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缓释肥减氮田间试验报告
2019-05-11董洋阳贾晴晴张中华朱新春刘章生上海市松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1611
董洋阳 贾晴晴 张中华 朱新春 刘章生 王 存(上海市松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611)
为促进上海市松江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切实保护耕地,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控制面源污染,确保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质提升,减轻家庭农场的劳动量和劳动强度,笔者特在水稻生产上开展“减肥、省工、不减产”的缓释肥减氮田间试验,以期为缓释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7年设在松江区泖港镇某家庭农场的水稻田内进行,前茬为休闲田,土壤类型为青紫泥,地力中等偏上,pH 6.68,有机质含量为3.24%,水解氮含量为174.25 mg/kg,有效磷含量为4.82 mg/kg,速效钾含量为96.64 mg/kg。
1.2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松江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常规中熟晚粳“秀水114”,栽培方式为人工直播。供试肥料为上海永通化工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马拉松”牌缓释肥(30-6-6),缓速比7∶3,该缓释肥具有智膜控释、利用率高、安全环保等特点;其他肥料有尿素(N≥46%)、复合肥(15-15-15)、BB肥(24-8-12)。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为85.0 m2,小区间做小田埂,田埂上覆盖黑色地膜,以防止肥水串流。各处理具体的肥料运筹见表1。
表1 各处理肥料运筹 (单位:kg)
1.4 田间管理情况
水稻于2017年6月10日播种,每667 m2播种量为4 kg。基肥在播种前施入,分蘖肥在6月29日和7月4日施用,穗肥在8月2日和8月12日施用。水稻于11月20日收割。各处理间其他田间管理及病虫草害防治均相同。
1.5 观察测定项目
出苗后,每处理小区选面积0.22 m2统计出苗数,然后于水稻各关键生育期考察田间茎蘖数。成熟期各小区按平均茎蘖数选取有效穗,考察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计算空瘪粒率、理论产量;收获时分别按小区全收全称,并检测谷粒水分,按14.5%水分折算实际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茎蘖动态和成穗率的影响
由表2、图1可知,各处理的水稻茎蘖数随水稻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除处理(5)的高峰苗数出现在8月4日外,其他5个处理的高峰苗数均出现在7月20日,高峰苗数排序为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5)>处理(4)>处理(6),有效穗数排序为处理(1)>处理(5)>处理(3)>处理(4)>处理(2)>处理(6),成穗率排序为处理(5)>处理(4)>处理(1)>处理(3)>处理(6)>处理(2)。
表2 各处理水稻茎蘖消长动态分析
处理(2)将缓释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其高峰苗数也出现在7月20日,且每667 m2高峰苗数仅比常规施肥处理低1.8万苗,说明缓释肥的肥效在水稻分蘖期已得到释放。处理(3)和处理(4)较处理(2)将缓释肥作基肥减量施用,在水稻抽穗期增施1次速效氮肥,可使高峰苗数适中,保证水稻足穗,且茎蘖成穗率也较高。处理(5)较处理(4)将缓释肥作基肥减量施用的同时,再增施1次尿素作分蘖肥、增施1次复合肥作穗肥,虽使水稻高峰苗期延迟,但可使有效穗数增加,最终茎蘖成穗率为各处理中最高。
图1 各处理水稻在田苗数分析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由表3可知,水稻每667 m2实际产量排序为处理(4)>处理(3)>处理(2)>处理(1)>处理(5)>处理(6)。施用缓释肥的4个处理中,处理(2)、(3)、(4)的产量均超过常规施肥处理,处理(5)的产量仅比常规施肥处理低3.8 kg。4个施用缓释肥处理的平均每667 m2产量为483.5 kg,比常规施肥每667 m2高13.6 kg,其中,处理(4)产量最高,每667 m2为507.9 kg,比常规施肥处理每667 m2高38.0 kg。4个施用缓释肥处理的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但结实率和千粒重则差异不大。
表3 各处理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在水稻生产中,常规施肥方式为重施分蘖肥,这一施肥方式虽能提高水稻分蘖高峰期的茎蘖数,但会降低茎蘖成穗率,降低肥料利用率,增加肥料和人工投入成本,加大环境污染。将缓释肥作为水稻基肥施用,可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和施肥次数,降低水稻生产成本。当将缓释肥作基肥施用且其施用量相对较少时,可在水稻分蘖期增施速效氮肥,以促进分蘖发生,保证足穗,同时,在水稻生长后期可适当增施促花肥,以利于大穗的形成,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在水稻生产中施用缓释肥,既有利于减少肥料的施用次数和施用量,又能提高肥料利用率,达到水稻生产“减肥、省工、不减产”的目标。※农业科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