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瑶族壮族传统节日体育娱乐活动发展状况的研究
2019-05-13沙业青
沙业青
粤北地区是广东省少数民族人口主要聚居区,是省内世居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各个民族文化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民族品格、浑厚的历史氛围以及显著的地域差异和欢愉的生活情调,多项民族传统节日、民俗文化都被列入市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传承与发展越来越成为焦点,各地普遍都在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文化旅游等,把节日体育作为传统节日中开展的传统体育活动。粤北少数民族人口以瑶族、壮族居多,本文从传统节日群众参与体育娱乐活动的角度,通过调查分析,对瑶族壮族传统节日开展传统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专门性调查与研究。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粤北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主要聚居地——连南瑶族自治县(以下称连南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以下称连山县)的瑶族、壮族为研究对象,根据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对象700人。其中,连南县抽取调查对象300人,全部为瑶族;连山县抽取调查对象400人,以壮族为主。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通过《中国知网》及互联网搜索引擎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并查阅图书馆、展览馆的相关书籍,收集了大量有价值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邀请专家对问卷的有效性进行评定,接着对问卷信度检验,得出皮尔生(Pearson)系数R=0.945,P<0.01;调查问卷主要在连南县和连山县的瑶族和壮族发放,共发放700份,回收674份,有效617份(其中连南县279份,连山县338份),有效率91.54%。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调查研究结果
2.1.1 瑶族传统节日体育娱乐调查结果
表1数据显示,瑶族传统节日体育娱乐活动长鼓舞、追天灯、独木滑水项目排在前3位,其中长鼓舞最受欢迎,与其它项目相比有极显著的差异。目前流传下来的长鼓舞主要有桂、湘、粤的“还愿长鼓舞”“赶羊做鼓长鼓舞”和“做屋长鼓舞”,以及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黄泥鼓舞”和“芦笙长鼓舞”等。[1]
据调查,瑶族一年之中有多个传统节日都是在农闲季节,其中最具特色、最为隆重、最受喜爱的节日是“歌堂节”和“盘王节”。每逢重要传统节日、过年过节或是喝喜酒、新居进伙等喜庆的日子,他们都要打起长鼓,相向而舞。如今,瑶族传统活动项目越来越少,当地政府、村落通常会利用传统节日,以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以传统体育的竞赛和表演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地方传统特色的节日庆典活动,从而传承和弘扬瑶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为瑶族人民在忙于生产劳动之余营造锻炼身体和休闲娱乐的氛围。
可见,粤北瑶族传统娱乐活动呈现体育化,传统节日习俗可以促进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继承和发展,传统体育活动可以丰富传统节日的活动内容,二者有机结合,密切互动,在全民健身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为瑶族人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重大贡献。
2.1.2 壮族传统节日体育娱乐调查结果
表2数据显示,壮族传统节日体育娱乐活动舞火狮(炸火狮)、抢花炮、拾天灯项目排在前3位,其中舞火狮(炸火狮)最受欢迎,与其它项目相比也有极显著的差异。
表1 瑶族传统节日民间体育娱乐活动(多项选择 N=279)
表2 壮族传统节日民间体育娱乐活动(多项选择 N=338)
据调查了解,壮族人是通过这些活动来庆祝节日、纪念祖先和庆贺丰收,一代传一代。并且,这些传统体育项目活动在壮族传统节日里极具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如舞火狮(炸火狮)是世界唯一壮瑶文化遗产,是一种原始、粗犷罕见的民间传统活动,流行于连山县太保镇,是壮族人开展最广泛的民间活动。舞狮人凭借独特的本领,之字步、梅花步、八字步轮番转换,伴随锣鼓声,动作敏捷而又不失优美,任凭四面八方密集投掷来的炮竹,鞭炮隆隆,火光冲天,直到在场观众将所有炮竹投掷完为止,场面甚为壮观。[2]时至今日,舞火狮娱乐功能已大于传统功能,它集观赏性、趣味性于一体,成为粤北壮族每年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一项娱乐活动。
此外,抢花炮、拾天灯也广受粤北壮族喜爱。抢花炮是壮族一项对抗性较强的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壮族举办庙会时的传统项目。追天灯,又称“孔明灯”,是把天灯放出去又收回来,寓意播出去的种子能多倍地收回,是新年吉祥如意的兆头,流行于粤北地区的壮族,是壮区人民喜爱的一项自由式赛跑活动。
由此可分析,粤北壮族传统节日离不开传统体育项目活动,传统体育项目活动也离不开传统节日。而且壮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内容丰富,运动形式各不相同,有的对抗性较强,有的偏重趣味性,也有的强调技巧性,但它都要求人体直接参与,在愉悦身心的同时,还伴随一定的身体负荷,从而促进人的体能发展和体质的增强,实现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功能。
