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励,要适时适度

2019-05-10施秀容

新课程·小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适度激励

施秀容

摘 要:学生的心,敏感而脆弱,故激励是思想教育工作采用得较多的方法之一,要想有效地利用这一方法达到转变学生落后思想,教师就得付出努力,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情况,适时适度地激励他们。

关键词:激励;适时;适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敏感而脆弱,永远需要鼓励、喝彩与掌声。可见,教师除不断激励自己外,更要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出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育人氛围。

激励不是使人获得休闲的散漫,获得骄傲的资本,激励的背后可能就是超越,但是,唯有超越与激励同行,人才能够成功,才能够成长为英雄。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后的年代里被证明是非常宝贵的。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残酷”教育,才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无论是学习、生活或工作中,她都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前排”。玛格丽特在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5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的精神,硬是在一年內全部学完了,并且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试成绩竟然名列前茅。其实,玛格丽特不光是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唱歌、演讲及学校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的佼佼者。正因为如此,40多年以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才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当选保守党领袖,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正是在激励与挑战面前伴随着一次次的超越,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成为时代的英雄。激励不是无目的地赞扬,激励是为了促进人的自我超越。许许多多的经典案例都在向我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克服学生的依赖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克服学生的幼稚性,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激励是思想教育工作采用得较多的方法之一。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一方法有效地达到转变学生落后思想的目的呢?

首先,适时,就是把握适当的时机,适当的时机包括恰当的时间、学生本人的思想状况和周围的环境。一般来说,学生对于教师的信赖有时胜于家长的信赖。当学生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教师及时地找学生谈心,了解情况,并说上一句:“不要紧,这只不过是小小的困难而已!”的深情的鼓励,或者:“难道你就被这小小的困难吓倒了吗?”的有力激励;当学生取得成绩的时候奉上“继续努力,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的”,或者“难道你就满足于这小小的成绩”这样的鼓励的话语,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一定会大增。相反,如果当学生出现上述情况,教师如果在较长的时间未加过问,学生势必会产生:“我有困难,老师为什么不关心我呢?”或者:“我有了进步,怎么老师没有看到呢?”这样,势必会削弱学生对老师的信赖,再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对今后学生思想工作的开展必定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当然,进行上述思想工作的时候还应注意学生本人的思想状况和周围的环境,概括地说,属于批评教育一类,应在学生本人对错误思想或行为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个别及时改正的应给予恰当的鼓励,对于夸奖、表扬一类应当及时地在全体学生面前予以鼓励,这样让学生本人产生一种荣誉感,进而成为继续努力的动力,又可以为全体同学树立先进的典型,从而激励全体同学共同进步。

其次,适度,激励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就像做其他任何工作所采取的手段一样,必须恰当地把握程度,不可过之,不可不及,不可矫枉过正。

那年,我担任六年级毕业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学,第一个学期期末考试后,班中小检同学意志很消沉。了解得知,小检父母在三水工作,他想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就只能上三水的公立学校,但要上那边的公立学校成绩就一定要高,而小检现在的总分成绩不理想,担心以后不能去父母身边上学。我找他谈心,激励他说:“你的语文成绩排在全班第三名,你要是考不上,我们班里还有人才吗?”但到最后,他还是因为数学科成绩偏低,总分未达到三水公立学校的录取线。自此之后,我总觉得有一种说了假话似的负罪感。细想起来,主要是因为自己对这位学生没有作细致具体的了解,没能对这位学生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没指明努力的方向,以致使自己对他的激励变成了言过其实。

吸取了这次教训之后,我时时提醒自己要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才能恰如其分准确地评价学生,有效地激励学生上进。

前两年,我教的六年级的班上有一位学生两天没有回校了,接连托人带话来说,要辍学了。我随即家访了解情况。原来他是因为与同班的一位同学闹了矛盾,害怕报复不敢回校。我对他说:“学生时期是在学校学习将来适应社会、造福社会的本领的时候,如果在校期间不去学习与人相处的本领,学习化解矛盾的本领,遇到困难、遇到矛盾就躲避,以后到社会将会与更多的人接触,遇到更多的矛盾,到那时,你能避到太空吗?”回校后经过对闹矛盾的两人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消除误会,指导、培养他们结对互学,后来他们成绩不断进步,两人都成为班上的尖子生。

上述事例说明,了解学生,适度的激励可以成为使学生进步的一种很好的动力。相反,如果不了解情况,信口许诺或夸夸其谈式的保票,不但于事无补,甚至还有可能造成师生之间的诚信危机。

教师要付出努力,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情况,适时适度地利用好激励这一手段。

参考文献:

王乐胜,彭振静.浅谈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32):30.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适度激励
湄潭土地改革实验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状况研究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