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模式比较研究

2019-05-13樊瑜波

社会政策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辅具伤病器具

邹 华 樊瑜波

一、引言

当前,我国有2 亿多老年人、8500 多万残疾人,每年还有上亿人次伤病人,是世界上康复辅助器具需求人数最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董理权、吴小高,2016:989-992)。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60 号),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对康复辅助器具产业进行顶层设计和谋篇布局,意味着在国家层面首次将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业态来重点关注,并有意加快其发展,这在中国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作为正在崛起的朝阳产业,在世界产业发展格局中也正逐步引起各国、各地区的广泛关注。伴随康复辅助器具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我国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已囊括技术研发、产品制造、配置服务等诸多门类,产品种类正逐步拓展到康复辅助器具的12 个主类、130 个次类、794 个支类(樊瑜波,2016:40-42)。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能力和配置服务质量的快速提升。从我国残疾人事业“八五”发展纲要提出开展辅助器具配发服务以来,经过五个五年规划,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不断得到推广,康复辅助器具配发服务经历了从产品销售为主到以配置服务为主的变化(李晞、吴小高,2016:43)。伴随康复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工结合”的深入发展,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经历了从单纯救助到集老年人、残疾人及伤病人等功能障碍评估、配置指导、使用及康复训练、个性化改装和适配、配置效果评价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我国从康复器械及用品用具的配置逐步转变为康复辅助器具的个性化配置,通过康复辅助器具配置实现功能补偿、代偿、恢复的目的,使数千万功能障碍人士重拾生活信心、重新融入社会,大大提高了其生存质量。

随着“互联网+”行动的深入实施和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加快发展,互联网在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中的资源优化和集成创新作用,将促使康复辅助技术创新成果深度融入于民生之中,这种革命性变化将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不断发生演变,进而为改革、创新和发展我国康复服务提供广阔空间。这种全新的配置模式也必将突破传统配置模式的服务界限,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加强康复辅助器具服务协调和技术合作。同时,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模式创新有效促进了世界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资源配置、技术转移及合作竞争。

二、基于七何分析法的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模式比较

(一) 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模式的基本类型

所谓的“个性化上门配置模式”就是根据提前沟通或申请,约定由入户调查的辅具配置专业人员有针对性地为行动不便或家庭贫困的老年人、残疾人及伤病人提供上门辅具安装、配发服务。这种配置模式能够显著节约家庭困难功能障碍群体在交通、食宿等方面的经济开支,有效救助家庭困难的功能障碍群体,但是由于受到资源条件限制和配置路径的束缚,提供方和适配对象难以实现有效沟通和协调,难以在技术、设备、资金、人才方面持续为上门配置服务提供充分保障。它的特点是配置服务针对性强、成本不高,但服务覆盖面窄,服务条件有限、回访反馈和康复指导不及时、监管难度大、配置风险高。“个性化上门配置模式”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图1:“个性化上门配置模式”基本流程简图

所谓的“自助体验式配置模式”就是在街道、社区等基层服务站点,采用社会化的运营方式委托专业社会组织为周边具有自主使用或体验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及伤病人提供辅具体验展示、选购推荐、安装调试、服务转介、信息咨询、应用指导、回收租赁、维修保养、清洗消毒、家庭无障碍环境设计与改造等服务。其目的是通过老年人、残疾人及伤病人等功能障碍群体自助体验的形式,因人而异地评估适配康复辅助器具,解决其在独立生活、护理照料、移动出行等方面的困难。它的特点主要是服务方式简便灵活,辅具利用效率高,但配置风险防控不足,信息反馈不及时。“自助体验式配置模式”基本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图2:“自助体验式配置模式”基本功能模块示意图

所谓的“一站式全程辅助配置模式”就是康复辅助器具专业技术人员在固定的服务机构或服务站点利用专业技术和设备为老年人、残疾人及伤病人提供康复辅助器具体验展示、诊断评估、个性化设计、安装适配、风险管控、跟踪反馈、效果再评估、操作培训、康复指导、心理疏导、维修保养、技术咨询等一条龙服务,从而实现为适配对象补偿和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的目标。只要老年人、残疾人及伤病人有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需求,一旦进入某个专业服务机构或服务站点,就可以为其提供全方位、系统化的配置服务,没有必要再找第二家机构就可以解决其功能障碍问题。它的优势主要是服务规范化程度高、管理方便有力、风险可控、安全可靠、质量有保证,但同时受到地域、人才、科技、资源等方面的限制,通常服务覆盖面有限。“一站式全程辅助配置模式”部分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