2.2 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2.2.1 发展历史分析
2.2.1.1 瑶族传统文化发展历史分析
瑶族的节日文化非常丰富,多源于祖先崇拜和劳动,和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3]瑶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其中有的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一种传统习俗,进而形成传统节日。瑶族的节日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大节日有盘王节、春节、达努节、中元节、社王节、清明节等,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
在社会生产中,瑶族传统节日体育娱乐项目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演化,据记载,粤北地区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共有24项,具体项目有:长鼓舞、赛龙舟、舞龙灯、舞木狮、舞龙、射击(主要火药枪、射箭等)、顶杠、爬杆、扳手腕、摔跤、踢犁公、登山、爬刀梯、独木滑水、瑶拳(刀、剑、拳术)、气功、跳台桌角、跳坑沟、掷石子、抢花炮、射弩、打陀螺、押加、游泳。[4]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多源起于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之中,他们的先民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下生活,为了觅食、自卫的需要,必须跳得高、跑得快、投得远,通常还要学会攀爬、游戏等多种技能,这些技能的身体运动虽然在早期不能算是体育,但却孕育着体育的最基本因素,是原始体育中的早期行为。如“射击”“爬杆”是为了打腊觅食的早期体育行为;“瑶拳”“气功”是为了反抗压迫、自卫防御,迫切需要学武强身。随着社会生产的进步、生活方式的转化,这些项目在不断弱化。
2.2.1.2 壮族传统文化发展历史分析
壮族传统节日最初是由祭祀神灵发展而来的,传统节日及其祭祀活动承载和表现壮族的文化信仰。[6]壮族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最隆重的是春节,其次是 “二月二”开耕节、“三月三”扫墓节、“四月八”牛王诞、“六月六”尝新节、“七月七”长久节、“七月半”中元鬼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禁火节、“十月十六”更那了、冬至、除夕。
据记载,粤北地区壮族传统体育项目共有27项,具体项目有:抢花炮、抛绣球、打扁担、春榔争蛙、打陀螺、打手毽、舞火狮(炸火狮)、舞龙、赛龙舟、射箭、壮拳、拾天灯、洪拳、板鞋舞、跳花灯、跳远、杂技、拔河、跳绳、千秋、跳皮筋、毽球、舞寿星公与龟鹿鹤、舞木猫、舞春牛、追天灯、母鸡孵蛋。[4]粤北壮族这些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历史悠久,是壮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他们在特定的自然条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中创造和发展出来的。他们的祖辈长居在山川河流,田区相依相伴,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直接决定了体育活动内容与手段。如抢花炮、抛绣球、打扁担、赛龙舟等传统体育项目与民族文化等密切相连,深刻反映粤北壮族的民风习俗、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沿袭着壮族的历史、军事、生产、生活,而且又同一定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既有表演性、竞赛性、又有健身和娱乐性。
2.2.2 现状与发展趋势
瑶族和壮族传统节日体育娱乐的发展具有同工异曲之处,现状与发展趋势也基本相同,归纳起来具有以下几点:
(1)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民族文化和民族服饰,集有民族文化、体育、音乐、美学于一体的传统体育活动渐渐融入现代艺术学元素,与体育艺术、舞蹈艺术、音乐艺术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形成了一种多维的现代民族文化艺术,并陆续登上高雅的文化舞台。如瑶族长鼓舞、壮族抛绣球等项目。
(2)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已不局限于本民族开展,具有典型代表的传统体育项目正不断被开发、整理、创新引入社会、引入学校等,逐步被社会各民族接纳并广泛开展。
陡河水库大坝坐落在砂层地基上,大坝全长 7 364 m,其中主坝长1 700 m,位于河床一级台地上;副坝长5 664 m,位于二级台地上。主坝地基普遍分布有轻壤土,地基表面高程25.0~26.0 m, 下有4.0~5.0 m轻壤土,再下为细砂层。
(3)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传播由传统的人际间口手相传到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播,很多传统体育活动开始通过拍摄纪录片、传统民俗视频和照片、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在网络中广泛传播,有效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4)有些传统体育项目由“原生态”不断发展为标准化、专业化、比赛化,形成全省乃至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竞技项目和表演项目。如赛龙舟、抢花炮、押加、毯球等项目。
