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分析的独角兽企业集聚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研究
2019-05-11季辰宇熊慧明周佳纯
季辰宇 熊慧明 周佳纯
摘 要: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对独角兽企业的培育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从经济基础、金融发展、社会环境和政府治理四个方面,构建北沪深杭四个独角兽集聚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融生态环境与独角兽企业数量呈正向关系。为有效促进独角兽企业培育发展,各地政府需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地区经济基础建设,提高金融发展规模与效率,营造政府和社会环境支持的局面。
关键词:独角兽企业;金融生态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2-0120-03
一、 引言
美国著名Cowboy Venture投资人Aileen Lee在2013年将估值超过10亿美元、成立不到10年的企业称为“独角兽”。因为独角兽企业爆发式的成长速度和投资前景,独角兽企业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受到投资者的高度关注。依据全球知名风投调研机构CB Insights公布的独角兽企业榜单,截至2018年第1季度,全球独角兽企业共237家,总估值为8370亿美元。中国长城战略研究所和科技部火炬中心也公布了2016和2017年连续两年的《中国独角兽发展报告》,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是中国独角兽企业比较集聚的区域。以2017年的榜单为例,北京占42.2%,上海占21.7%,杭州占10.2%,深圳占8.4%,占全国独角兽总数的82.5%。独角兽企业多集中于金融科技、电子商务、软件服务等互联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独角兽企业的涌现,对原创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变革以及区域经济的创新都具有风向指导作用。一个地区独角兽企业的数量,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创新水平与创新生态培育程度。而这一新生的创新力量代表也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就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新经济,2018年初证监会出台了独角兽回归的绿色通道政策。在当前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独角兽企业的培育与发展正逐渐成为学界与政府部门的关注热点。
“金融生态”最早由周小川(2004)提出,包括法律制度环境、社会信用体系、市场体系、企业改革进展及银企关系等多方面影响金融运行基础和的外部环境。学者们对它的内涵和内容不断深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不仅仅是区域金融实力的衡量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金融产业与地区经济基础、科技发展、政府治理等要素的耦合程度(王运良和李富有,2018)。健康有序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地区开展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从微观层面讲,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推动企业商业信用和银行贷款的可获得性(魏志华等,2014)。从宏观层面来看,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性。李冲等(2016)认为金融生态环境推动地区微观经济主体的创新活动,而地区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也能促进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钱爱民和付东(2017)认为金融生态环境对区域资源配置起着指导性的作用。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一方面可以提供产能利用效率,但另一方面却会因为区域资源配置而降低产能利用率。金融生态环境除了对资源配置有指导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同样具有影响。穆献中和吕雷(2017)通过研究发现金融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总体上有正效应,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的增长、第三产业和城镇化三个方面。
作为创新企业的代表,独角兽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钱燕,2018)。不难看出,独角兽企业的培育发展与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视角出发,为地方政府培育发展独角兽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对国内独角兽企业聚集最密集的京滬深杭4个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分析,探索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和独角兽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地方政府培育独角兽企业提供环境与基础建议,这对区域经济转型阶段建设创新型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独角兽聚集地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选取
评价指标是构成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既需要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又要考虑到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可比性以及可操作性。指标数量过多,影响评价的敏感性;指标数量过少,则无法真实地反映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金融生态环境不仅仅需要考虑经济基础和金融发展,还需要考虑区域内的社会环境与政府治理情况。
