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赏识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2019-05-10陈翠霞

新课程·小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赏识教育应用

陈翠霞

摘 要:作为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以及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小学时期的班级管理中必须要有效引导学生展开科学的学习与认知,通过赏识教育有效地建立其自尊心与自信心,以此为日后更好地面对学习生活打下夯实基础。下面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站在班级宏观管理的角度对赏识教育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广大同行业从业教师带来一定的帮助与参考,为共同打造良好的班级管理教学途径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赏识教育;小学班级管理;应用

小学阶段的班主任管理必须要突出其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影响,特别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水平与理解力有限,不仅生理年龄存在较多的不成熟性,而且性格也是十分多变的。在这种环境下,小学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突出教学手段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在维护好良好班级秩序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思想道德认知,最大限度通过赏识教育来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从本质上打造良好的班级管理而努力奋斗。

一、新课改下的赏识教育

作为新课改下的重要班级管理手段,赏识教育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同时也能够从本质上提升班级整体的凝聚力。然而对于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而言,教师应当通过不断地对学生展开有效的了解和认知,来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赏识教育手段与策略。对于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而言,必须要避免将这种赏识教育作为一种形式主义来抓,而是要通过对赏识教育的精髓进行掌握,以此来摆脱枯燥、乏味的表扬,更多地将“聪明”“很好”等呆板的形容词,充分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提升。相信在这种班级管理手段的引导下,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有的放矢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与约束,同时也能够将教师的赏识作为一个目标和参考,为他们后续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更多的原动力与支撑。

与此同时,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强调发自内心地对学生进行赏识,通过客观、准确的评判寻找学生身上的各种优点,对于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符合要求的学生给予肯定,对于一些略有差距的学生则是要给其一定方向性的鼓励和激励,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和缺点,不断将特点转变为优点、将缺点转变为特点,为未来迈向更高学府和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现阶段赏识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几点不足

(一)教育手段的单一

作为日常班级管理中最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赏识教育更加倾向于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在肯定、赞扬、鼓励的状态下来引导广大学生实现既定的教學目标,可以说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认识感,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建立学生的自信心。然而在日常实际的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很多教师虽然对这种教学理念十分认同,但在推进的过程中却不知道该如何科学地展开应用。即便勉强而为,也会由于教学引导手段的单一与枯燥,遏制了学生的好奇心发展,严重的还会将教师的表扬看作一种“表面行为”,却无法真正对个人的认知产生一种准确的判断。

(二)赏识教育缺少一定的认同感

中国的赏识教育起步与一些欧美国家相比略晚一些,特别是在小学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更是有很多的教师认为赏识教育仅仅是站在掌控者与领导者的角度对学生日常行为和表现进行各种简单的肯定与鼓励,而这种鼓励更多时候是一种例行公事。可以说,这种缺少认同感的教育理念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班级管理工作的发展,很多教师仅仅是从言语上来对学生进行震慑,即便有了一些肯定也是非常拘泥于表面的,甚至还有一部分教师觉得必须将“师威”作为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首要任务来抓,否则一旦与学生“打成一片”,那么便很难开展相关的管理工作。然而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而言,更是要站在赏识教育的角度走进学生的内心,通过打破学生与教师的不平等、不和谐关系,俯下身子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像朋友对待朋友一样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此作为突破口走进学生的内心,对他们的所想所感进行了解,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缺点,最终突出这种赏识教育对学生自信心的提升和增强。

(三)缺少科学的教育理念推进

在新课改下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赏识教育更加强调对教育理念的完善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传统教学理念中的“分本位”思想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下教育工作的前进步伐,成绩更不能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参考。然而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是不自觉地通过成绩的高低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在这种班级管理理念的作用下,很多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但艺术、道德、品行等方面优秀的学生很容易被边缘化。而教师教育理念的陈旧更是让这部分学生失去了多元化进步与发展的可能,但赏识教育则是要从认知模式、动手实践能力以及道德素养等角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测,以正确而又先进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模式,将赏识教育作为激发学生进步、成长的重要途径,在不断鼓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与自我认知的同时,将他们培养成自立、自强、自信的一代新人。