(5)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断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为地方政府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初步形成粤北地区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6)被忽略或被遗忘的传统项目濒临失传或失传,长期如此发展,缺乏传承人和参与者,将会有更多的传统体育项目在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销声匿迹。
3 存在问题
3.1 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
虽然学术界对粤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性研究有一定研究成果,但多为体育资源、学校体育或单个项目的研究,研究层次偏低且数量较少,缺乏学者对粤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理论研究。
3.2 粤北地区对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但发展不平衡
能给地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项目,能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较快;反之,政府重视度不够,发展慢、有不断弱化的现象,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3.3 传统竞技项目受到现代体育项目的冲击
由于现代体育的广泛发展,且粤北地区经济发展、文教事业、社会开放程度等方面逐步提升,瑶族壮族以前那种近乎保守的生活观念也逐渐发生了转变,对现代体育项目的认同和参与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对传统体育项目产生冲击,个别项目濒临消失。
3.4 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不健全
粤北地区几乎没有专门的民族传统体育机构,专项扶持的政策体系不健全,导致专门从事民族体育工作的体育工作者大量缺乏,尤其民族体育指导员严重匮乏,个别项目很难找到传承人,严重影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4 发展建议
4.1 对粤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分类研究
分类研究是普及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自身发展的需求,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对其他地区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分类研究,且研究出很多分类方法,比如按功能分类、表现形式分类、发展形态分类、项群理论分类等方法。通过分类研究能让人们更系统的了解认识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能系统的制定保护措施。
4.2 对粤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分类发展
将受地方政府重视或能给地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优势项目融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壮大体育产业。对被弱化或面临淘汰的劣势项目进行精准扶持,分类梳理发展方向,分别融入文化(高雅)艺术、体育文化旅游、学校体育等领域,多措并举促进粤北地区民族文化发展,努力解决粤北地区传统体育项目发展不平衡问题。
4.3 加快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双轨道”并存发展
在现代化背景下,现代体育文化能满足人们现代化大众体育文化生活的需求,我们要正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之间的矛盾,应对影响和冲击。在这样背景下,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最好保护就是为人所用,强化“融入”手段,吸纳一切先进和优质的异域文化元素,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大众、融入生活,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向现代化转型,与现代体育文化“双轨道”并存发展。
4.4 大力推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传承
紧随党中央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步伐,加快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研究和保护传承。建立粤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协会,扶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俱乐部,建立健全具备运动训练和培养民族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教学基地,鼓励举办以特色民族传统运动为主题的群众性活动。
5 结语
粤北瑶族壮族传统节日体育娱乐活动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这些留存至今的传统技艺,不仅可以寻找到民族体育的精神根源,而且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地域性民族体育文化。[7]传承粤北瑶壮传统节日体育娱乐活动的最好手段是采取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的一体化综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