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

2019-05-13张春茹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一体化建设实践策略

张春茹

[摘   要] 针对德育目标的学段衔接、实施途径的统筹规划、德育管理的整体设计等方面的现实问题,采取一体化建设的方式,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一体化建设的实践策略,具体指构建序列化目标,在时间上,体现全程育人;统筹实施途径,在空间上,体现全方位育人;完善课程体系,在载体上,体现全课程育人;发挥多主体作用,在管理上,体现全员育人。

[关键词] 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 ;实践策略

一体化建设是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理念。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一体化建设,是为了落实《指南》要求,系统思考德育各要素、各系统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建立起彼此关联、结构稳定的实践框架,以优化结构、抓关键要素来促进育人功能的提升。

一、当前德育工作中的改进点

1.德育目标的学段衔接

确立德育目标是开展德育工作的起点。《指南》分四个学段设置了德育目标,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小学低年级侧重“培养基本行为习惯”,小学中高年级侧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初中学段侧重“形成社会规范意识,引导国家认同和民主法治观念”,高中学段侧重“三观”教育。只有理解目标内涵,分解好阶段任务,才能避免德育工作出现碎片化、德育目标与内容不匹配的现象,体现“学段衔接、整体一贯”的工作要求。

2.德育实施途径的统筹规划

统筹设计德育途径,将德育目标与内容归位到相应的环境系统中,是科学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础。《指南》明确了“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这六条常态化的途径。不同途径发挥不同的育人作用,需要对其作用进行分析,改变同一路径下的德育内容重复、不同路径的德育内容分散的现象,统筹设计,形成综合效应。

3.德育管理的整体设计

德育管理包括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管理,需要系统思考,整体推动,充分发挥各管理责任主体的功能,在系统管理上下功夫,在协同推进上下功夫。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怎样才能评估出学生的发展情况,需要进一步优化评价设计,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来引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一体化建设包括分学段确立德育目标,实现德育目标序列化;依据目标细化德育内容,实现德育内容具体化;统筹德育途径,实现德育途径合理化;优化德育方法,实现德育方法科学化;健全德育管理,实现德育管理全员化;完善德育评价,实现德育评价多元化。六位一体,整体设计,形成一个纵向上有衔接,时间上具有全程性,横向上有联系,在空间上具有全面性的实践体系。

一体化建设是在分析德育工作各要素作用,理清要素间关系的基础上,建构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目标内容的确立是落实德育工作的前提,途径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落实德育工作的核心,管理评价是落实德育工作的关键。

三、一体化建设的实践策略

1.构建序列化目标,在时间上,体现全程育人

落实《指南》目标要求,需要正确理解目标内涵,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把握学段衔接特征,精准定位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他律阶段,需要按照教师的要求改变自己的行为,因此教育重点在行为指导和训练,使学生明确具体化的行为规范。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有了独立意识和初步自控能力,是形成价值判断的启蒙期,教育重点是指导学生理解规范,不仅明确怎样做,还要明确为什么这样做,知道“为什么对,为什么错”。

初中生逐步走向自律,是形成道德观念的重要时期,教育重点是在培养行为习惯时,侧重引导学生形成是非观念,理解、认同、弘扬行为背后的道德价值。从“别人让我这样做”转变为“我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认为是对的,我要这样做” 。

高中阶段学生逐步走向成熟,进入自律阶段。教育重点是引导学生形成道德行为的观念体系,把信奉的道德价值转化为道德行为,享受道德成长的过程,主动做、喜欢做“我认为是对的事情”。

构建序列化目标,在纵向上,螺旋上身、递进发展;在横向上,好习惯、好身心、好品质等教育目标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将外在行为培养与内在品格塑造紧紧地融为一体。

2.统筹实施途径,在空间上,体现全方位育人

《指南》中提出了六大育人途径,可以将这六条途径划分为三个外部教育环境系统,一是微观环境系统,指班级教育环境,在这一系统中,要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建设班级文化,以班集体为单位开展德育活动,制定班级民主管理制度,科学管理。二是中观环境系统,指学校、家庭教育环境,在这一环系统中,要建设学校文化,开展学校层面的德育活动,并能积淀经验,将有特色的活动转化为稳定的德育课程,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校规校纪和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要指导家庭教育,健全机制、统筹渠道,开展目标一致、方法多样的家校协同教育。三是宏观环境系统,指社会教育环境,在这一系统中,要发挥社会文化的育人功能,挖掘相关教育因素,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落实实践育人、协同育人。

将六大教育途径统筹运行,有利于更好地将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归位到相应的环境系统中,明确责任主体,明确不同责任主体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在三大外部教育环境系统中,学校德育管理者的职责是建构中观环境系统,指导微观环境系统,运用好宏观环境系统,统筹规划,联动发力。

3.完善课程体系,在载体上,体现全课程育人

完善课程体系,是指落实国家德育课程目标,整合地方课程相关内容,开发校本课程,三级课程整体规划,统筹设计。

理清国家德育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关系。国家课程《道德与法治》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承载着国家育人目标,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确保国家德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德育课程整合,是指以国家德育课程教材为主线,分析地方课程、专题教育等课程内容,筛选重复交叉的部分,采取合并重组的方式,将其作为补充资源纳入国家德育课程教学中,丰富国家德育课程的内容,体现地域特色。

开发校本课程。在内容设计上,体现学校特色,依据《指南》中的五项教育内容,凸显校本化的表达。例如,以“礼、孝、信、勤、勇”五德序列教育内容为核心开发校本课程,以“九爱”德育内容体系为框架开发校本课程,基于学校办学特色,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开发校本课程,这些课程都是从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立德铸魂。在课程实施方式上,采取主題实践的方式,为学生成长创设协调统一的外部教育环境,让课程融入真实的教育场景,让真实的教育场景再现生动的课程内容。

4.发挥多主体作用,在管理上,体现全员育人

落实德育工作,学校、家庭、社会需要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中发挥作用。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协调校内外一切力量,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落实全员管理。

微观层面,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发挥全员育人功能,班主任健全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加强集体教育,建构学生自我教育、班级民主管理的管理模式。组织开展发展性评价,依据辽宁省《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开展好习惯、好品质、好身心、理念信念的“四维”评价,建立发展性档案,采取档案袋评价方式,勾勒出学生的成长轨迹。学科教师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在教学组织管理、班级管理上,保持一致性,配合班主任,做好班级德育工作。

中观层面,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健全学校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治理行为,建立应急预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坚持问题导向,细化学生行为规范。以评价促发展,抓住关键事件对学生进行行为观察和记录,分析关键事件对学生的重要影响,不断完善学校课程设置。落实“一岗双责”,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学科育人责任制,逐步构建全员育人新机制。

宏观层面,构建社会共育机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丰富家庭指导的内容,以“正面管教”“心理健康”等特色内容为主题,对家庭教育进行实操性指导。统筹家校沟通渠道,规范家校沟通方式。挖掘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在资源共享中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育人新机制。

猜你喜欢

一体化建设实践策略
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一体化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研究
探讨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实践
浅谈提高初中生牢记英语单词的实践教学策略
幼儿园艺术整合活动的实践策略研究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试分析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用心管理的实践
浅谈矿区铁路调度指挥管理系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