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9-05-10陈素云

新课程·上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朗读能力建议小学语文

陈素云

摘 要:目前被我国教育者广为推崇的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以及教材运用三者之间彼此作用的一个过程。教学期间,教师主要发挥的是引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则是教学的基础。朗读是语文课程中不可少的环节,身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以此为切入点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策略;建议

一、摸索教学规律

(一)把握文章基调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被作者赋予了一定的感情,带有某种程度的主观色彩,此为文章的感情基调,朗读是否深入人心,能否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起初对文章基调是否把握准确有重要关系,所以教师应该首先引导学生精准地把握文章基调,以此作为朗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正确地运用停顿、重音、速度、语调、节奏等进行朗读,才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才会唤起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受到高尚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教育。如《丰碑》一文,其中一段文字是描写将军感情变化的,当将军看到冻死的战士衣服是那样单薄时大发雷霆,甚至骂人。要使学生读好这一段,首先要让学生搞清将军向谁发脾气,为什么发脾气。一是将军因埋怨军需处长失职而生气;二是突出将军对战士深深的爱,正因为将军“爱兵如子”才会发这样大的脾气。学生只有体会出这些复杂的感情,才能把握感情。将军发脾气的几句话,不仅声音要读得响亮,还要读出愤怒指责的语气。当将军得知被冻死的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怔怔伫立了足有一分钟”。将军怎能相信这掌管衣物的人会冻死呢?可这是事实。他被这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精神震撼了。这里“怔怔”“足”要读出重音,而且“足”声音要拉长。将军向丰碑“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要读出庄严的气氛,声音要逐渐提高。学生只有在真正理解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读出来的文章才会感人至深。

(二)赋予文章感情

朱作仁先生在谈朗读时指出“讲解是死的,如何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在理解课文时,要注意讲解和朗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动情地读,深入地理解。例如,教学《荷花》一文时,教师先以有感情的配乐范读,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中。之后,在这种意境中进行全文的以读串讲。如在读描写“荷花”的句子“落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时,要学生理解“挨挨挤挤”是写出了荷叶长得多而密;“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形状,这句话点出了荷叶长得十分茂盛。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读出荷叶的这一特点呢?在个别读、评议、自由练读中,学生就会发现“挨挨挤挤”要重音轻吐读,才能突出荷叶多而密,而“碧绿”和“大圆盘”要读得重些。接着在理解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的所见所闻,展开合理的想象,进一步感受荷花开放时的不同美姿。

(三)重复朗读文章

语文朗读能力是需要学生有一定积累的,学生在重复朗读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理解作者的意思,进行背诵时效果也就更好。朗读的方式可以灵活选择,通常朗读分为默读与大声朗读,学生初次读课文,一般对其主旨还欠缺理解,可以先进行默读,掌握课文结构,首先确立作者感情,了解作品的深意,然后再大声朗读,将自己的体会与课文融合,学生发现自己的理解正确后,就会增加朗读的信心,对其进行进一步朗读。如果学生能够熟练地说出课文中的语句,甚至是能够将课文背诵下来,则其对课文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如果这个时候,教师再能够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理性。学生在对课文不断朗读,甚至能够背诵,尤其是部分经典课文,那么他们就会在朗读中有所升华,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丰富自身涵养,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就不再远了。

二、营造朗读环境

著名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及人的精神世界”。叶老也将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设身处地的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以情激发学生内在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或激昂、或婉转的情境中,与课文内在丰满的精神境界相通,让学生能够与其形成共鸣。教师可以从教学设计方面入手,给学生营造朗读的环境,让学生变得更加好读、乐读。朗读环境的营造,需要教师能够用适宜的导语引导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入朗读的世界,能够处于一个朗读氛围浓厚的环境之中。

例如,在课外延伸学习《荷塘月色》时,如果读者并未领略过片片荷塘,是无法体会作者书中所描述的“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的。笔者认为,可以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荷花的美景,让学生能够学会欣赏朦胧的月色,教师给学生营造的情境,能够让学生感受月色下朦胧的荷塘夜景,让他们主动走入朗读的世界,将课文读出来。学生通过柔软、婉转的朗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在古老的文字中,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那么理解起来也就更加容易了。

总而言之,朗读有助于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知理明理,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更有利于掌握朗读的技巧。朗读在语文课程中的作用极为重要,是语文成绩提升的有利条件之一。朗读环节能够让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以展现,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力,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释放能量。

参考文献:

[1]王晓娇.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有效朗读的教学现状及实施策略的案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2]陆静怡.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小学语文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7(21).

編辑 王彦清

猜你喜欢

朗读能力建议小学语文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读”占鳌头,浓浓的语文味香溢课堂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标准发音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