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社会工作实践中运用叙事治疗理论模式的探讨

2019-05-10王妙

法制博览 2019年2期
关键词:实践反思

摘 要:我国正在步入老年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类型也在变多,意味着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实务迎来的挑战也在逐渐增强。这要求我们社会工作者在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同时,还需要根据实务情形的不同引入新的理论模式。叙事治疗是一种后现代心理治疗观念,可以帮助案主缓解心理压力,从被主流文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本文以分析叙事治疗介入老年社会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主,探讨叙事治疗在实务中的运用。

关键词:叙事治疗;老年社会工作;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D669.6;D63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05-0285-02

作者简介:王妙(1993-),女,汉族,江苏盐城人,长春理工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社区社会工作。

一、研究背景

根据“五普”到“六普”的数据变化可以得知,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和比例有明显增长趋势,我国人口老龄化也有高龄化的特点。近年来,一种以真实、可靠的科学证据为基础的社会工作干预模式,即循证介入向传统的经验主义介入模式提出了挑战,即根据实务的情况,寻求对应的理论依据,制定工作方案,能够进一步体现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作为老年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的重要内容,已有相应的研究成果,若是引用更多的理论作为依据,可以使得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二、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服务需要引进叙事治疗

(一)老年社会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老年社会工作是指通过实务研究和专业服务,关注老年人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探索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提供老年人社会支持的服务活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不尽相同,但是社工往往会忽略老年人的内在需求,于是可能存在社工和老年人对于健康服务需求认知差异。认知差异会影响社工对于案主的介入工作,甚至会造成服务内容不符合老年人实际需求,既浪费了社工机构的资源,也降低了老年案主对于社工的认同。

(二)叙事治疗的渊源、方法

1.叙事治疗的渊源

世纪80年代,Mike White和David Epston提出叙事心理治疗,他们认为,社会、文化和政治是问题的故事或者人的问题产生的背景,人们根据自身遭遇和生活经验用语言创造故事,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叙事治疗模式是一种后现代治疗观念,其理论基石是叙事隐喻和社会建构理论。

2.叙事治疗的方法

建立支持性的环境:叙事治疗并不是寻找真相的过程,而是引导案主讲述自己的故事、观点,寻找潜在的故事。所以在开展治疗性对话时,需要社工不带有个人的价值观、信仰去倾听,提供支持、透明的治疗态度与案主进行互动。

寻找背景故事:找到“问题”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可以让社工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质疑和解构其中的文化信念,可以帮助案主重新评估和调整与他人的关系,将“问题”与案主分离。

标定当事人为见证人:将隐匿在背景故事中的关系人带入叙事治疗,让案主作为见证人,聆听关系人讲述自己与案主有关的故事,然后社工提问案主,见证这段对话对案主有什么影响。

反思与评估:在重构故事的过程中,我们赋予事件新的意义,这同样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同步对这些事件的重新思考,评估新故事对于案主的影响力。

(三)叙事治疗介入的可行性

1.理论可行性分析

叙事治疗区别于传统心理治疗的是叙事治疗并不让治疗师处于权威的地位将来访的案主问题化,而是将治疗核心放在案主积累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事件的不同视角。叙事治疗并不是用治疗关系替代社会关系,而是先将问题与案主分离,激发案主的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开放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具体的情景,确定问题的影响范围,使权力重新回到案主和受欺压的群体中,帮助案主修复他们重视的社会关系。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这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不自觉的给老年人贴上消极标签,而老年人也会将这种标签带入自我评价,产生对环境的无力感。老年社会工者需要结合增能和优势视角理论帮助老年人发现之前不曾注意的细节,通过重构故事的形式让老年体会到自身的抗逆力,从而有机会发挥他们的余热。

2.叙事治疗符合社会工作的伦理要求

在叙事治疗过程中提供安全的环境,方便社工与案主建立紧密的联系,让案主减少戒备心放心讲述自己的故事。叙事治疗也不是纠错的过程,叙事治疗要求社工撇开理所当然的刻板印象,用开放的心态去接触案主的价值观念和自我偏好,在对话的场域中引导案主寻找被忽视的故事的意义,让案主自主调整对于“问题”的处理方式。这些符合社会工作者对于服务对象应当遵守的隐私保密、价值中立、案主自决等伦理原则。

