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九针配合旋覆代赭汤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
2019-05-13刘翠华陈劼汤禹李晗丘杨张莹
刘翠华, 陈劼, 汤禹李晗, 丘杨, 张莹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
呃逆是一种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症的病证,是中风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呃逆超过48 h而未停止者,为顽固性呃逆[1],其不仅影响中风患者的饮食、呼吸、情绪、睡眠等,还可能导致营养缺乏、吸入性肺炎、抑郁焦虑、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2]。西医治疗本病多以肌松药、抗精神障碍药、抗癫痫药、钙离子拮抗剂、抑酸止呕药、抗胆碱药、镇静麻醉剂等药物为主,但部分药物存在着直立性低血压、呼吸麻痹、意识障碍等副作用[3]。中医治疗顽固性呃逆方法多样,包括针刺、艾灸、耳穴、穴位贴敷、中药汤剂等,其特点为便捷、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阴阳九针疗法包括9种基本针法,其通过针刺拇指相应部位,以疏通任督二脉、冲脉,进一步影响十二经脉气血周流,调理阴阳、调畅气机,达到治病效果。该疗法选穴简练,治疗时不限体位,便于操作,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运用阴阳九针之第8针秋风扫叶(从大拇指两侧,平指甲下缘的位置进针,向指根部平刺)加第6针针通人和针法(从大拇指螺纹中央和大拇指指关节连线的中点进针,向指根部平刺)配合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疗效满意,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本研究病例均为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住院部就诊的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患者,共60例。将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
1.2 诊断标准 (1)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4]。(2)呃逆的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第2版[5]。(3)顽固性呃逆的诊断标准:参照《最新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诊断实用技术手册》[6],以呃逆持续时间超过24 h,呃声或高或低,可自行停顿30~60 min后复起,严重者呃声频作,无间隙,昼夜不停。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②符合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诊断标准;③病程在6个月以内,且病情稳定、意识清楚者;④年龄40~85岁,性别不限;⑤自愿接受治疗并签署本治疗方案的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非脑卒中后继发的呃逆,如膈肌周围病变、消化系统疾病或代谢性病变引起呃逆等;③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内分泌系统严重疾病等患者;④妊娠、哺乳期或备孕妇女;⑤晕针、不耐受针刺疼痛或不同意针刺治疗者;⑥不同意口服中药治疗者;⑦对本研究中所使用的药物过敏者;⑧目前正在参加其他干预性临床试验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常规处理 主要参考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4],包括:呼吸功能的维持、血压血糖的控制、发热及合并感染的处理原则与方法、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等。
1.5.2 对照组 口服或鼻饲巴氯芬片(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生产,规格10 mg/片),每次10 mg,每日3次,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1.5.3 治疗组 阴阳九针[7]之秋风扫叶加针通人和配合旋覆代赭汤加减。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1)口服或鼻饲旋覆代赭汤加减,方药组成如下:旋覆花20 g,代赭石15 g,党参10 g,生姜10 g,炙甘草6 g,法半夏9 g,大枣4枚。每日1剂,水煎至400 mL,分早晚2次温服。(2)阴阳九针。秋风扫叶:从大拇指两侧,平指甲下缘的位置进针,向指根部平刺,经过指关节,可平亢肝阳。针通人和:从大拇指螺纹中央和大拇指指关节连线的中点进针,向指根部平刺。进针深度以穿过关节线为基本要求。可疏通中焦。操作过程:患者取仰卧位或半卧位,露出健侧拇指,常规局部消毒后,医者采用环球牌0.30 mm×25 mm规格针灸针(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生产)针刺,嘱患者边咳嗽,医者边进针以缓解疼痛,平刺,进针深度约2 cm。先针刺秋风扫叶,后针刺针通人和。进针过程中可配合缓缓活动大拇指关节使针刺入指定深度,进针后无需运针,留针30 min后出针。每日针刺1次。
1.6 观察指标
1.6.1 呃逆频率积分评判标准[8]呃逆次数以24 h内每h最高呃逆频率计算。不出现呃逆症状记0分;<5次/h,且患者能耐受,不影响患者进食记3分;6~10次/h,或<5次/h,但患者难以耐受,影响患者进食记6分;>10次/h,或<10次/h,但不能进食或呃逆时伴见胃食道反流记9分。
1.6.2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9]分别从睡眠、精神、胃纳状态评价。睡眠:难入眠(1分);很差(2分);差(3分);较差(4分);大致正常(5分)。精神:差(1分);较差(2分);时好时坏(3分);尚可(4分);正常(5分)。胃纳:不能进食(1分);<正常1/2(2分);正常的1/2(3分);食量稍减少(4分);正常(5分)。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判定疗效。痊愈:呃逆完全停止,饮食、精神恢复正常,随访1周无复发;显效:呃逆偶发,不影响进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随访1周无加重;好转:呃逆时有发生,饮食、精神有所好转,随访1周时有发作;无效:症状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病例数]×100%。
