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开新之作

2019-05-13刘梁剑

社会科学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范式话语哲学

刘梁剑

(一)

李承贵教授的新著《生生的传统——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认知范式研究》(下文简称“《生生》”),洋洋洒洒80万字,细致考察了中国学人如何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百年历史。鸿篇巨制,动人心魄。如下与读者分享部分感受。

书名主标题“生生的传统”,乃指中国思想传统在20世纪的诠解的过程中生生相续。在李承贵教授看来,百余年来,就中国学人认知、理解与评价中国传统哲学的方法与形态而言,已经形成唯物主义、科学主义、人文主义、逻辑主义、自我主义等五大认知范式。按照作者的界定,“所谓‘唯物认知范式,就是指主体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成果及方法作为认知、理解和评价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据和坐标,通过形成概念、比较分析、逻辑推理、综合判断等思维形式,对某个哲学文本(概念、命题和思想观念等)所进行的认知、理解和评价的实践,并且这种认知、理解和评价实践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在主体上具有团体性,从而成为认知、理解和评价中国传统哲学的一种普遍模式。”①与此相仿,科学主义认知范式,主体将自然科学精神、原理、定律、成果及方法等作为认知、理解和评价传统哲学的根据和坐标;人文主义认知范式,主体将人文主义精神、思想、方法和成果作为认知、理解和评价传统哲学的根据和坐标;逻辑认知范式,主体将逻辑学精神、原则、定律、思想和方法作为认知、理解和评价传统哲学的根据和坐标。“自我主义认知范式”则稍费周折,因为作者在这里用“自我”特指“自己文化系统”,而“自我主义认知范式”就是“主体把与被理解的哲学概念、命题或观念相应的器物文明系统、社会历史系统、经济政治系统、礼仪习俗系统、文字语言系统、经籍文献系统、作者素质系统、科学常识系统、思想义理系统、意义价值系统等”作为认知、理解和评价传统哲学的根据和坐标。②依笔者之见,五大范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唯物主义、科学主义、人文主义、逻辑主义等四种范式的共同点在于,将西方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哲学的相关理解作为范本,抉发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相同的要素,由此成立“中国(传统)哲学”;相形之下,自我主义范式则是强调中国思想的自主性,尽管仍然免不了参照西方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但其用意却是抉发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相异的要素,进而彰显中国(传统)哲学的独特面相,挺立中国哲学的主体性。

(二)

《生生》博大精深,既有细致的客观梳理,又有深刻的评价检讨。全书在结构上以认知范式为纲,以哲学概念、哲学命题、中国传统哲学整体特点等为目,不同的思想线索相互交织。由于内容的丰厚性,读者除了按照现有的结构逐章顺读之外,还可以按照不同的线索脉络发展出各种不同的读法。比如,以某范畴为主题,将散布各处的解读串联起来,明其异同,知其脉络。又比如,以某哲学家为主题,将散布各处的解读串联起来,可以对此哲学家的思想洞见得一综合的见解。且以“天”这一范畴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几大范式对“天”的解读不尽相同。张岱年释“天”,或曰天有三义:“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天,在不同的哲学家具有不同的涵义。大致说来,所谓天有三种涵义: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③或曰天有二义:“在古代哲学关于天的学说中,包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种基本观点的对立。唯物主义者所谓天即是无限的客观实在,唯心主义者所谓天,或指最高的神灵,或指最高的观念。这两种基本观点的对立是非常明显的。”④这两种解释都被归入唯物主义认知范式名下。不过,比较而言,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后一种解释明显趋于简单化、教条化,或者用李承贵教授的话来说,更像是“观点在先的解释”:用唯物与唯心的两军对峙模式裁套中国哲学。《生生》对此的批判性分析:“‘观点在先的解释与唯物认知范式基本原理并不相容。而之所以出现如此的解释实践,就是因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加以教条化了。”⑤以上分析既是批评“观点在先的解释”,又是为唯物认知范式申辩(apology),《生生》对于后者的态度较为平实。如何评判唯物认知范式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展开的认知和理解?《生生》主张“多向度”的考察:其一,与原始文本比较,考察解释是否合乎原始文本的意涵;其二,解释者的解释是否具有创造性;其三,解释是否合乎时代实践需求得到升华。⑥这实际上强调了文本、解释者、解释者的时代背景三者之间的牵引互动。李承贵教授对于经典解释问题用功甚深,《生生》最后一章最后一节便专门讨论解释学问题,延续了一年前在一部专著中的相关讨论。⑦人文认知范式对“天”的解读可以徐复观为例。他在《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中阐释孔子所讲的“天”“性”:天是伟大而崇高的客体,性是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的主体。⑧《生生》评曰:“人文认知范式视域下,‘天却是一个洋溢着人文主义精神与思想的概念。”⑨进而,《生生》将徐复观的解读与严复相对照:“中国所谓‘天字,乃名学所谓歧义之名,最病思理而起争端。以神理言之上帝,以形下言之苍昊,至于无所为作而有因果之形气、虽有因果而不可得言之适偶,西文各有异字,而中国常语皆谓之天。”⑩《生生》评曰:“在逻辑认知范式视域下,‘天即是一个含糊不清的概念。”(11)《生生》将冯友兰的天之五义说作为自我认知范式的解读典范。即: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12),相对上文所举各家解读,冯友兰对“天”的分疏最为细密。