借鉴逯进等(2015)、牛似虎和苏明政(2017)等学者构建的金融生态指标体系,根据科学性、代表性和可得性的原则选取数据以及对金融生态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本文选取经济基础环境、金融发展环境、社会环境和政府治理环境4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构建了评价独角兽企业聚集地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经济基础主要反映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经济条件,采用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对外开放程度来衡量;金融发展反映地区金融行业的发展情况,采用金融发展指标(存贷款之和与GDP之比)、金融效率指标(存贷款比率)和保险密度来衡量;社会环境主要反映地区信用环境、科技研发水平和人文素养,采用高等应届毕业生、文化机构数和研发支出来衡量;政府治理是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外部约束条件,用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衡量。具体评价指标见表1。
(二)评价方法选择
为比较独角兽集聚区的金融生态环境,本文旨在得出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及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方法。这一方法既可以降低指标选取时的主观性所带来的影响,又可以通过数据降维处理,获得不同指标的重要性排序,从而获得区域金融环境的评价得分而便于比较。
三、 独角兽企业聚集地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实证
(一)数据来源
根据本文研究目的,选择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四个地区2012—2016年数据,所有数据均来自地方统计局所提供的统计年鉴。尽管独角兽企业的概念于2013年才提出,但考虑到独角兽的发展壮大需有一段过程,因此本文的数据选取从2012年起,以便更清晰地分析金融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独角兽企业发展的影响。
(二)实证分析
利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可以发现,处理后的数据相关系数都在0.5以上,说明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进一步检验,可以发现:KMO检验结果为0.619,Bartlett检验P值为0.00,说明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来测度独角兽集聚区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合适的。检验结果见表2。
通过提取公共因子,进行数据降维。根据初始特征值的结果发现,提取3个公共因子以代替原有的11个指标,3个公共因子旋转后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4.805%、26.153%和 11.302%,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92.261%,说明提取的3个公共因子可以充分表达原始11个指标的内涵,具体检验情况如表3所示。
通过因子荷载旋转成分矩阵可以看出,公共因子1(F1)主要由R&B经费支出、地方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组成;公共因子2(F2)主要由对外开放程度和保险密度组成;公共因子3(F3)主要反映人均GDP和存贷款GDP占比。因子得分系数见表4。
表5显示,不同的区域对于主因子的得分情况存在差异。北京和上海的F1得分相对较高且逐年上升,说明京沪两个城市的社会环境与政府治理情况愈发优良,主要体现在R&D经费支出和地方财政状况上,表明两地政府重视科研的发展,并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实际运用。深圳的F2得分相对较高,说明深圳对外开放和金融发展情况较好。对外开放一直是深圳市创新发展的源泉,保险密度高反映出当地保险业发达。从F3的得分来看,各地区得分均呈现上升的趋势,深圳市的上升幅度最为明显,从2012年的-0.136上升到2016年的0.126。深圳市人均GDP快速上升,保持在全国前列,为独角兽企业的培育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巨大的金融资本集聚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充沛的资金支持。而杭州在2016年F3因子得分超过了其他地区,也反映出杭州在经济基础和金融发展上的良好发展势头。
为了便于分析各个地区的时间效应和不同区域的空间效应,将各地的金融生态环境得分绘制成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四个独角兽企业聚集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从2012年到2016年稳步上升,其中北京始终处于领先地位,2012年得分就达到了0.364,2016年达到0.953。2012—2016年上海有四年均排名第二,位列第三的深圳在2014年超过上海,但未能保持优势。从增幅上看,五年间上海的增长幅度最大。四个城市中杭州金融生态环境得分相对较低,但图1上也能看出其不断增长的趋势。因此,对应四个地区独角兽企业的数量,由2017年独角兽榜单可得,有70家独角兽企业位于北京,上海有36家,杭州有17家,深圳有14家,大致可以得出金融生态环境与独角兽企业数量的正向关系。
结合公共因子的分析和各地金融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发现,北京和上海在政府治理和社会环境中占有优势,北京市推动创新企业的政策制度为独角兽企业的爆发提供了基础。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其政策支持和良好的社会治理环境也为独角兽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土壤。深圳和杭州虽然在金融生态环境的总体得分稍逊于北京和上海,但深圳的开放型经济基础、良好的金融发展也孕育出较多的独角兽企业,尤其是技术驱动型企业。杭州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上升,得益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杭州人均GDP和金融发展均不断增长,也使得互联网类的独角兽企业在杭州扎堆出现。
四、 结论与建议