图3:“一站式全程辅助配置模式”部分功能模块示意图

所谓的“互联网+辅具”配置模式就是利用互联网跨界融合技术,将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申请、在线培训、交流互动、虚拟平台展示、远程评估适配、基础数据分析、政策文件查阅等子模块通过康复辅助器具服务信息综合平台一体化解决,将线下的康复辅助器具配置需求与互联网有机结合,实现老年人、残疾人及伤病人等功能障碍群体与康复辅助器具供应商、配置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等充分互动,从而满足不同失能程度、不同伤残状况功能障碍群体的个性化、多元化的康复辅助器具需求。它的特点主要是服务覆盖面广、专业化和复杂程度高、配置成本低、风险监管有效、信息反馈及时,但对适配对象自身素质也要求较高。“互联网+辅具”配置模式部分功能模块如图4所示。

图4:“互联网+辅具”配置模式部分功能模块示意图

(二)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模式的要素分析

七何分析法(5W2H 分析法)是组织在制定计划、确定目标及分配任务等环节常用的管理工具之一,其目的是为了有效完成工作任务,把每项工作具体落实到部门或责任到人,从而推动组织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它强调每项目标都有对应的时间、方法、流程、规范、部门及员工等。具体内容包括why(为了什么目的做)、what(具体做什么)、who(由谁做)、where(在什么地方做)、when(什么时候做)、how(如何做)、how much(做到什么程度)。利用该方法描述个性化上门配置模式、自助体验式配置模式、一站式全程辅助配置模式、“互联网+辅具”配置模式的具体做法,评价其服务要素是否完整,并为其利弊分析提供思路。

表1:四种配置模式5W2H 分析

配置模式 个性化上门配置模式自助体验式配置模式一站式全程辅助配置模式“互联网+辅具”配置模式Who服务对象行动不便或家庭贫困的老年人、残疾人及伤病人具有自主使用或自主体验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及伤病人在站点接受康复服务的老年人、残疾人及伤病人具备互联网使用能力和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及伤病人服务提供者入户慰问调查专业辅具配置人员社区、街道基层工作人员等机构内专业技术人员互联网线下康复辅具服务供应商Where 上门配置服务 社区、街道等基层辅具综合服务站点康复辅具专业配置机构康复辅具综合信息平台When提前沟通约定或根据具体上门时间而定一般在工作日,节假日除外一般在工作日,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可以在任何时间提出配置需求和信息反馈How提前预约沟通,商定具体上门服务时间,上门配置服务,定期回访和康复指导在辅具综合服务站点现场体验,现场评估适配,定期维护保养和康复指导在康复辅具专业配置机构现场评估适配,机构内诊疗矫治直至完全康复网络预约申请,3D动态展示,远程数据比对和评估适配,在线互动及信息反馈Howmuch能够节约家庭困难功能障碍群体的交通、食宿等部分经济成本一般要耗费功能障碍群体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除评估适配医疗成本外,功能障碍群体还要承担一定的交通、食宿等费用 能够在网上“货比三家”,有效降低功能障碍群体的时间、精力和经济开支

(三)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模式的利弊分析

围绕康复辅助器具配置中的资源、服务、管理、保障四个维度,对个性化上门配置模式、自助体验式配置模式、一站式全程辅助配置模式、“互联网+辅具”配置模式进行利弊分析(见表2)。

表2:四种配置模式利弊分析

模式 资源 服务 管理 保障“互联网+辅具”配置模式通过网络平台可将体验展示、评估适配、康复指导实时动态呈现并快速实现,不占用任何辅具资源,能够无限放大服务量,充分节约社会资源服务面广泛,可以覆盖到所有需要了解和配置辅具的人群,服务流程能够化繁为简,信息反馈及时,服务人性化程度极高服务规范化和透明度较高,能够将辅具配置环节“碎片化”,监管方便有力,能够有效防控辅具配置中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依托网络综合信息平台便于信息收集、整理、分析,便于辅具资源的快速响应和充分调度,能够在技术、设备、资金、组织方面提供充分保障

