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05-11李霞
李霞
摘 要:对于小学三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相对应的优化小学三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策略,还包括对语文习作的教学理念转变,优化教师语文习作教学方法,对学生语文基础习作能力进行培养,提升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教学的理念
语文习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显著效果,可以保证学生在语文中可以取得良好成绩,也为学生在以后写作过程中奠定良好基础。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语文习作教学展开研究,对学生加大习作教学问题分析,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优化习作教学内容,从而优化学生对习作的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质,为以后学习语文打好基础。下文将重点对小学三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对应的策略以及问题。
一 小学三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习作兴趣不高
语文习作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是教师有目共睹的,但是受到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影响,太过于形式化,在语文课堂上无法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小学三年级语文习作过程中,教师所教授学生的方法就是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死记硬背经典文章,将熟记好的词语佳句运用到自己写作当中[1]。
(二)学生写作能力欠缺
学生在语文教学习作过程中,自身没有具备较强的语文习作扎实的知识基础,所以无法更好地完成写作任务。在实际语文教学写作过程中,学生大多数对语文这门学科的词语应用没有科学、合理的掌握技巧,对于常用的修辞手法理解不够透彻。教师给学生设计语文习作教学环节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积累的检验,导致了多数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影响到了正常教学任务的顺利进展。
(三)作文内容不够新颖
教师在教导学生语文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所推荐的优秀文本或优秀例文学生都会进行模仿学习,学生模仿的作文题材不够新颖,内容不够创新,明显上缺少创新元素。因为学生大多数作文内容都是借鉴别人的故事,作文缺乏真实情感,在这一点上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在写作中的技巧和技能提高效果。
二 小学三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一)激发学生对语文习作的兴趣
小学三年级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到写作过程中,本身就没有写作经验,还完全无法掌握写作技巧,教师应该降低习作困难程度来培养学生自信心。尝试让学生先练习造句、然后写段落、最后再写作文。随着学生在习作能力上不断提高,教师也可以将习作难度往上升高,使得学生循环渐进学习[2]。这种教学方法优点在于适合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层次,对学生习作恐惧感进行消除,增强学生自信心。为学生提供好的写作环境,激发学生习作欲望。教师可以从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三方面对学生展开,将学生和这三个方面环境进行融合,使得学生习作能与生活、家庭、自然环境融会贯通,为习作积累题材。
(二)降低习作难度,消除神秘感
学生从低年级进入到高年级需要开始进行写作,教师对学生强调写作上希望学生能够重视写作,这会让学生对于写作感觉到更难。虽然引起了学生对写作的重视,但是学生会对写作产生恐惧,从而对写作感觉无力。教师应该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想象今天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有趣的人,让学生回忆自己最为深刻的事情,并进行小组交流,然后由小组推荐几名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所讲述的内容进行提示,进行补充完善[3]。最后,让学生将自己刚刚所回忆的事情以写作方式写下来。写作本身就是一个“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环渐进的”过程,这样的启发方式,可以降低学生在习作上的难度要求。
(三)提升学生的语文口语交际能力
说是写的基础,在大多数语文课本中,语文课本内容的编排都是从口语交际进行,然后是写作。另外,教师若是想提升学生写作能力,还是先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虽然兩者没有关联,但是只本质上却有着相同区别差异。口语交际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所想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写作只不过是书面上的意思。只要产生了说的欲望,才可以具备写作能力。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身兴趣和性格,激发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表述欲望。这样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使得学生在掌握了语言的同时,将其运用于写作中得到提升。
三 结语
综合上述,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习作教学中所产生的问题引起重视,通过研究一些新型教学模式,探索习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制定语文习作策略,从而保证三年级语文习作上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钱春霞. 教出来的困惑, 教出来的反思——例谈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的忧与思[J]. 内蒙古教育, 768(06):75-76.
[2]钱丹. 统编三年级教材“交流平台”板块的编排意图和教学建议[J].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9(4):23-26.
[3]王成. 小学习作教学重难点的厘清与突围——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5《好朋友的画像》为例[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32(05):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