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为独角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独角兽企业的快速崛起反哺着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因此,地区政府培育发展代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独角兽企业,应以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抓手。
(一)经济发展方面
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企业的创新活动,为企业提供了技术创新的新知识和信息优势。首先应通过拉动居民消费水平来带动市场需求,以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完善公共设施基础,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此外,应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占比,并充分发挥第三产业的能动作用,以此来带动第一第二产业的创新性升级。现有的独角兽企业大多为创新型、平台型和生态型企业,政府应当积极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实现在新兴技术领域的突破,力争在前沿技术领域抢占一席之地。同时应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使由基础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由投资业向服务业的转型。保持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各地区以及国内外的产业交流,通过协同发展加强项目的合作和地区产品产业链的建立,实现向技术导向型的结构转型。
(二)金融发展方面
首先应拓宽金融行业融资渠道,扩大金融产业规模以获取规模效益,以有效促进金融总量的增加。此外,加强保险、信托、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在业务经营和管理领域的发展和创新。一方面,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规定内,加快银行存贷业务合理发展,加大对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完善银行、企业、政府三方参与的信用担保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贷风险,从信贷投放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树立信心;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发行集合债券,开展股权融资、信托融资等直接融资的手段,给予企业更多的成长资源,缓解企业R&D投资中的信息不对称,对企业的R&D强度起到正向作用。由于独角兽企业的发展资金离不开私募股权投资,因此加快基金业合规发展,促使区域外资金流入,也有利于提高股权资金在独角兽企业资本中的占比。与此同时,丰富市场上的金融产品,引导人们进行合理的金融投资,比如购买商业保险产品,抵冲一般投资带来的风险,以提高保险密度而提高区域市场厚度,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达到吸纳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以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来应对独角兽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约束问题。
(三)社会环境与政府治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区域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需注重科研创新。首先,需要关注企业所掌握的核心技术的原创性与创新性,例如引导区域天使投资基金与风险投资资本支持高校自主培育独角兽种子企业,将科研成果向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于企业的生产、运营。其次,区域需要保持开放、学习的态度,从政策、人才、资源等各要素给予独角兽种子企业支持,并鼓励其与区域外的高校、企业合作,促进人才汇聚,经验分享以及人才流动。此外,政府应加快独角兽企业分类分层培育扶持体系,加快构建开放包容的创业创新生态环境等重点举措。针对独角兽企业不同的阶段,构建创新型孵化体系,提供例如技术支持、融资方案、品牌规划、营销推广等加速独角兽企业孵化的服务。只有政府提供全方面的政策资源保障,才能建立起独角兽企业培育的生态高地,从而增强独角兽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独角兽企业创新产出。
参考文献:
[1]王运良,李富有.OFDI、金融生态运行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J].经济问题探索,2018(6):135-143.
[2]魏志华,曾爱民,李博.金融生态环境与企业融资约束——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4(5):73-80,95.
[3]李冲,钟昌标,郭经纬,等.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与企业创新能力:理论假说及空间计量检验[J].经济与管理,2016,30(3):19-27.
[4]钱爱民,付东.金融生态环境、金融资源配置与产能过剩[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38(5):54-65.
[5]穆献中,吕雷.京津冀金融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7,31(3):26-30.
[6]钱燕.苏州独角兽企业培育基础与对策研究[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2):25-30.
[7]逯进,朱顺杰.金融生态、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差异——基于中国省域数据的耦合实证分析[J].管理评论,2015,27(11):44-56.
[8]牛似虎,苏明政.辽宁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与实证[J].河南科学,2017,35(5):820-823.
作者簡介:
季辰宇,男,江苏苏州人,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工程,为本文通讯作者;
熊慧明,男,江苏盐城人,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工程;
周佳纯,女,江苏江阴人,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