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浅阅读”现象的策略研究

2019-05-10孔亚明

新课程·小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浅阅读情感体验策略

孔亚明

摘 要:“让孩子多读书”而今已成了全社会的共识,然而,当琳琅满目的书籍越来越多地涌至眼前时,造就的却不是精神越来越丰盈的孩子。小学生对通俗、时尚、应试类读物的偏好和他们对于阅读情感的缺失,一定程度上说明阅读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盲点。课堂教读千人一面、课外指导盲目随意等现象,正是需要深刻反思的。从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入手,构建以课堂教读和课外辅读为两翼的语文阅读教学体系,通过在课堂上“潜沉文本,深化阅读”“含英咀华,细化阅读”,课堂外“名著鉴赏,升格阅读”等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改变固有的阅读意识和行为,带领学生真正走进阅读乃至语文学习的心灵花园。

关键词:浅阅读;情感体验;策略

一、当下“浅阅读”现状

(一)蜂拥购书,名著落寞

每一年的寒暑假,新华书店可谓门庭若市,购书者排起了长龙,其中的主流是来自各地的学生和家长。走进门一看便可以发现最拥挤的是“畅销书籍”和“教学类”两个地方。最畅销的当然莫过于各种通俗类读物:文图各占半壁江山的科幻小说、卡通漫画、冒险、恐怖、“图释名著”一类的书籍是少儿读者的最爱,还有各级各类名师主编的“学法指导”丛书、“满分作文”等也是很吸引学生眼球。只是那些被誉为经典的名著却常常被遗忘在人影稀少的某个角落,少人问津……

(二)难觅情意,无动于衷

每天的早自习,朗朗读书声充盈教室,但孩子们语调划一,声音刻板,要不就一字一顿,要不就永远没有高低起伏。只听见字词,难觅其情其意,体现不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个别朗读时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声音含糊,不响亮。课堂上,面对字字珠玑、句句传情的经典美文,面对声情并茂、深入浅出的教师解读,不管是催人泪下的故事,还是内涵丰富的散文,很多学生可以做到无悲无喜,对精妙绝伦的文字无动于衷。

二、基于现状的审视

造成学生“浅阅读”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小学生对通俗、时尚、应试类读物的偏好和他们对于阅读情感的缺失,这在某一种程度上告诉了我们阅读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盲区。尤其是我们的新课改以来,不少语文教师对课程理念、标准的误解,是导致孩子们“浅阅读”的一个主因。

(一)教材解读不深

笔者听过的公开课不在少数,有一些还是比赛级的课。其间不乏有个性、深度与创见的教学设计,但大多数教师在设计时只追求形式的精妙、结构的出彩,在解读文本上花的时间和精力却不多,往往习惯性照搬教参上的观点和结论,依赖现成的教案、课件,对文本的解读呈现出千人一面的现象,这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语文课堂是教授孩子的个性化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宗旨是相悖的。

(二)教学读思割裂

朗读的作用当然毋庸置疑,然而反观我们的课堂,情景朗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形式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悟作品。但是,当我们全部学生一起读、个别读、小组代表读、男生女生配读等形式变换着方阵在课堂上一次次响起时,我们经常会有一种简单重复操练的感觉。看着虽然热热闹闹,仿佛很民主很和谐,朗读训练也进行落实,但在引导孩子学习的时候,往往是进行疏导理解,不管孩子们是否真正习得了什么,而是为了引导而引导,没有深度引导和解读。

(三)教师阅读游离

只有自己喜欢看书、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和学生一起真正走进阅读的这一方净土。事实上,现在大多数教师因为忙于各种各样琐碎的工作而越来越无暇读书,也无心读书,偶尔有读书的,其目的也无非是为了授课。

三、“浅阅读”现象的策略

(一)课堂领读,初见风采

灵魂的塑造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使命,怎么利用好这一基石,尤其是文学作品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层面产生的辐射和影响,一直是笔者教学研究的一个视角。

1.潜沉文本,深化阅读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主观内心的传达,是内心感情的透视,每个人都有自己多元的理解和感悟。因为这样,每一堂语文课和每一位语文老师对文本的解读都是不一样的。有些老师设计让学生蜻蜓点水般泛泛而读,没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有些老师却引领孩子们透过文字去直击灵魂,感悟人生,丰富情感,从中获得思想的关怀和体验的价值。我们如果要引导学生走向深层次阅读,首先就取决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高度,取决于教师是否拥有独特的文本解读能力和特殊的感悟体验。

(1)多维分析,紧握主线

备课时,教师首先需要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感知作品带给自己的那份感触。往往被文本触动比较深的教师总是会比较自觉地去品味那份感动,从而能够感觉到文本情感强度的大小。其实,感情是有深度的,它的深浅就决定了意义所在,它是一份情感的精华,是最值得拓展的空间。