通过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模式服务要素分析和利弊分析可以看出,四种配置模式都有其主导的价值取向。个性化上门配置模式侧重于满足行动不便或家庭贫困的老年人、残疾人及伤病人的个性化辅具配置需求;自助体验式配置模式侧重于满足功能障碍程度较低、具有自主使用或自主体验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及伤病人的多元化辅具配置需求;一站式全程辅助配置模式侧重于为不同失能状况、不同伤残程度的老年人、残疾人及伤病人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辅具配置服务;“互联网+辅具”配置模式侧重于将线下的康复辅助器具配置需求与互联网平台相结合,实现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的线上线下有机融合,从而实现专业化程度更高、经济成本更低、服务质量更好、反馈更及时的目标。

三、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模式的选择

(一) 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为了选择合适的辅具配置模式,使辅具配置产生最高的综合效益,需要考虑两个基本准则,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经济效益主要包括降低辅具配置成本、满足辅具配置需求以及提高辅具利用效率;社会效益主要包括提升辅具配置效果、降低辅具配置风险以及提升社会康复水平。

图5: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递阶层次结构

从辅具配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内容来看,由于“辅具配置需求”、“辅具配置效果”、“辅具配置风险”及“配置后的康复水平”与老年人、残疾人及伤病人等功能障碍群体的失能、伤残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及康复辅助器具的适用性差异有较大关联,因此“适配对象类型差别”必然是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模式选择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辅具配置成本”“辅具配置需求”“辅具利用效率”也一定程度上受到“消费支持类型差别”的影响和制约,消费支持力度大的配置模式能够大幅降低辅具配置成本,减少适配对象的经济负担,可以更好地满足功能障碍群体日益增长的辅具配置需求,必然深受广大功能障碍群体的推崇和喜爱,这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提高辅具利用效率。此外,从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的整个流程来看,“辅具配置效果”“辅具配置风险”“社会康复水平”与“配置条件环境差别”也有较大关系,通常情况下辅具配置环境条件越优越,越有利于提升辅具配置效果、降低辅具配置风险、提升社会康复水平。

将各个层次的影响因素按其上下关系摆放好,并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用线连起来,就理清了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模式选择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递阶层次结构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适配对象类型差别”、“消费支持类型差别”和“配置条件环境差别”是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模式选择最基础、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基于适配对象类型差别的配置模式选择

由于老年人、残疾人及伤病人等不同适配对象在功能障碍程度、家庭经济状况方面具有显著差别,结合七何分析法(5W2H 分析法)对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模式的特征分析,笔者认为应对不同的适配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模式。

根据适配对象的健康状况和康复辅助器具的功能用途、使用频率、成本高低、人性化程度、科技含量、复杂程度、普遍使用程度及其对人们需求的满足层次等因素,可以将老年康复辅助器具分为安全防护型、专业照护型、智能便利型、简易普适型、辅助自理型、健康舒适型、高端智慧型等诸多类型(邹华、樊瑜波,2017:3-9)。比如,对于失能、半失能或赡养条件较差的老年人来说,由于辅具本身科技含量和复杂程度较高、专业性和个性化较强,因此应选择个性化上门配置模式或一站式全程辅助配置模式。

康复辅助器具可分为个人医疗辅助器具、技能训练辅助器具、矫形器和假肢、个人生活自理和防护辅助器具、个人移动辅助器具、家务辅助器具、家庭和其他场所使用的家具及其配件、沟通和信息辅助器具、操作物品和器具的辅助器具、环境改善和评估的辅助器具、就业和职业培训辅助器具、休闲娱乐辅助器具等12 个主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6)。同样,给没有自主使用或体验能力的残疾人配置假肢和矫形器以及多功能护理床、护理辅助机器移位机、轨道式爬楼机等个性化、专业性较强的康复辅助器具就必须选择个性化上门配置模式或一站式全程辅助配置模式,而对于行动自主或家庭条件较好的伤病人配置如测压仪、体重秤、体温计、刺激器等个人医疗辅助器具,就可以通过自助体验式配置模式或“互联网+辅具”配置模式实现其对康复辅助器具的多元化需求。不同适配对象对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模式的选择如表3所示。

