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课堂,由“备”而来
2019-05-10赵红娟
赵红娟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呢?简单的概括成五个字就是:听、说、读、写、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核心素养”在阅读课的教学中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因此语文阅读课应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群文阅读”“主题式阅读”“点面式阅读”代替传统的单一课文解读,课堂教学将更高效,更有指向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阅读;课堂;转变
语文教材的编排按单元划分,每个单元中的几篇课文有的有内在、外在的联系,但不少课文之间的关联性不大、拓展性不够,学生就教材学教材,获得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变革语文阅读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大胆地编改教材,深度“备课”。
一、备主题,打开主题阅读之窗
主题阅读,就是围绕着某一主题、难点或热点问题进行阅读活动,小学语文教材编选中,往往一个主题只有一两篇文章为例,这样学生对于同篇章的文章理解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对其情感的体悟也不能深入,那么想要对同一主题的文章有更细致的理解,增加同主题或类似主题文章的阅读指导,是语文老师需要“备”的课。
以苏教版六下《渔歌子》为例,这篇文章刻画了一个悠然自得的“渔父”形象,前两句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后两句正面刻画渔父的形象,作者有意选取的这些景物不但展示了西塞山前世外桃源般的环境,更是有意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醉于山水,向往世外桃源生活的意向。其实渔父的形象意蕴丰富,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人营造出来的就是一种孤独、冷寂的氛围。他钓的不是鱼,而是一种坚持、独立、高洁。再如李白的《行路难》中的“渔父”,则有坐等为官的意向。此时教师适时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学生就能明白为什么同样是渔父,垂钓的内涵却相差甚大?
根据教材中原有的文本选入相似主题的文本教学在小学六年的教材中还是有很多,如教到教到《珍珠鸟》,可以选入沪教版中《金色的脚印》《绿毛龟》这样以人与动物相处为主题的文章,当然还有其他主题的文章。教师抓住一个主题进行多篇对比阅读教学,这样的主题式备课不但教会了学生抓住哪些重点突破理解困难,更是解决了由教材中单一的文本给学生带来的理解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二、备作者,扬起点面阅读之帆
要了解一个作者的写作风格,单靠一两篇文章就加以概括,显然还是片面的,但是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以单篇进行阅读,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阅读量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从长篇文章中节选出来的篇章教学,更需要让学生由单篇阅读进入整本书的阅读,这样我们就能将点连成线,将线连成面,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体会全文的基调,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因此,备课时,还需要抓住作者,掀起学生由点到面的阅读之帆。
《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这一章记录了童年的萧红和祖父在一起时自由自在的美好生活。在备课时可以通过体会、阅读文字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萧红童年的快乐与美好,在此基础上加入《呼兰河传》中 “小团圆”这样一个同龄人的悲惨遭遇与萧红美好的童年做对比,这样的反差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好奇,此时教师简介萧红的童年遭遇,让学生明白,萧红童年的快乐全都是来源于她的祖父,那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通过简短的文章学习是看不清祖父清晰的面貌的,要想深入了解萧红的祖父,走进《呼兰河传》将是不二的选择,当然萧红的优秀作品也不仅这一篇,为了达到最大的推介作用,萧红一生经历的坎坷还需要继续介绍,每个阶段的坎坷经历在《弃儿》《生死场》《失眠之夜》等作品中都有显露,这样为课文阅读过渡到课外阅读就架起来最理想的桥梁,最大限度地以点带动了面的阅读。
以点到面的阅读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了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也让学生从文字(重点字词感悟)走向作者,再从作者走向文字(作者写作风格的感悟),更是让学生学会将文字与作者结合起来,多维度解读文本,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
三、备结构,掀起群文阅读之浪
习作表达是较能传达一个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写作水平高低除了与学生的阅读量有关,更与教师课堂的习作指导有关。儿童文学作品,一般都是类似的篇章结构和表达方法,群文阅读,能为孩子们创作提供知识积累,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所以合理地利用一篇篇“例文”、深入地分析文本结构,让学生掌握某一种习作的技巧是教师应该“备”的课。
苏教版六年级《三打白骨精》一课,写作结构值得教师深入挖掘,教给学生,这一课通过描写白骨精的三变,引出孙悟空的三打,全篇情节一波三折,但是在这三变与三打之间联系却不是很大,各情节之间没有严格的先后发展顺序,属于并列式反复写作手法,再纵观整本《西游记》,唐僧师徒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也属于大的并列式反复写作手法。《小壁虎借尾巴》《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样的童话故事更是这一写作手法的简单体现。而绘本故事《爱心树》属于递进式反复,故事之间有着先后的发展顺序。这样的群文阅读,既让学生对这些写作手法有了明确的区分认识,更是熟悉了这样的写作结构,有效指导了习作。
充分关注文本结构,将阅读教学指向习作,提高阅读的质与量,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大大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备教材时不仅仅要关注人文性,也要关注工具性,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习作能力融合起来。
教师应该学会“备”课,在“备”中提高学生阅读量,在“备”中提高课堂效率,在“备”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因此,课堂的转变,皆由“備”而来。
参考文献:
[1]莫提默·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商务印书馆,2004.
[2]何勇.小学语文教师[M].上海景条印刷有限公司,2017.
编辑 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