(2)入微考察,关注需要

新的阅读视野和孩子们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才是学生在课堂里真正该获得的东西。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应该在课堂中有意识地为学生打开一扇深入阅读的窗户,让孩子朝着里面张望和窥探,追捕蕴藏在一文一字中的真情和意趣,让孩子们真正认识一個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如果仅仅理解为“要如何战胜困难”,往往只起到一种简单说教的效果,这篇文章也谈不上有任何的震撼力。而当笔者通过文本研读到“我”的同伴们一开始就害怕至极,对那种似曾相识的体验也就有了新的感悟。设计时,笔者把思维的深度引向对“困难”深意的挖掘,对“我”为什么不害怕的这种心理进行关注与体会,师生在积极的体验中得出结论。

这样处理,对“困难和信念”的理解跳出了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将其客观化为一般意义的常规立意,这对笔者、对学生都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教义。

2.含英咀华,细化阅读

(1)声音媒介,文本轻触

每个学生在朗读学习时,与其说他们是用自己的声音在读课文,倒不如说是他们在用心和每一文字进行对话。语言背后的内涵很多都是需要通过读来悟。在执教《少年闰土》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朗读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语句。读少年闰土时,引导孩子要用明快轻畅、天真豪放的语气,从而让我们见到一个滔滔不绝、话犹未尽的闰土形象,感受到少年闰土的活泼、勇敢、机智和见多识广;读拓展阅读《故乡》时要用吞吐、断续、谦恭而又含糊的语气,将他迟钝麻木、身背生活重负的农民形象朗诵出来。这样,学生朗读时,不同时期的闰土形象就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了。

(2)文字推敲,语言感悟

对字词的理解更是解读全文的基础。教师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前提下,做出适时、及时的引导,指明阅读方向,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带领学生去感受文章的语言,用他们的感受、知觉、认识、情感等去触摸,诱发他们作为读者的创造力,这样阅读效果会更好。

(3)对话作者,心灵沟通

其实,在每一个文本的语言文字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作者的思想、态度和情感,只有研读那些具体的词语、句子,甚至一个标点,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学习《两小儿辩日》的时候,“孰為汝多智乎!”中有一个感叹号。为什么不用问号呢?那么,如果这里用问号,不就说明“两小儿”已知道孔子是有学问的人。可事实上,“孔子东游”小孩如何晓得?尤其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作者用一个简简单单、不起眼的感叹号就轻易地把小孩责怪孔子插嘴多事的样子表现了出来。这个感叹号用得妙!

(二)课外阅读,彰显真我

1.师生同读,营造氛围

我们的教师经常会推荐孩子们去读好书、读经典,但是自己却并未读过,所以老师们一定要先自己读。同时,教师的阅读还务必站在时代的尖端,勇立潮头,既要读经典名著,又要读新的潮流作品,还要多阅读一些相关的评论和背景资料。温馨美好的读书氛围,大量的好书美文,浸润了童年,美化了心灵,使他们快乐地走进阅读胜境。

2.评注阅读,授其方法

(1)运用符号,细思妙评

评注阅读是很好的阅读方法,我们要学会将一篇文章里用得精彩、传神的字、词、句进行圈、勾、点、画,教师教学生通过提笔评注来进行阅读留痕,留下自己的分析思考和情感疑惑,这样,信息更容易留存在记忆里。

(2)依托文本,全文透析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他们学会学习,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好单元导语、专题、课文前的提示语等信息、资源进行仿写,鼓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3)强化交流,完善反思

学生上课之前预习时的批注是学生与文本的第一次对话,这个时候往往可能还只停留在较为粗浅的层面,但这些都是宝贵的学习资源,展示了阅读的原生态,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我们在教室内张贴交流,彼此进行完善,使得批注阅读成了师生反思阅读的最佳方法。

(三)名著鉴赏,升格阅读

1.选择性阅读

要让学生在与名著的接触中升格阅读,教师就应该给学生一个更好的选择余地,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对哪些著作兴趣最大。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和语文课本的内容,积极地给学生推送和举荐各种各样的名著参考书目。如到了四年级的上册,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冰心的《繁星》《春水》和老舍的文学集等配套阅读。另一方面,由于传媒的发达,现在根据文学名著编写而成的电影不少,相对于著作本身来说,电影更能让学生接受。

2.规划性长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每天给自己留出半个小时的阅读时间,有计划地长期阅读名著。名著阅读,跟看电视又不一样,拿着遥控任意选频道。对于名著,某个时间段只能精啃一本。除此外,当然还要注意梯度。

四、我们的成效

循着新课标引领的轨迹,一路走来,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学生走出“浅阅读”的泥沼,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追求文学作品的深度理解,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两年来,笔者立足阅读教学的课堂,相机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致力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尝试。我们以稳健的步伐走过了这两年,强化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提高了学习的效能,丰富了人格内涵,收获了许多许多。我们能欣喜地感知到深度体验式的阅读带给他们的积极影响,这也正是我们进行研究的初衷,相信未来的孩子们的阅读会越来越深!

参考文献:

[1]张延凯.新课程设计的变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7.

[2]董甘味.阅读策略与技巧[M].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浅阅读情感体验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