三、赏识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手段

从现阶段赏识教育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情况来看,每一名小学教师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必须要从公平、客观的角度推进赏识教育,以此为广大学生带来良好的班级管理环境。下面就结合实际班级管理教学应用手段对赏识教育进行研究:

(一)从拓宽赏识教育的多样性入手

新课改理念下的赏识教育,并不能仅仅从语言的激励入手,更多的时候还应当强调从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入手,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得到教师的赞赏和肯定,同时也能够在犯错的时候得到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在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更是要充分对每一名小学生的个性与个体差异进行认知,特别是对于一些学生个性上的优点进行充分的肯定,除了“聪明”“漂亮”等词汇外,还应当尽可能地融入面部微表情、眼神、动作甚至作业评价语等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让学生感知到教师肯定与表扬的同时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自己是重要的,同时也能够深刻感受到自我提升过程中教师所给予的肯定。

除此以外,对于一些学困生而言,教师还应当通过班级内部光荣榜记录其进步的事迹来进行激励和赏识教育;而对于一些留守儿童来说,则是可以在其有了一定进步后,通过电话、网络连线父母、向其父母代发邮件等方式来奖励学生。相信这些手段都能将赏识教育的本质进行渗透和推进,在完善班级管理的同时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二)强调教师对赏识教育的认同感

新时期下的小学班级管理中必须要突出教师对于赏识教育的高度认同,在拉近师生关系与距离的同时,构建一种平等、友好、和谐的关系,通过真诚、友爱的角度来尊重学生、认可学生、肯定学生。为了实现这种高度的赏识教育认同感,每一名小学教师都应当从高高在上的讲台走下来,通过走近学生身边的方式尊重小学生、爱护小学生、了解小学生。虽然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年龄尚小,但他们正处于一个对世界产生正确认知的重要阶段,所以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容易产生与教师的观念不同等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过对其思想、性格、思考问题的方式等角度来进行延伸,通过正确的处理和引导将赏识教育的教学理念进行贯彻与落实,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教师这种宽容、欣赏的理念下得到成长和进步,时刻以一种正面的鼓励来产生正确的判断。

(三)时刻展开赏识教育的科学推进

在推进赏识教育的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突出赏识教育的优势,在有效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对他们的人格建設进行科学、有效的推进,也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够在大环境下对自我进行认知与肯定,相信这种教学手段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例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无论对与错都能够勇敢地将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而一部分学生则不敢站起来发表言论,生怕自己说错而导致同学们甚至老师的嘲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便要充分地展开赏识教育的优势,通过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展开发言来弥补他们内心深处的缺失。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可以通过邀请这些不敢发言的学生进行一些简单问题的回答,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给予正面肯定,在给予学生充分认知与肯定的同时,也要以一种委婉的方式指出学生的不足,为他们树立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与自信心而努力。

再比如,随着网络经济社会建设的加速,很多小学生过早接触到了网络这把双刃剑。而一部分学生由于自我认知和判断力不足,很容易接触到一些负面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通过加强沟通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展开积极而又正确的认知和判断,在构建个人完善人格的同时树立一定的是非观念。如果这部分学生能够知错就改,那么教师还是要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同时将这名学生的经历作为一个案例来激发、引导其他学生。

综上所述,新时期下的小学班级管理离不开赏识教育的引导和作用,每一名教师都应当站在学生自信、自律、自强发展的角度,通过赏识教育这一法宝来鼓励小学生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不断完善自我、突破自我的同时为更加精彩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赏识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s1):27-29.

[2]汪静.小学班级管理中赏识教育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12):56.

[3]王静文.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德育功能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

[4]肖腾福.让赏识教育渗透到学校班级管理[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3(7):83-85.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小学班级管理赏识教育应用
情感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给“赏识教育”踩刹车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