表3:不同适配对象对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模式的选择

(三)基于消费支持类型差别的配置模式选择

由七何分析法(5W2H 分析法)可知,不同的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模式具有不同的资源条件要求,其配置成本也有显著差异。由于不同的消费支持方式给功能障碍群体及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机构和专业人员带来的成本有较大差别,因此在康复辅助器具配置过程中我们应选择适宜的模式,以使得康复辅助器具消费支持类型和配置模式相互匹配。

目前,对康复辅助器具的消费支持主要有免费配置、保险报销、自费配置三种方式。比如民政部“福康工程”项目、中国残联“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康复项目”和“贫困残疾人配发辅助器具项目”等公益项目支持配发的康复辅助器具以及在全国助残日、老人节、学习雷锋纪念日等社会各界为残疾人、老年人及伤病人慈善捐赠的康复辅助器具均为免费配发的具体体现。

保险报销的消费支持方式可分为工伤保险支持、医疗保险支持、商业保险支持三种基本类型。2016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布的《工伤保险辅助器具配置管理办法》规定,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申请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轮椅等工伤保险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①具体内容可参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原文链接:http://www.mohrss.gov.cn/gkml/zcfg/bmgz/201901/t20190103_308096.html。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60 号)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研究将基本的治疗性康复辅助器具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创新产品设计,将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纳入保险支付范围。” 同时强调,“将符合条件的高端康复辅助器具产品纳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试点范围。”①具体内容可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原文链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0/27/content_5125001.htm。此外,老年人、残疾人及伤病人等功能障碍群体作为消费者,可以通过个人消费体验及购买自身需要的康复辅助器具产品,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辅具”配置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自身的多元化辅具需求。不同消费支持类型对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模式的选择如表4所示。

表4:不同消费支持类型对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模式的选择

(四)基于配置条件环境差别的配置模式选择

由七何分析法(5W2H 分析法)可知,地理位置条件、交通物流条件、居家康复环境等因素对于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模式的选择也有重要影响。比如生活在中心城镇及附近郊区的老年人、残疾人及伤病人由于距离康复辅助器具服务机构或站点较近,在配置康复辅助器具时必然倾向于在自身功能障碍程度允许的条件下选择自助体验式配置模式或一站式全程辅助配置模式;相反,处于落后地区及偏远农村的老年人、残疾人及伤病人由于距离康复辅助器具服务机构或站点较远且自身行动不便,一般倾向于选择个性化上门配置模式。

随着物联网经济的迅速崛起,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物物相息的创新应用也给康复辅助器具产业腾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机会。在交通物流条件便利的情况下,人们利用“互联网+辅具”配置模式不仅可以将手杖、假发、自助具、矫形鞋、一次性纸尿裤等轻便易携带类康复辅助器具迅速快捷地送到老年人、残疾人及伤病人等功能障碍群体手中,而且也可以利用远程诊疗、在线评估适配、远程康复指导等方式实现对适配对象的实时动态康复管理、监测、指导、反馈。当然,在交通物流条件不便的情况下评估适配一些难运输或风险高的康复辅助器具选择一站式全程辅助配置模式则比较稳妥。

此外,居家康复环境是老年人、残疾人、伤病人等功能障碍群体辅具配置后康复锻炼的第一需要,居家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照护者的工作强度,也直接影响残障群体的实际康复效果(朱图陵,2017:974)。比如给居家无障碍环境及康复条件较好的功能障碍人士配置假肢、矫形器等个性化、标准化要求较高的康复辅助器具,就可以选择个性化上门配置模式或一站式全程辅助配置模式,而对于居家无障碍环境及康复条件较差的功能障碍人士就只能选择一站式全程辅助配置模式,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配置风险,减少由于术后家庭环境不佳影响实际康复效果。不同配置条件环境对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模式的选择如表5所示。

表5:不同配置条件环境对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模式的选择

四、促进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模式的个性化差异及不同失能状况、不同伤残程度的老年人、残疾人、伤病人的个性化需求,应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全面促进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创新发展。

