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05-13李霞
李霞
摘 要: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的核心问题,高质量的人才能够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文章首先概述人才培养模式,然后分析“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指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提出“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思路。教学内容要与物流岗位需求及生产过程相结合,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重视专业教师与企业教师相结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关键词: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产学合作;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C961;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10-0002-02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然而,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相对较晚,人才培养质量有时难以满足用人企业的要求,物流人才的短缺制约物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高校需要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思考与定位。构建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1.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由培养目标(规格)、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方式方法四个方面组成,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和规格,二是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三是为实现这一教育过程的整套管理和评估体系,四是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述概念包含以下几层含义:(1)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在特定的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基础之上,可以看成是对某种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的具体应用或操作。(2)人才培养模式对每个专业来说并不是唯一的,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样式)是相对于相同的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而言的。(3)人才培养模式是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这种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人们是可以效仿的。(4)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具有规范性,且可操作。以上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所作的界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此概念的基本内涵。
2.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采用较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科学与人文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通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专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硕连读(或硕-博连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成功的例子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和加拿大的“CBE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我国的“訂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循岗导教2AB人才培养模式”“项目教学、实境训练人才培养模式”,还有近些年比较热门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CDIO人才培养模式”。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意义
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现实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和“素质教育”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简言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新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环节,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经之路,是带动其他教学改革的推动力。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上没有凸显特色
通过对部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进行网络调研和对国内部分标杆院校的实地调研,以及对陕西省同类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近几年招生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多数是培养从事物流运作管理及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或高级复合型人才,大同小异,没有突出本校的特色,也没有结合区域经济特点。类似的专业定位,难以突出学生的专业特长,加大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难度,也加大了学生就业压力。
2.不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部分高校在对教师的绩效进行考核时,以所申报到的科研项目级别与获奖级别、论文发表数量与所发期刊级别等作为指标,想借此提高学校的整体排名和学科专业的名次。面对这样的绩效考核指标,部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更注重自己所申报的各类科研项目或者校企合作项目是否能顺利完成、是否能带来既定的经济收入、能否确保参与学生的人身安全,而很少考虑如何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
3.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制定、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设置培养目标的时候,部分院校未充分考虑到行业发展现状、区域经济特点、学校和专业的自身优势,导致培养目标趋于一致,缺乏亮点。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未充分关注信息化时代学生的特点,多以教师长时间的灌输讲授为主,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用严重不足,对信息化教学不够重视,从而影响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评价体系构建方面,核心课程的考核仍以闭卷考试为主,强调知识点的记忆,弱化了专业技能的考核,考核方式改革效果不明显,也有部分选修类课程以报告、论文、课程总结、方案设计或其他大作业的形式进行考核,但大多不够深入、流于形式,缺少对学生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制约创新人才的培养。
4.部分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师资力量是影响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师资力量若薄弱将会严重制约产学研活动的开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部分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设置时间不长,起步较晚,专业出身的教师数量较少。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又缺乏实践经验,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5.部分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有些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上缺乏足够的上进心,时常抱怨、抵触教师采用的一些信息化教学方式和手段,需要动手练习时不配合,不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有的学生认为教师留的作业和练习任务过重,因此查找资料不用心、分析问题不深入、提交报告草草了事。
三、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能够正确理解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其内涵。(2)改革要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层次的实现为目标。(3)必须深化产学结合、校企合作。(4)必须有相应的课程、制度、考核评估、严格的实施过程来保证。(5)必须以教学过程的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标志。(6)不同类型的专业可以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不是说每个专业都要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模式。
四、“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思路
“互联网+”进入物流行业之后,降低了物流企业的成本,增强了行业竞争力,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智慧物流时代对物流人才提出了高标准、新要求,高校要充分考虑“互联网+”的影响,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尊重教育规律,培养能够满足物流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1.教学内容与物流岗位需求及生产过程相结合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一是企业物流人才,二是物流企业人才,三是物流规划咨询人才,四是物流研究人才。针对人才需求特点,高校要更新教育观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教学内容与物流岗位需求及生产过程相结合。例如,西安欧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把“立足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秉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致力于产学研合作,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现代优秀应用型商贸物流人才”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的开发、设计与内容选择和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注重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2.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动手能力的检验,是帮助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环节。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方面,高校一方面要重点建设校内实践平台,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与企业进行合作,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促进“教学、产业、科研”一体化,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要根据“共同培养、资源共享”的原则,开发校外实训基地,引进多方企业资源实施合作培养,并签订相关协议,保证实习基地的相对稳定性。例如,要与大型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企业定制班、专业实习、学生就业、师资培训、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各年级学生可以有计划地去企业进行实习,企业则根据需要定期到学校招聘实习生和毕业生。
3.专业教师与企业教师相结合
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他们可以优势互补,这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专业教师一直以来主要从事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好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但对行业发展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实践教学活动把握不准;企业教师可以生动形象地还原企业的真实情境,但理论体系不够完善。因此,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可以采用通识教育培养+专业培养+个性化培养的“三阶段”培养路径,形成优秀学长、学业导师、专业教师及企业导师“四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专业特点,从物流企业聘请有经验的兼职教师,丰富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还可以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丰富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
4.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高校应继续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落实“一专多能”的教学目标,以服务企业为行动方针,把握市场需求,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就业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优化任务式教学模式,倡导“做中教”与“做中学”,引导学生接触实际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要与岗位职业标准融会贯通,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宗旨,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依据行业需求设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就业岗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确定如何培养专业核心能力,较好地适应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学校的教学内容要与物流岗位需求及生产过程相结合,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重视专业教师与企业教师相结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學生的综合竞争力,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玉霞.校企合作推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
[2]李玮,杨安怀.“智慧物流”时代我国高校物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8(01).
[3]李征,谢香玉.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10).
[4]许刚,王蕾,郑红梅,满亚杰.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