3.目前叙事治疗在我国实践情况

在实务的开展中,叙事治疗也在不断发展新的理念,有很强的文化适应性。叙事治疗在我国目前用于青少年社会工作中较多,所以在我国具有实践的可推广性逐渐增加。在我国从事老年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较少,服务质量较低,培养更多的社会工作人才,引进丰富的理论指导实务是发展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路径之一,可以将叙事治疗引进老年社会工作。

三、叙事治疗介入老年社会工作的实践思考

(一)老年人“问题”的产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步入老年生活,经济收入相对减少、身体素质渐不如前、社交网络逐渐弱化、享受科技发展成果的能力下降等一系列因素使得他们成为弱势群体,在物质和精神的不独立,由家庭的支撑转为需要依赖子女、他人和社会的关心和照料的对象,出现问题时会归结于自身的不足与弱势,自我认同感较低,和此前的生活产生强烈的对比。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若是老年人的自身安全需求的没有得到保障,容易产生错误的认识。由此观点分析出老年人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原因主要有(1)孤独感:老年人的社交活动减少、缺少子女的陪伴、亲友的离世等多种原因容易让老人产生悲观的情绪;(2)自我认同降低:老人的经济来源减少需要依靠他人扶养,部分老年人的生活经验和阅历没有获得他人乃至社会的尊重与认同;(3)恐慌感:老年人对于健康认知不够,面对身体素质的降低以及亲友的去世,容易产生对病痛、死亡的焦虑与恐惧。(4)隔閡感:老年人的信息渠道相对闭塞,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会自我感觉被社会逐步边缘化。

(二)老年人与问题外化

在对于原因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年人的被动,在面对“问题”时,老年人的思绪、感觉会沉浸在问题的故事中,他们往往不认为自己是可以改变或可以选择的,这是“问题”内化的一种体现。故事由案主的个人能力、人际关系、人生经历等内容组成,故事的积极与否取决于案主对于故事主题的定义,消极的主题也就是“问题”的名称。例如提供一个“无能为力”的主题,来访的老年人则会回忆起自己在某件事上处理不当或者想要做出贡献却被忽视的事情等等,一时会忽略自己“被需要”的时刻,这一系列反应带来的影响则可能是老年人消弱其面对问题的意愿与能力。社工要做的是给老年人展示问题是怎么影响他们的,以及如何修正自己与问题的关系。

(三)老年人与问题重构

社会工作者在叙事聊天过程中要鼓励老年人重新认识过往经历中的挫折和失意,发现这些消极经历中有价值的地方,引导案主将消极叙事赋予新的积极的意义,由此重新建构积极的叙事。叙事治疗理论认为,新建构的故事可以通过得到案主重视的群体的认同来巩固。在老年人各类社会支持中,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占较大比重,社工可以邀请与老年人有关系的群体来见证新故事对老年人的影响,并让他们表达对新故事的评价,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丰富新故事的结构框架,容易让案主接受。重构故事的目的在于增强案主对生活的信心,对自己的未来有正面的预期,对自己的行为有能力掌控,以此来增强案主的自我效能。

四、小结

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方法,叙事心理治疗被应用于老年社会工作实践领域,为老年人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叙事治疗认为认识叙事故事的主体,赋予或创造故事中的内容和意义,但他也被故事的脉络和意义所局限着,我们可以通过叙事治疗帮助老年人解放被主流观点压抑的权利,发现生命的意义,同时重新建构的故事也必须要结合具体的情境。当然叙事治疗也存在局限性,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实际运用的有效性,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

[ 参 考 文 献 ]

[1]马一波.叙事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董鑫.叙事治疗方法在个案工作中的应用[D].沈阳师范大学,2015.

[3]耿玉多.叙事治疗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实践反思
合作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学科写作教学中应用的课例研究
打造魅力语文课堂,张扬学生个性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实践反思