1.8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治疗组30例患者中,男21例,女9例;年龄44~84岁,平均年龄(64.32±11.36)岁;呃逆持续时间3~10 d;脑梗死患者19例,脑出血患者11例。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3~85岁,平均年龄(63.31±12.02)岁;呃逆持续时间3~13 d;脑梗死患者21例,脑出血患者9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呃逆持续时间、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呃逆频率积分比较 表1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呃逆频率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呃逆频率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呃逆频率积分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呃逆频率积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integral of hiccup frequency in the two groups (±s,s/分)
表1 2组患者呃逆频率积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integral of hiccup frequency in the two groups (±s,s/分)
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治疗后1.90± 2.01①②4.60±2.92①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30 30治疗前6.40±2.19 6.70±2.04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积分比较 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生活质量积分(睡眠、精神、胃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生活质量积分的升高作用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3结果显示: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60.00%,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积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life quality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积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life quality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睡眠 精神N胃纳治疗后4.13± 0.86①②2.80±1.09①30 30治疗前1.73±0.74 1.76±0.73治疗后4.33±0.48①②3.06±0.94①治疗前2.10±0.66 2.33±0.80治疗后4.23± 0.77①②3.17±0.83①治疗前1.86±0.77 1.93±0.83
表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wo groups n(p/%)
3 讨论
3.1 呃逆中西医病机 大部分学者[10]认为,中风后出现呃逆症状是由于脑卒中后脑细胞缺血、缺氧,相应脑组织软化、坏死或血凝块阻塞脑脊液循环,致使颅内水肿,颅内压增高,压迫、损伤内囊、基底神经节、下丘脑、脑干等结构,导致内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以及继发胃黏膜缺血等,综合刺激膈神经,从而引发呃逆。中医学将呃逆的发生归结于胃失和降、气逆动膈。《素问·宣明五气》云“胃为气逆,为哕”。中风患者由于大多素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若遇外邪引动,易致肝阳暴涨、气血逆乱、夹风夹痰、上冲头目[11];“土得木而达”,胃气和降离不开肝气疏泄,然肝气疏泄太过,亦可祸及脾胃,“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木为病,易克脾土,累及胃腑,木旺乘土,肝木太过则乘脾土,致脾土不足,脾胃虚弱;脾为阴土、主升清,胃为阳土、主降浊,二者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共主饮食的纳运,木旺乘土,脾失健运、胃失和降,逆而上冲动膈,即可引起呃逆。任达然老中医亦认为中风续发之呃逆,乃肝阳有余,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所致。叶天士在《临证指南》云:“凡肝阳有余,必须介类以潜之。”故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当以平肝潜阳,和胃降逆为法。
3.2 阴阳九针疗法及中药治疗 阴阳九针疗法为余浩所创,建立在全息理论基础之上,其中大拇指的背侧对应人体的背面,掌面对应人体的腹面[7]。生物全息理论是指机体的所有器官在手部某个特定的部位上都有着各自的投影区(反射区),从反射区上可得知相应脏器的生理状况,对此区域进行刺激,可调理相应脏器功能、治疗相应脏器疾病[12]。阴阳九针通过针刺拇指相应部位,疏通人体任督二脉、冲脉,进一步影响十二经脉气血周流,利用人体自身运行于奇经八脉之气,治疗阴阳失衡、气机逆乱的诸多疾病,从而使人身之气运动调畅,升清降浊,摄取精微,排泄废物,维持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动态平衡,回归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秋风扫叶、针通人和分别为阴阳九针中的第8针和第6针,可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本研究先以秋风扫叶潜亢盛之肝阳,祛除病气,令胃气无受肝之相乘,后用针通人和疏通中焦气机,降上逆之胃气,使胃气和则呃逆自止。现代医家石学敏院士指出:以药辅针则十二经气血和,以针辅药则脏腑功能调匀,针药合用,则经络脏腑如被甘霖而无虞矣,故在临床治疗上通常针药并用。本研究在治疗时予旋覆代赭汤加减,方中旋覆花降气止逆,代赭石重坠降逆,长于镇摄肝胃之逆气;法半夏、生姜味辛以散逆止呃;人参、炙甘草、大枣均为甘味,甘以入脾,健脾养胃,以扶肝阳所乘之脾土,诸药相合,标本兼顾,使亢盛之肝阳潜藏,上逆之胃气和降,呃逆自除。
3.3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阴阳九针之秋风扫叶加针通人和配合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卒中后呃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呃逆频率积分明显下降,睡眠、精神、胃纳等均有所改善,疗效优于巴氯芬片对照组,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