪、激发思维的作用。好多教师喜欢在课内的朗读和写字时,选择合适的轻音乐映衬,的确为课堂效果增辉。但不仅仅在课中,其实在教学导入的时候,更应该借鉴。苏教版的每学期文本中都有几篇歌词或者小儿歌,如果教师进行音乐铺垫,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直接播放本课歌曲,学生边听边体会歌词含义。“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能够找到主人公,并能从音乐旋律中体会出文本的情感。
2.图片增情法
耳传不如目见。部分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环境相隔甚远,为了达到文本的情感需要,教师可以在导入时搜集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图片,以美图激趣。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时,“北大荒”与学生的生活较远,无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紧扣北大荒的秋天“美”,以音乐配图开始导入,促使学生在图片欣赏中直观地感受文本的语言美。
3.猜谜激趣法
谜语短小精悍,富有童趣。教师可以围绕文中的主要人物,出示谜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前氛围。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一课时,教师出示:“一顶小伞,落在林中,一旦撑开,再难收拢。”请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谜语并请其他学生试着猜一猜谜底。谜语中对蘑菇的描写初步帮助学生理解蘑菇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