对于“个性化上门配置模式”而言,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提高上门配置标准化水平。康复辅助器具行业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康复辅助器具个性化上门配置服务标准、管理规范、操作指南及居家康复指导等系列规章制度,对康复辅助器具的个性化上门配置予以明确规范,充分保障其标准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对拟采取康复辅助器具个性化上门配置家庭应达到的基本环境和条件状况进行明确要求,并针对不同失能状况、不同残疾状况、不同伤病程度的功能障碍群体配置后的康复护理、维护保养予以专业指导。另一方面,要加强全过程配置服务监管,消除上门配置服务隐患。在按照相关配置服务标准进行个性化上门服务的过程中,要加强全过程配置服务监管,比如通过运用监控设施或记录仪全程记录等形式,加强配置服务的过程管理,确保配置行为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确保每个环节都落实到位,避免上门配置服务过程中出现一系列不必要的纠纷隐患或法律风险,着力为行动不便、交通条件落后的功能障碍群体提供快速、优质、高效的辅助器具适配服务。

对于“自助体验式配置模式”而言,一方面,要加强自助体验式配置模式适用性研判,提升个性化配置康复效果。比如患有老年痴呆、糖尿病、腿脚不灵便等病症的老年人及轻度伤残患者,他们需要专业配置人员的康复护理技术指导,但又无须入住服务机构现场配置、长期卧床护理,没有必要入住康复辅助器具服务机构治疗或门诊接受一对一个性化配置服务,对于这部分功能障碍群体加强指导性训练和跟踪回访,可以显著提高自助体验式配置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康复辅助器具基层服务网络,加快自助体验配置平台建设。根据辖区老年人、残疾人、伤病人的区域分布,合理规划康复辅助器具自助体验网点和康复辅助器具体验区建设,设置专门的尤其是要建设康复辅助器具展厅,通过知识讲座、科普读物、广告宣传、媒体推介等方式加强康复辅助器具应用宣传,不断提高功能障碍人群的自助体验热情(黄玉明,2017:269-270)。

对于“一站式全程辅助配置模式”而言,一方面,要加强康复辅助器具适配技能培训,全面提升一站式辅助配置能力。康复辅助器具适配是个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多门类的技能,在一站式全程辅助配置过程中需要康复技师、骨科医师、工程师、治疗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共同介入,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辅具适配技能培训,有助于全面提高康复辅助器具专业人员的配置技能和服务水平(李树伟、陈龙伟、李红霞,2012:213-214)。另一方面,要坚持康复技术和方法创新,全面提升一站式辅助配置服务水平。在一站式辅助配置服务过程中要坚持“医、养、康、护”相结合,加强传统中医康复技术和方法在辅具配置和康复服务中的创新应用,同时,注重“医工结合”的现代康复技术和脑机接口、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集成应用,根据实际失能状况和伤残程度,积极运用仿生假肢、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设备、外骨骼机器人、照护和康复机器人等先进辅具产品,着力为功能障碍群体提供高智能、高科技、高品质、全方位的一站式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

对于“互联网+辅具”配置模式而言,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互联网+辅具”配置的精准性,充分发挥“互联网+辅具”配置的引领作用。运用基于“(H)人—(A)活动—(AT)辅具”模型来分析老年人、残疾人、伤病人等功能障碍群体的行为信息,建立快速、准确、科学的辅具评估筛选信息平台,使用信息平台系统自动匹配相应合理及合适的康复辅助器具,提升康复辅助器具个性化适配的便捷性和准确度(宋毓、金荣、许斌等,2016:53-58)。通过加强康复辅助器具互动场景模拟和虚拟体验,让功能障碍群体根据自身生理数据参与辅助器具虚拟适配体验,增强参与互动体验的直观性、精准性。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健全“互联网+辅具”配置监管体系。在加强互联网技术的综合应用,不断推进“互联网+辅具”配置平台建设的同时建立健全相关行业规则、技术规范和政策法规,对康复辅助器具专业服务机构远程配置内容、服务流程、操作规范、职责权利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确保服务机构及其专业人员合法合规开展远程配置服务和互动交流,保障“互联网+辅具”配置行为的程序合法与实体安全。

猜你喜欢

辅具伤病器具
大牲畜闪伤病的中药疗法
试论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发展的战略要求
室庐几榻器具间 浅谈明清绘画中的器座
试析山东地区所出金银饮食器具
实物方便挑选密云成立残疾人辅具展示中心
融资租赁在汽车零部件包装器具领域的应用探索
健身不练肩 伤病在明天
安徽省5市残疾人残疾类型及辅具适配现状
古代器具灌农田
伤病专家 格兰特·希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