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游戏在高中篮球选修课的应用
2019-05-10陈翀
陈翀
摘 要:篮球作为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对提升学生的敏捷度、锻炼学生体质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提高对篮球项目教学的重视程度,并通过一系列有趣的体育游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篮球项目的兴趣和激情,全面促进篮球项目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体育游戏在高中篮球选修课的应用进行研究和讨论,希望能给体育教师的有效教学提供一些思路启迪和经验借鉴。
关键词:体育游戏;篮球;应用;探究
随着新课改的有效推进,体育教师对教法和学法的探究也在不断深入,而将体育游戏应用到高中篮球选修课中可以促进教学效能的不断提升,自然会引起众多教师的关注。但由于我们对体育游戏教法的认知和理解还不够深入,在应用体育游戏提升高中篮球项目教学效能时走了一些弯路,需要我们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总结,以找到更好的应用体育游戏的方法与策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体育游戏的特点
(一)对抗性
体育游戏主要是指两组或者两组以上的人员进行对抗性的比赛,而比拼的內容丰富多样,如体力、智慧、方法与技能以及是否齐心协力等,通过对抗性的游戏可以有效将这些内容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游戏中展现自我、突破自我。
(二)目的性
任何一个游戏都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设计的,体育游戏自然也不例外,而在篮球教学中引入体育游戏,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篮球的知识技能。
(三)娱乐性
这是游戏与生俱来的特点,良好的游戏设置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学中玩,自然能促进体育教学更好地进行。
总之,体育游戏具有对抗性、目的性、娱乐性等突出的特点,教师在篮球项目中引入体育游戏时要结合这些特点进行有针对的设置,全面发挥体育游戏的优势和综合效能,促进篮球项目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体育游戏在高中篮球选修课中的应用
(一)体育游戏在教学准备中的应用
课前的热身准备活动是篮球项目教学的必要流程,在热身活动中引入体育游戏,可以提升学生对热身准备的积极主动性,更好地活跃学生的身体机能,让学生更为快速地进入课堂的学习,自然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准备中引入体育游戏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事项:(1)要把握好游戏的时间,课前的体育游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而不是学习具体的内容,教师在游戏设置时要对此有充分的考虑。(2)采用消耗量小、简单的游戏,课前热身是学生由静止休息状态转换到运动学习状态,而课前的体育游戏主要是为了进行有效的过渡,所以游戏的运用负荷不能过大,竞争度要尽可能小,教师可以将一些轻微化的体育游戏,如左右传球、投掷练习、中远距离击球等引入到准备活动中,这样既能让学生的身体机能得到活跃,激发学生兴趣,又不至于消耗学生太多的精力,自然有助于提升教学准备的效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篮球项目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体育游戏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篮球项目的教学大部分都将会在该阶段实施,而在该阶段恰当地引入体育游戏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篮球技能与方法的认知与理解。在将体育游戏引入到教学实施环节时,要注意以下主要事项:(1)选择的体育游戏要根据篮球教学的具体内容来设置和改编,例如,在对体能进行训练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蛙跳接力”“爬楼梯”体育游戏,在战术教学时可以组织开展“全场盯人”“半场攻防”体育游戏,而不能“驴唇不对马嘴”,如在体能教学中引入“比赛报数”游戏,这样显然不能发挥体育游戏的效能。(2)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那些体能消耗适当的游戏,避免在某一次游戏中消耗学生过多的精力,而无法进行下一环节的学习,这要求教师要进行统一的规划。(3)教师要充分利用游戏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篮球的战术。
(三)体育游戏在教学尾端中的应用
结束部分的放松活动同样是篮球教学的主要环节,在该环节引入体育游戏可以让学生的身体机能尽快得到恢复,让学生带着好的心情结束这一节体育课的学习。教师在引入体育游戏时要注意以下事项:(1)要以恢复身体机能为主要目的,要选择动作幅度小、运动负荷低、尽量不安排竞争性的游戏。(2)趣味性要强,主要以放松学生身体,愉悦学生身心为主,例如,可以选择“盲人放球入筐”体育游戏,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从而激发他们对篮球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要深刻认识到体育游戏应用到高中篮球选修课中的特殊意义,全面了解体育游戏的具体特点,积极探索体育游戏在高中篮球选修课中的有效应用策略,让体育游戏促进学生的热身活动,更好地掌握篮球技能,更好地进行课后的放松,并以此促进高中体育整体教学质量再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于博学.体育游戏法在高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17,8(13):58-59.
[2]王茂军.体育游戏法在高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亚太教育,2015(28):26.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