(三)

《生生》尤为强调自我认知范式的特殊性。究其原因,在于它直接关涉到中国哲学话语主体性的确立。近二十年来,中国学界热烈讨论“中国哲学合法性”“反向格义”“汉语哲学”等问题,它们无不折射出中国哲学话语的主体性危机。如张立文所言:“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体系中,中华民族传统话语言说方式被西方话语言说方式所替代,其独特的学术、哲学致思方式亦被西式的致思方式所代替。”(13)《生生》认为:“在过去百余年中国哲学史中,中国哲学在话语上完全被西方哲学话语所笼罩,西方哲学话语霸权无处不在。不过,对于这种笼罩,中国学者不是没有觉悟,不是没有思考对策。自我认知范式就是中国学者摸索出来的对策,对建立中国哲学话语主体性具有重要作用。”(14)析而言之,术语方面,将中国哲学术语用之于哲学表达;话语表达方面,“文字、语法、叙述、文体、表达技巧与规则等都是中国的,从而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5);问题引领方面,“中国哲学之所以丧失话语权利,原因之一是不能提出公共哲学问题,中国哲学很少提出引发世界哲学家共同感兴趣和关注的课题、因而过去基本上是跟着西方哲学走”。(16)将中国哲学术语用之于哲学表达,《生生》所引张岱年“虚位”说颇有启发意义:《大学》中“格物”的本意指衡量事物的本末先后,“但《大学》经二程大力表彰之后,成为一本重要的经典著作,于是‘格物成為一个‘虚位观念,一个经典性的格式。程、朱、王守仁、王夫之、颜元等都借用‘格物一词来表达自己的认识论、方法论的观点,于是‘格物致知成为宋元明清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17)“虚位”,实则将新的意涵赋予传统的哲学术词,使之旧瓶装新酒。真正要将中国哲学术语用之于哲学表达、确立中国哲学话语主体性,必然要溢出认知中国哲学的做法(属于哲学史研究的大范式),而进入创建中国现代哲学理论的尝试。哲学家在建构中国现当代哲学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诠释与认知,且这种诠释与认知构成了所创建的中国现当代哲学的有机部分。由此,中国传统之生生相续展现了另一个面向:从中国古代传统在哲学创建活动中走向中国现当代哲学传统。这恐怕是《生生》“隐而未发”的“课题”,从而显示其“可引申性”学术价值。

① ② ⑤ ⑥ ⑨ (11) (14) (15) (16) 李承贵:《生生的传统——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认知范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14,25、37、48、62,181,182,713,713,646,647,649页。

③ 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5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11页。

④ (17) 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4册,第475、702页。

⑦ 李承贵:《哲学的解释与解释的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

⑧ 徐复观:《徐复观文集》第3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9页。

⑩ 严复:《〈群学肄言〉案语》,《严复集》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921页。

(12)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2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81页。

(13) 张立文:《自序》,《自己讲、讲自己——中国哲学的重建与传统现代的度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页。

猜你喜欢

范式话语哲学
画与理
基于SCP范式的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分析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谨言慎行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工商银行与第四范式正式签约共建银行AI核心系统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